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羊多头蚴病综合防治研究

时间:2024-05-28

谭 磊,孙 悦,周 湘,刘 伟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羊多头蚴病(Coenuriasis)是多头带绦虫(M.multiceps)的幼虫——多头蚴侵入人体大脑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疾病[1],其中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寄生在牛、羊、猪等中间宿主的脑和脊髓中;斯氏多头蚴(Coenurus skrjabini)寄生在羊的肌肉中,相关报道较少[2],多头蚴病是制约我国羊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目前,相对而言,我国是研究多头蚴病流行病学最多的国家,因此,正确认识羊多头蚴病的特点以及掌握其防治方法,对防制多头蚴病的发生,减轻多头蚴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1 羊多头蚴的生物特性

多头带绦虫幼虫为多头蚴,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半透明包囊,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具体大小取决与被寄生的部位、感染动物的大小与种类,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囊壁由两层膜组成,外膜为角质层,内膜则为生发层,在囊的生发层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其中某些成分为抗原物质[3]。根据幼虫寄生宿主不同的部位,多头蚴又分为脑多头蚴和斯氏多头蚴,脑多头蚴主要寄生在羊、牛等中间宿主的大脑和脊髓内;斯氏多头蚴一般寄生在羊的肌肉、皮下组织,甚至心脏。

2 流行病学

多头蚴病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其主要流行于以羊和牛养殖业居多的国家及地区,以东南亚尤为突出,且此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据调查报道显示,各生长阶段(3月龄内的幼畜除外)的动物都能被感染,羊类一般处于4月龄至8年龄阶段易受脑多头蚴的感染;而斯氏多头蚴也是经由山羊的消化道而感染。由于多头蚴病的潜伏期长,动物被感染3个月以后才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头蚴的发病率与地区农业气候、生态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差异性因素有关[4]。

1999年,埃塞俄比亚地区对当地的Mens和Horro品种羊进行就脑多头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当地山羊脑多头蚴的感染率为2.3%~4.5%[5];意大利撒丁岛当地于2001年~2002年对屠宰绵羊进行脑多头蚴感染情况调查,发现其感染率为0.35%[6];希腊地区于2002年~2006年对其国内74个羊群进行脑多头病感染情况调查,其中有15个羊群中有部分羊患有脑多头蚴病,其感染率约为3.8%;多头蚴病在北美洲的流行率达4%~15%,其中多头带绦虫在犬等终末宿主的感染率为3%~29%[7-8]。

多头蚴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尤其以华北、东北、西北等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较为常见,其中贵州省部分地区山羊的脑多头蚴感染率为0.13%~3.3%;湖南省湘西山羊感染率为20.6%;青海某地区绵羊的感染率为15.0%;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郊羊感染率为13.33%;西藏日喀则萨嘎县牛、羊的感染率分别为10.0%、3.33%;西藏某地区的绵羊,牦牛的感染率分别为4.26%、2.63%。由于羊的斯氏多头蚴病发生较罕见,国内尚无针对其进行感染情况调查,仅有少数地区首次发现其病例[9-17]。

3 临床症状

脑多头蚴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其症状表现取决于寄生的部位及病原体大小。急性型一般以羔羊最为明显,感染之初,六钩蚴随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虫体在脑膜和脑组织中移行,刺激和损伤而造成脑部炎症,导致病畜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部分个体出现极度兴奋;病畜出现旋转运动,前冲、后退和痉挛性抽搐等;长时间躺卧,脱离畜群。部分病羊会由于急性脑膜炎而死亡或转为慢性型。当病畜耐过急性期后,症状表现逐渐消失,经过几个月的缓和期后,由于多头蚴在大脑中的不断成长发育,再次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为转圈运动、头下垂、作向前性的直线运动、失去平衡、四肢麻痹等。此外,病畜还会表现出食欲减退或消失,体重逐渐减轻,显著衰弱,甚至失明,最后导致死亡[18]。

斯氏多头蚴寄生在羊的体表时,病羊的食欲和大小便正常,但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体质孱弱,四肢无力,部分甚至出现肌肉萎缩而导致不能站立、行走,生长发育受到阻碍,最后由于消瘦衰竭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羊的解剖,多数包囊寄生于羊脑的左右侧顶叶或枕叶区表面上方,也有的包囊寄生于小脑部位,包囊大小不一,较为粘稠。囊内有较多白色米粒大小的头节,相互连接散布于囊的内膜上,包囊外膜呈半透明、轻薄。脑组织受到压迫而萎缩,有脑膜炎及脑炎病变。靠近多头蚴的脑组织发生坏死,其附近的血管存在外膜细胞增生;死亡的多头蚴,萎缩并坏死并钙化,在脑部形成黄白色坏死灶[19]。

斯氏多头蚴通常寄生于羊的皮下、肌肉、食道和胸腔。一般包囊为鸡蛋大小,囊壁为乳白色,囊内充满透明液体;肉眼可见内膜有成簇的米粒大小、乳白色的源头蚴。囊蚴寄生的部位一般有组织性的炎性变化,具有渗出性炎及增生性炎的性质。靠近蚴体的肺组织发生坏死、变软或隆起的现象[20]。

5 多头蚴病诊断

5.1 临床诊断

针对脑多头蚴病,临床上一般应用超声波探查、X线、CT扫描等现代检测技术,这些物理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对包块位于的部位、形状等进行较准确的判断,但是这些技术不能对包块的具体性质进行准确的判断,虽然可通过羊转圈的方向来判断包囊的定位,但是尸体剖检是检查脑多头蚴包囊的唯一准确方法;针对斯氏多头蚴,一般羊只表面会出现鸡蛋至鸭蛋大小的囊肿,综合临床症状可以较为准确地对斯氏多头蚴病进行判断,但是尸体剖检也是检查斯氏多头蚴包囊的唯一准确方法。

5.2 免疫学诊断

目前国内文献报道应用于脑多头蚴的免疫学检测的方法主要是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斑点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实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但是由于这些诊断方法存在某些弊端—这类诊断抗原易与其他绦虫病发生交叉反应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限制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王春仁[21]等从脑多头蚴囊壁和头节中分离出蛋白质,应用自行配制的胶体金探针标记SPA,建立了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该法与ELISA具有良好的相符性;姚新华[22]等以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兔抗羊IgG-HRP结合物为显色剂,建立检查脑多头蚴病血清抗体的Dot-ELISA;张西臣等[23]利用脑多头蚴原头节、犬多头绦虫节片制备抗原以及多头蚴包囊液抗原,分别对脑多头蚴病血清进行ELISA检测,得出的结果是头节抗原、节片抗原的阳性率高于囊液抗原;安晓雪[24]等以多头带绦虫Tm7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了动物多头蚴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其检测敏感性高达93.3%。

6 多头蚴病防治

6.1 手术治疗

当病畜出现明显的多头蚴(脑多头蚴和斯氏多头蚴)病临床综合症状后,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往往结果病畜死亡结束。脑多头蚴病的治疗方法一般为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对于临床症状严重的病例,手术治疗是相对较好的手段[25]。

对于脑多头蚴病,进行常规的开颅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位置(其位置是手术成败的关键)。采用B超诊疗或针刺法确定包囊的准确位置和大小,较大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当包囊寄生部位较浅时,可以用注射器抽出包囊液体后用止血钳止血。对于较深的寄生部位则采取包囊吸取法:对病畜进行常规开颅后,用剪斜的塑料管(15~18cm)缓慢插向脑部,向寄生部位寻找包囊,发现包囊液体后,助手用注射器在塑料管另一端缓慢吸取液体,感觉到阻力时,术者缓慢地抽出塑料管,当塑料管至脑膜附近时,助手将发现的包囊用止血钳夹住,用刺针扎破后,吸净囊液,抽出包囊。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后的病畜脑内压会有所降低,应该立即注射镇静类药物,2~3天后病畜便痊愈。

针对斯氏多头蚴病,将患处进行常规的剪毛与消毒,注射器针头刺入皮肤后吸取少量的透明液体拔出,将皮肤切开(大小视情况而定)后进行钝性分离皮肤,将皮下的包囊切开小口,用注射器吸取包囊液,再用止血钳取出包囊组织,后期进行常规处理。

6.2 药物防治

比较好的饲养条件与生活环境可以较大程度的降低羊多头蚴病的发生几率,保持圈舍得干净和干燥,每日清扫及消毒羊圈舍;尽量满足羊只的营养需求,改变羊只靠天吃饭的状态;注意饮食的清洁,对羊群定期进行驱虫。

由于化学药物的实施具有全面性,节省人力与物力,达到预防与治疗的双重效果,目前国内较常见的化学药物有奥芬达唑、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等,剂型一般以片剂、注射液居多,这些药物具有破坏具有感染活性的包囊,从而达到治疗多头蚴病的目的。姚新华[26]等进行复方吡喹酮注射液防治羊脑多头蚴病的试验研究时,发现50mg/kg的剂量为防治羊脑多头蚴病的最佳治疗剂量;ChazaeiC[27]的研究表明,用25mg/kg丙硫咪唑和芬苯达唑以0.5g/羊的剂量治疗多头蚴病,再与100mg/kg的吡喹酮合用治疗效果较好。李吉明[28]等检测侧脑室注射APL对脑多头蚴病的治疗效果时,其治愈效果较为理想。张枋[29]等表明利用口服或脑内注射的用药途径对多头蚴病进行丙硫咪唑与吡喹酮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 未来展望

多头蚴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多头蚴病的各方面研究都有了较深入的进展。目前,对多头蚴病诊断性的手段有临床学和免疫学诊断,其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治疗性的手段有手术和药物治疗,但是未来必定会朝着疫苗研制方向发展。

[1]张西臣,赵娜.宠物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20(11、12):65-70.

[2]于为喆.关于斯氏多头蚴的病例报告[J].肉品卫生,1996,(6):22.

[3]李文卉,付宝权.脑多头蚴病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31(10):87-91.

[4]Sharma D K,Chauhan P P S.Coenurosis status in afroasian region:a review[J].Small Rumin Res,2006,64:197-202.

[5]M.Achenef,T.Markos,G.Feseha,et al.Coenurus cerebralis Infection in Ethiopian Highland Sheep:Incidence and Observations on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Signs[J].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1999,31:5-24.

[6]Scala A,Cancedda G M,Varcasia A,et al.A survey of Taenia multiceps coenurosis in Sardinian sheep [J].Vet Parasitol,2007,143(3/4):294-298.

[7]Christodoulopoulos G,Theodoropoulos G,Petrakos G.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cestode-larvadisease in Greek sheep flocks[J].Vet Parasitol,2008,153(3/4):368-373.

[8]Ing M B,Schantz P M,Turner J A.Human coenurosis in North America:case reports and review [J].Clin Infect Dis,1998,27(3):519-523.

[9]邓猛,董保豫,犹银俊,等.黔南州山羊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2):56-57.

[10]宋娟,陈素芬,杜友,等.福泉市山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J].湖北畜牧兽医,2015,36(2):28-29.

[11]陈忠华.长顺县山羊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报告[J].畜牧兽医,2015,32(6):172-173.

[12]刘伯承.湘西自治州山羊寄生虫病病原学调查[J].湖南畜牧兽医,2015(,5):26-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