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蒋小玲,邓小聪,陈沂波,李仲秋
(湖南省衡阳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衡阳421000)
“养猪积肥”,在计划经济、传统农业时代,猪粪曾是农业种植业的重要肥料来源。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化肥轻简施用和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生猪粪尿排放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美丽乡村建设的障碍之一,制约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瓶颈。特别是近年的环保风暴和非洲猪瘟更让生猪养殖遭遇重创,让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准。
衡阳市是生猪养殖大市,年出栏生猪近700万头,年猪粪尿排放量达420多万吨,大约可折算成含氮2万多吨、磷1.5万多吨、钾7000多吨,这既是一个面源污染源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有机肥来源。近年我市在生猪粪污综合整治与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生猪产业要发展,环境要整治,粪污资源化利用要先行,这是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各级政府与领导高度重视,老百姓密切关注,养殖业主加大投入,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的社会共识已形成。
新修订的《环保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管总,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多个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放管服”方面的文件;7个县市全部纳入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市县财政加大了支持力度,形成了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小规模养殖场的就近直接消纳利用模式;中型养殖场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大型养殖场的沼气能源化利用模式;商品有机肥开化模式等成功模式得到推广,打造了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标准化养猪场,建设了一批种养深度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与自然融为一体典型猪场。根据衡阳市农业农村局统计,至2020年4月底,我市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达91.62%,资源化利用率达87.35%,完成了我省下达目标任务。
生猪养殖是利国惠民的事,但对地方财税贡献不大、投入大,环境整治压力大、责任大,导致基层工作动力不足,一些地方成立领导小组规格虽高,但仅体现在文件上;个别地方在“禁养、限养、适养”三区划定上不够科学,超范围划红线,在生猪养殖全域布局上缺乏科学规划,养殖企业遍地插花;在项目实施上前期论证不够,项目推进滞后;在“放管服”上“服”得不到位,规模养殖场“上山下乡”困难多等。
一是消纳用地面积大,存栏量1000头养猪场日产污水15吨,需要250亩用地;二是资源化利用投入大,规模化养殖场要做到”零排放“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要占总成本的40%~50%,部门养殖场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不高,环保不达标;三是设施运行成本高,出栏1头猪粪污处理成本达20多元,存在猪高价尚且运行,猪低位运行不起情况;四是产品商品化难,生猪粪污成分复杂、差异大,含有许多重金属、抗生素等有害物质,处理难度大,生产的有机肥档次不高,产地分散,收集困难,商品品牌化难。
一是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滞后,资金总量少且拨付不到位,许多小型养殖场没有纳入;二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少,对粪污综合处理与利用的设施装备补贴、生产和使用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产品缺乏扶持措施;三是推动粪肥还田、沼气商品化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缺失,资源化利用通道没有畅通,粪污乱排乱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
各级政府部门与领导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既要将生猪生产稳产保供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抓,又要把粪污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作为优化能源结构、缓解环境压力、减少面源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水准的大事抓紧抓好。要抢抓机遇,压实责任,扎实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都要组织专班,依法依规、抓好全域“三区”的科学划定,制定好生猪产业的发展规划,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划定禁养区,对禁养区内确需关停搬迁的规模养猪场(户),地方政府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以发展中大型生猪养殖园区、生态小区为重点,分类施策抓好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在规划区内实行统一布局建栏、统一布局管网、统一粪污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生猪粪污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科技工程,我们要围绕“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等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研发推广安全、高效、环保新型饲料,开发普及粪污收集、雨污分离、混合原料发酵、沼气提纯罐装、粪肥沼肥施用等先进技术与装备,切实提升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
我们要围绕生猪粪污的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化等主要利用途径,因地制宜创建多种生态养殖模式。要积极推行成本低、速度快、易操作、种养结合的粪污治理和利用模式,如耒阳荣成“猪—油茶”、衡山裕明的“猪—果”等,在大型养殖区要推广采用沼气能源化发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工业化处理零排放模式,如衡南牛妈妈等。各区域要结合自身区域特点,打造多种典型模式并进行示范普及。在推进生猪养殖上山下乡的同时,加强对养殖区域环保的美化,让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亮点。
生猪养殖业是民生产业,也是弱势产业,资金投入大,市场风险大。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一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生猪养殖选址、粪污资源化利用用地、有机肥生产使用、沼气燃气利用及发电并网等审批要“放”,各职能部门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服”上,要让业主少跑腿。要切实规范生猪规模养殖环评管理,严禁搭车收费,加快落实年出栏量5000头及以上养殖场环评告知承诺制试点,对5000头以下生猪养殖场项目实行在线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无需办理环评审批。二是要继续抓好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相关项目的实施。三是完善绿色农业发展补贴政策。推动出台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使用、运输补贴政策,有机肥替代化肥补贴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等政策,落实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装备设施补贴政策。四是整合各类资金,重点向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倾斜,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耕地地力提升、水环境治理、农机补贴、植被恢复费返还等涉农资金。五是加大财政、惠农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入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机肥、新能源等产业建设,发展壮大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新主体、新业态、新产业,打造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