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盒神秘录像带最终敲开两岸大门

时间:2024-04-2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位外籍华人曾为力促两岸关系解冻进行了一次不为人知的神秘之旅,他们以特殊的身份带着大陆送给蒋经国的一盘录像带,从而为蒋经国调整对大陆政策打开了一个缺口……

一段短暂的姻缘为牵线两岸埋下伏笔

蒋介石对孙子蒋孝武一直寄予厚爱,器重有加。在垂暮之年,蒋介石有意将承接蒋家第三棒的顺位继承人推移到蒋孝武的身上。1966年5月,刚刚弱冠之年的蒋孝武身负蒋氏家族的厚望,离开台湾远赴欧洲求学。

在留学德国期间,蒋孝武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汪长诗。

汪长诗出身显贵,其父汪德官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中南九省长途电话局局长,1948年被派往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工作,后退休定居日內瓦。汪长诗与蒋孝武相识于日内瓦。1968年8月的一天,正在德国慕尼黑政治学院留学的蒋孝武独自驾车到日内瓦游玩。游玩途中,他与年仅17岁的瑞士籍华裔女孩汪长诗邂逅。蒋孝武为汪长诗的魅力所吸引,随即发起猛烈的爱情攻势。青春年少的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半年后,两人就在美国举行了婚礼。对这门亲事,蒋经国原本并不放心。后来,蒋孝武陪着汪德官到士林官邸去拜见蒋介石,由蒋介石最终敲定了这门婚事。

然而,蒋孝武与汪长诗的“蜜月期”只维持了短短几个月。据蒋经国贴身侍卫副官翁元回忆:“二少奶奶有一天夜里与孝武先生激烈争吵之后,第二天就拎着皮箱走了,从此之后,就没有再见她的身影。”汪长诗离开蒋家的那一天,只留了一封信,就把两个孩子一起带走了。

汪长诗离家出走以后,蒋家所有人都极力试图挽回这段婚姻,挽回汪长诗。他们分头向汪长诗进行游说。起初汪长诗没有答应,后来态度终于软化,愿意再给蒋孝武一个机会。汪长诗开出一个条件:回来可以,不过要蒋孝武亲自到机场接她,如果蒋孝武做得到,她马上回头。但是,年轻气盛的蒋孝武并没有就范,汪长诗含泪离开台湾。

离台后,汪长诗带着两个孩子回到瑞士的娘家。汪长诗原本打算把两个孩子留在身边照顾,但后来蒋经国思孙心切,再加上“台独”分子欲绑架两位幼子要挟的传言流出,因此蒋经国派当时驻维也纳观光局代表虞为劝汪长诗把两个孩子送回台湾。

有意思的是,据翁元回忆:“蒋孝武与汪小姐离婚之后,两人反而成了好朋友。汪小姐每年都会固定在寒暑假回台湾,看看她的儿女友松、友兰。”也恰恰因为这种关系,为日后汪长诗与父亲汪德官牵线两岸关系埋下了玄妙的“伏笔”。

蒋经国感慨地说:“共产党的情我领了”

1987年初,外界风传蒋经国已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

消息传到日内瓦,汪德官与汪长诗商量决定:马上飞赴台湾看望蒋经国,与他做最后的诀别。途经香港时,汪长诗的兄长汪长南夫妇早已在机场迎候父亲和妹妹的到来。汪德官的老朋友、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台湾事务部部长的黄文放,也到宾馆探望汪德官父女俩。

交谈中,黄文放得知汪德官父女此行目的,随即询问父女二人可否帮忙携一盘录像带当面交与蒋经国?汪德官父女对黄文放的身份心知肚明,所以二人没多问一句,便欣然允诺。这一承诺意味着他们将肩负“信使”的使命,也许会是历史性的一诺。

其实,当时的蒋经国虽患有晚期糖尿病,但没有像外界所传的那么严重,只是两条腿浮肿,行走不便。汪德官父女不远万里专程来台湾探望他,令蒋经国非常感动,乃以“亲家公”和“儿媳”之遇待之,亲情浓浓。汪德官抓住一个最佳时机,将老友黄文放所托的录像带亲手交与蒋经国。他说:“这是那边一位朋友托我带给您的。”

蒋经国知道这位老亲家与国共两边都有交情,所以并不吃惊。他遣开了左右,独自与汪德官父女一起播放观看。

卧室中央摆放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熟悉而又久违的场景:

浙江奉化溪口镇,青山逶迤,碧水荡漾。溪口镇东口是武岭门,门上“武岭”二字为当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笔书写。门楣经过重新刷漆后,字迹愈加清晰醒目。紧接着是蒋家老宅丰镐房,蒋介石出生的地方玉泰盐铺,以及武岭学校,蒋氏宗祠等景物。在屏幕上逐一跃出的还有蒋经国住过的小洋房……这些建筑和旧址均被保存得非常完好。尤其是离蒋家三里外白岩山上的蒋介石母亲墓地,墓碑上是孙中山亲笔题写的“蒋母之墓”四个字,依然如新。溪口镇北摩诃殿附近的蒋介石原配夫人、蒋经国生母毛福梅的坟墓,亦经过修葺,当年戴季陶写下的“蒋母毛太夫人之墓”八个大字,肃穆苍劲……

看到这一切,蒋经国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屏幕,嘴唇微微地颤抖。离开大陆已近50载,蒋家的祖地、旧居还能如此精心地被保存完好,着实令人感动。

汪德官父女也被录像带里的画面打动,他们不由自主地用余光悄悄地看了蒋经国一眼。当屏幕上出现溪口当地官员和民众纷纷向其祖母、母亲墓祭拜的镜头时,蒋经国眼泪止不住流淌出来。

看完录像带,蒋经国激动地对汪德官父女说:“共产党的情我领了!”

据汪长南后来回忆:“这盘磁带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不得而知。但父亲从台湾回来后不久,蒋经国就宣布了两岸开禁政策,允许台湾非党、政、军人员赴大陆探亲、旅游,为冰封近半个世纪的两岸关系打开一个缺口。”

多管齐下促成决策出台

此次会面不久,一场由台湾老兵发起的“还乡运动”,惊醒了以“荣民大家长”标榜的蒋经国。其时,台湾大陆籍民众的怀乡思亲之情日益强烈,人们的眷念之情由文字转为行动。不少人经由美国、日本、香港等地赴大陆省亲、祭祖,这种行动最后竟成了公开的秘密。

1987年6月28日,何文德组织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在台北主办“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座谈会”。

到会者达六七千人,盛况空前。老兵们一致要求当局尽快“打开两岸探亲管道”,以结束因政治分裂所带来的“民族悲剧”,并希望国民党当局“不要成为制造民族分裂的罪人”。

同年7月7日,六七百名国民党老兵聚集在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前请愿,情绪激昂,场面感人。老兵们的返乡探亲诉求与行动得到台湾社会的广泛同情。台湾社会许多人士向老兵伸出了援助之手,筹募活动如火如荼。

在老兵的强烈呼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返乡探亲运动在台岛展开,最终迫使臺湾当局对其“大陆政策”做了某种调整。

1987年11月7日,老兵们约千余人再次掀起了近些时日里最大最激烈的一场闹回大陆的示威活动。他们在行政院门前面表示要埋锅造饭,强烈要求这一次非要政府答应他们回大陆探亲不可,若不答应,他们就要在行政院门前一直静坐下去。

对于这场气势汹汹的示威,蒋经国否定了几位部下欲出警力解决的方法,力主亲自带病出面调停。面对老兵们撕心裂肺般的哭诉,病体虚弱、神色憔悴的蒋经国不时地向那些军警人墙后面的老兵们颔首点头,有时动情之处他会说:“政府也有政府的难处,但我有决心抓紧解决,力争早日使大家实现回乡探亲的愿望!”

这次事件不久,蒋经国抱病驱车拜访国民党元老,求教如何处置两岸关系。

1988年1月1日,蒋经国来到继母宋美龄住处拜访。宋美龄说:“其实这类老兵探亲的事,也算不了什么重大国策,本该由行政院长俞国华决定也就是了。我担心你如此事必躬亲,迟早有一日会累死的。……一切由你好自为之吧。”

几日后,蒋经国又拜访了“总统府资政”张群。张群开门见山地说道:“其实你又何必为此优柔寡断?对于你开放国人赴大陆探亲的决策,我张岳军举双手赞成。我早在十几年前就对你说过:不可因政治对峙而不顾国人的思乡思亲之情呀。”

经过讨论与思索,蒋经国认为开放老兵探亲这件事“一时一刻也不能再拖了!”他断然命令道:“马上公布国人开放探亲的政令!越快越好!我们再也不能优柔寡断了!”

终于,在蒋经国病逝前夕,两岸开禁政策正式出台,昭然于天下。

1987年,被称为两岸开放交流元年。这一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当年11月2日,台湾出入境管理部门开始正式办理台胞赴大陆探亲登记。

11月4日,厦门“鼓浪屿号”客轮载着21位台胞绕道香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他们是38年相思岁月后首批回大陆探亲谒祖的台湾同胞。泪飞化作倾盆雨,这些老台胞抵达后与码头上等待的亲人抱头痛哭。他们走的时候正值青壮年,甚至是小孩子,回来的时候,却是双鬓斑白的老人。一位台胞将一副对联送给了“鼓浪屿号”全体船员:“鼓起中华民族志,浪传两岸骨肉情”。

(摘自《党史纵横》2016年第1期,孟红/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