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陈晓云,于凤泉,李志强,孙富余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开放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161; 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普通稻田与稻蟹种养田生产及生态特征比较分析
陈晓云1,于凤泉2,李志强2,孙富余2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开放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161; 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以往常规稻作生产田以高产为目标,过量用肥用药,造成环境污染。传统养蟹稻田,水稻河蟹管理粗放,水稻产量较低,河蟹产量及品质不高,综合经济效益虽有所提高,幅度有限,但保持了良好的稻田生态环境。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田,是在传统稻田养蟹和农田标准化建设基础上,集成现代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和现代河蟹养殖技术,科学的解决了制约稻蟹种养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
常规稻作生产田;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生产田
水稻作为一种大宗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加强稻米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生态农业正是发展水稻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已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稻田养泥鳅、稻田养鸭、稻田养小龙虾、稻一萍一鱼、稻田养蟹、稻田间作轮作等模式。而稻田养殖变单纯种植水稻为种、养结合,可充分利用稻田动植物间的互补性,形成复合农田生态系统[1~7]。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与河蟹产品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稻田养蟹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农水结合的一个典型模式,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我国现代稻作农业的一个重要补充[8]。1985年以来,随着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的成功,大大促进了辽宁省河蟹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6.7万hm2左右,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稻田养蟹综合农业现已稳定在近百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十分之一。稻田养蟹与单一稻作生产相比,究竟有哪些优势值得推广和发展,本文对常规稻作生产田、传统稻田养蟹田、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田三种方式,从生产过程、生产理念、生态系统特征、生态结构、生产资料投入品、水稻群体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1.1 常规稻作生产田,单一水稻种植,适时水稻育苗、插秧和收获,主要依赖化肥、农药、人工和机械等进行生产。
1.2 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水稻插秧后设置河蟹防逃设备,河蟹放养时间及密度随机性强;大量使用化肥,生产管理过程比较粗放。
1.3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生产田,进行河蟹养殖沟标准化建设;河蟹防逃设备围置;在水稻插秧返青时,放养河蟹直至水稻收获前,二者同生共长,河蟹放养时间、规格、密度规范,科学施肥用药,科学饲喂,生产管理过程规范。
2.1 常规稻作生产田,主要目的是追求水稻高产,对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缺少重视。
2.2 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由于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管理粗放,在获得河蟹与稻谷同时,水稻产量却减少,经济效益增加有限,但生态环境趋好。
2.3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生产田,科学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和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合理应用自然生态调控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投入,最大限度生产出绿色或有机的河蟹及稻谷产品,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1 常规稻作生产田以高产为目标,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污染,稻田水体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草抗药性增强。阶段性向稻田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支撑着水稻的强势生长,水稻分蘖多,群体生长量大,产量高,但稳定性差,遇特殊气候条件易染病大幅度减产。
3.2 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河蟹在稻丛间频繁活动,具有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防止土壤板结等作用;河蟹通过不停地取食杂草、动植物饵料等食物而直接排泄粪便于稻田中,过腹还田,促进土壤养分增加,地力上升。同时河蟹具有生物防除杂草、减少水稻分蘖,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减少部分病虫危害等作用;由于长期保持较深水层,水体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
3.3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生产田,除了具有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的性质外,由于水层适中,水生生物群落的类群关系趋向平衡和稳定,增强稻株抗性、减轻部分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壮秆大穗的形成,并可抑制无效分蘖的产生,促进田间通风透光,从而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确保水稻高产。
4.1 常规稻作生产田,稻作生态系统生产结构与层次简单,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级数少,缺乏自身调节功能,病虫草害发生严重,需要外界投入大量农药,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环境污染严重。
4.2 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引入河蟹这一较高营养级物种,补充了常规稻作系统生态位的不足,形成多级循环的食物网,生物多样性增加,系统结构相对完善,虽然具有一定自身调节功能,但系统设施不完善,生态调控能力差,不能有效控制田间病虫害。同时水稻由于长期淹水,造成生长环境欠佳,影响水稻产量。
4.3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生产田,较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系统结构相对完善,生物多样性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强。由于系统设施完善,配合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部分与环境兼容化学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田间病虫草害。发挥稻蟹之间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功能,形成节约型稻田循环经济,促进养分循环、刺激水稻生长、增强稻株抗性等多重效果 ,有利于壮秆大穗的形成和产量的提高。
5.1 常规稻作生产田,为了高产,向稻田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5.2 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投入河蟹防逃设备;投食河蟹植物性、动物性饵料;少量多次施用化肥,使用对河蟹生长安全的少量杀菌剂。
5.3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生产田,投入河蟹防逃设备;投食河蟹植物性、动物性饵料及专用配合饲料;在插秧前,一次性使用稻蟹种养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选择性少量使用对河蟹生长安全又环保的农药。
6.1 常规稻作生产田,水稻发根好,插秧返青快,分蘖多,水稻群体长势强,有效穗数多,产量高。
6.2 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由于长期保持较深水层,不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和水稻分蘖,河蟹在进行生物防除杂草的同时,也减少了水稻分蘖,由于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水稻病虫害发生偏重,水稻群体长势弱,有效穗数减少,产量偏低。
6.3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生产田,由于河蟹养殖沟标准化建设,水稻实际栽培面积有所减少,但水稻边缘效应增加,水稻大垄双行,水层适中,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和河蟹活动取食,排泄粪便,持续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促进水稻有效分蘖,控制水稻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发根、壮秆、增粒增重、增强稻株抗性等多重效果 ,有利于大穗的形成和产量的提高。
7.1 常规稻作生产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米的安全性有所下降。
7.2 传统稻田养蟹生产田,由于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生产出的河蟹及稻谷产品,能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
7.3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生产田,由于在水稻河蟹的生长过程中,不施肥,筛选使用一些无残留的农药,因此生产出的扣蟹、成蟹及稻谷产品,能达到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传统稻田养蟹技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它极大地发挥了稻田的生产功能、养殖功能、生态功能,既是水稻生产的全新变革,也是水产生产的全新变革。它使现代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等,转变为发挥综合生态功能,实现水稻可持续性发展。生产出优质稻米及优质河蟹两种绿色食品[9]。目前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已在辽宁省广大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在我国部分地区进一步扩大,必将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倪达书,汪建国.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及经济效益[J].水产科技情报,1985(6):1~4.
[2] 郑永华,邓国彬,卢光敏.稻鱼鸭复合生态经济效益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1997,8(4):431~434.
[3] 曹志强,梁知洁,赵艺欣.北方稻田养鱼的共生效益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3):405~408.
[4] 王缨.稻田种养模式生态效益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2):311-316.
[5] 高洪生.北方寒地稻田养鱼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70~472.
[6] 陈飞星,张增杰.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23~326.
[7] 张苗苗,宗良纲,谢桐州.有机稻鸭共作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2):256~260.
[8] 樊祥国.我国河蟹养殖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2000,(4):14~15.
[9] 黄友德.辽宁发展稻田养蟹生产考察报告[J].广西水产科技,1998(1):36~40.
S511.01
B
1002-1728(2017)02-0053-02
10.3969/j.issn.1002-1728.2017.02.013
2017-03-01
陈晓云(1964-),女,内蒙古人,研究员,从事农业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E-mail:chenxy308@sohu.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