时间:2024-05-28
倪 苗,余奕东,孙启忠,宛 涛,阿拉腾布拉格,斯 琴,田彦军,宛诣超
( 1.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康巴什 017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20;3.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4.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工作站,乌兰镇 016100)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是世界上利用最早、栽培最广的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1]。近年来,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发展思路,解决鄂托克旗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蛋白饲草不足问题,相关业务部门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初步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苜蓿并大面积扩繁。随着国家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以来[2],以苜蓿为主的优质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振兴我国以苜蓿为主的牧草产业已成为业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3],苜蓿基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地压力,实现草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合理配置和双赢[4],为农牧民增收、增效起到了促进作用。
自2012年开始,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扶持下,鄂尔多斯地区苜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紫花苜蓿种植保有面积达0.8万hm2。据鄂托克旗草原工作站2016年统计,目前鄂托克旗饲草料基地面积近3万hm2,主要分布在都斯图河流域及黄灌区,虽然只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6%,却具备提供约53万hm2天然草地的饲草料储备能力,为冬春饲草储备提供了保障。
鄂托克旗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3 000 h左右,年平均气温6.4℃左右,年降水量为250 mm左右,年蒸发量3 000 mm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9月份,无霜期122 d左右。全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94%[5],达到197.5万hm2。鄂托克旗地理坐标为E 106°41′—108°54′,N 38°18′—40°11′之间,2008年11月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作为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鄂托克旗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保障了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产业的高水平发展,也保障了鄂托克旗整体畜牧业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据鄂托克旗农牧局统计:2020年全旗牲畜存栏达到210.4万头只,其中:绒山羊156万只、肉羊39.9万只、肉牛10万头、猪3.2万头,土鸡30.2万羽。羊出栏量75.32万只、牛出栏量3.5万头、生猪出栏量3.35万头、禽类出栏量18万只。原绒产量0.12万t、肉类产量3.11万t、奶类产量3.99万t、蛋类产量0.037万t,螺旋藻产量0.32万t,饲草料总产量61万t。总牲畜存栏量较2010年增长63%。优质高产的肉、奶、绒需优质的饲草料供应,在天然草地供应量不足的前提下,以苜蓿为代表的优质人工草地的饲草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鄂托克旗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3.3 hm2以上的大中型种植企业及合作社达16家,同时家庭牧场也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快速发展起来,从品种筛选优化、建植技术、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基本实现了科学化、精细化作业。同时随着苜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配套的各种机械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大规模苜蓿播种、收获、晾晒、打捆、运输及贮藏等生产环节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6]。
鄂托克旗天然草地总面积197.5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174.65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88.43%,年均打贮草量为16万t~25万t。近年来,鄂托克旗加大对草原3号、中苜1号、中苜3号等国产优质苜蓿的扩繁,对原有苜蓿种子基地进行改扩建,建成苜蓿种子基地700 hm2,平均种子产量为0.45 t/hm2。人工苜蓿草田达到0.8万hm2,平均年产优质青干草9 t/hm2,其中大部分草产品制作成草捆、草块、草颗粒、裹包青贮等外销到宁夏、乌海等周边大型奶企及养殖大户,自留部分主要用于禁牧期和冬季补饲,满足了优质饲草的供给。
家庭牧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牧业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7]。鄂托克旗是畜牧业大旗,畜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在鄂托克旗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鄂托克旗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以蒙古族为主,发展家庭牧场历史悠久。通过调查当地10余户家庭牧场,结果表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经营模式。主要以自家经营为主,劳动力来自家庭成员,无或少雇工。通过放牧+种养结合+外购精饲料方式,满足牲畜营养供给。
饲草料地及牲畜种类。饲草料以苜蓿、燕麦、青贮玉米为主,草产品以青干草和玉米青贮为主;牲畜主要为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绵羊和肉牛。
经营规模及承载力。主要以天然草场+人工草地为主,平均承载力为133.3 hm2天然草地+6.67 hm2人工草地饲喂400只羊。
专业素养。劳动人员大多数没有专业知识积累,凭借以往经验进行养殖经营。近些年,通过各级技术培训及网络宣传等,使农牧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专业知识,有效提高了新一代农牧民整体专业素养。
基础设施及农业机械。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建设羊舍、牛舍、储草棚、晾晒场等基础生产设施,为满足生产需要,饲草料地全部采用喷灌或滴灌进行灌溉。用于播种、收获等机械设备,主要来源于企业、合作社等。
防疫情况。计划防疫部分每年定期组织防疫员对家庭牧场牲畜进行防疫,非计划防疫部分由农牧民自行防疫。
以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赛音乌素嘎查一户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该牧户拥有天然草地500 hm2,其中213 hm2为自有草地,租赁草地287 hm2,于每年7月1日—11月30日放牧700只山羊和绵羊,期间如遇干旱或其他因素影响进行补饲;人工草地36 hm2,其中苜蓿地35 hm2,据牧场主估算干草产量为12 000 kg/hm2,其中自留10 t,出售406 t;青贮玉米地1 hm2,全部自留制作青贮;外购“羊管家”精饲料13 t。配套建设晾晒棚200 m2、储草棚300 m2;养殖540只阿尔巴斯白绒山羊、162只绵羊和7头肉牛,配套羊圈1 000 m2、羊棚150 m2。2020年出栏山羊和绵羊羔子500只,收入39万元,苜蓿草捆收入73.08万元,草场补贴0.736万元,共收入112.816万元。
2020年6月3日、7月11日和8月27日分别对2019年种植的13.3 hm2草原3号苜蓿地进行6个2 m2样方测产并取第二茬样进行营养成分检测,结果如下:苜蓿全年刈割3次,所有茬次苜蓿均在盛花期刈割,干草产量分别是4 650 kg/hm2、4 900 kg/hm2和3 650 kg/hm2(见表1)。
表1 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赛音乌素嘎查苜蓿测产表
根据表2第二茬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可知,苜蓿粗蛋白为17.97%,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为46.44%和34.92%。根据《苜蓿干草粉质量分级》NY/T 140-2002农业行业标准,苜蓿草粗蛋白含量达到二级草标准,品质良好。
表2 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赛音乌素嘎查第二茬苜蓿营养成分表
按照鄂托克旗禁牧休牧政策,天然草地于每年4月1日—6月30日为禁牧期,7月1日—11月30日为放牧期,12月1日—第二年6月30日为舍饲,舍饲天数占全年的58%,在此期间主要以苜蓿、青贮玉米和精料为饲养原料。该牧场种植苜蓿35 hm2,年产干草13 200 kg/hm2;其中,2.4%留为自用,97.6%进行销售,销售苜蓿草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65%。苜蓿的种植不仅为该牧场提供了安全、优质、充足的饲草料供应,也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地压力,经济效益可观。因此,以家庭牧场为单位的小面积人工草地建植,不仅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饲草品质,进而提升牲畜肉质,还能减轻天然草地压力,有助于草原生态恢复,同时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3.1集中规模化人工草地对地下水资源的强度开采,会造成地下水系统供给不平衡,建立以“水-草-林-机-料”为主的家庭牧场,由小规模分散式的饲草料地代替集中规模化人工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较好选择。
3.2以家庭牧场为载体,高产优质人工草地为基础,产业化为纽带,全面推动传统草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草牧业协调发展,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
3.3提升农牧民对现代化农牧业的正确理解,鼓励与引导建立新型家庭牧场,改变“靠天养畜”、“低效种养”的现状,实施草地改良,优化畜群结构,使草地合理利用。
3.4建设节水灌溉人工草地,选择适宜当地牧草品种种植,提高产量的同时,注重牧草品质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