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文/孔文斌张 勋熊 伟吴正亮夏仁斌解 娟
“一带三区”诠释重庆水果产业未来新格局
——陕西省水果产业发展考察思考
文/孔文斌1张 勋2熊 伟1吴正亮1夏仁斌1解 娟1
【导读】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多地猕猴桃、苹果等水果产业发展的考察,对比重庆市以柑桔为主的果业发展现状,剖析出重庆果业结构不合理、品质效益低、技术支撑薄弱、经营机制滞后、品牌散乱等制约因素。结合“十三五”规划和市级“七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链建设,提出重庆果业“一带三区”发展思路,以及7条发展建议和意见。
重庆具有典型的山区丘陵地貌和独特的立体气候,是李、猕猴桃野生资源产地,以及“长江中上游柑桔优势带”的核心地带[1]。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百万亩“绿化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和以发展晚熟柑桔为主的品种结构调整的实施,重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晚熟鲜食柑桔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橙汁加工生产基地。同时,在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果业政策的引导下,社会工商资本大量进入水果产业,推动了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与邻近的全国水果产业第一大省——陕西省相比,重庆果业发展成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推进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进程,苹果、猕猴桃产业规模、浓缩果汁加工和出口均居全国首位。截至 2014年,陕西省水果种植面积达到 122.5万hm2,产量 1 554万 t,其中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突破66.7万hm2、1 000万t;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 6.2万 hm2、120万 t,秦岭北麓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
2012年 10月、2015年 7月,为谋划重庆水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笔者一行先后赴陕西省多地考察水果产业发展经验,足迹遍及多个苹果和猕猴桃标准果园、示范基地、采后处理工厂和批发交易中心等,深感获益匪浅。
一是果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黄土高原是我国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陕西苹果“争中国第一,创世界名牌,出一流效益”的奋斗目标,专门成立省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独立的果业发展管理机构——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出台了我国第一个果业发展地方性法规《陕西省果业条例》。果业发展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农业部柑桔、苹果、猕猴桃 3个国家级水果批发市场就有苹果、猕猴桃等 2个落户陕西。有关部委大力支持陕西果业,持续不断地投入多种项目资金。2015年2月,***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苹果、猕猴桃等果业已成为陕西农业的重要优势主导产业,成为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的最大区域,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要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年 5月,省委书记赵正永发表署名文章《小苹果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两方面,回顾并总结了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壮大的历史和主要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确了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二是科学规划引领区域布局。自从 200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后,先后出台有关“苹果产业化”“优质苹果产区建设”“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等配套政策。特别是《陕西省果业条例》的出台,对生态保护、产业安全、投入保障、人才培训、机制创新等苹果发展的各个环节作出了法规规定。经过 15年坚持不懈的发展,先后建成了渭北黄土高原苹果、秦岭北麓猕猴桃、秦岭南坡浅山柑桔、黄河沿岸红枣、大中城市近郊时令水果等多条产业带,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一。新审定通过的 《陕西省现代果业发展规划(2015—2020)》,以调结构、转方式、创新驱动为主线,着眼于打造苹果、猕猴桃两大拳头产业和其他名特优果业,构建标准化生产、科技研发、经营组织创新、市场品牌和社会化服务等五大体系,实施标准化果园建设、现代园区打造、科技研发创新、良种苗木繁育、经营主体培育、市场规划开发、现代金融引领、信息服务联通、质检平台构建、果业品牌创建等十大工程,标志着开始转型升级之路。
三是科技驱动支撑果业升级。陕西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6所涉果农业院校、20个果业科研机构、8个苹果试验站,杨凌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汇聚了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三分之一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果业科技实力属全国前列。创造了“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优果生产四项技术,初步建立了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广“间伐、开心”密植园改造、矮砧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循环生产等技术,技术集成与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创新“产、学、研、管、企、农”一体化机制,加强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鼓励科研院所、试验站、民间研究机构开展科技研究、试验、示范等。加强对外交流,将陕西果业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高起点建设富平“中国-哈萨克斯坦两国元首”苹果园,同时通过签订备忘录、建立果业国际学校、示范园等方式,与美国、日本苹果,新西兰猕猴桃建立长期技术交流合作[2]。
四是机制创新转变经营方式。一方面,加快推进土地和果园流转,扩大集中连片种植,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出华圣、富安、海升、恒兴等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其打造种植、加工、贮藏和营销等完整产业链,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推广华圣果业“公司+基地+会员果农”、海升集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等模式,实现企业管两头、农民管中间。鼓励果农通过转包、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种植规模在3.33 hm2以上的果业大户、家庭农场,试行土地股份合作,实现板块推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发展合作联合社,支持果业生产、流通协会发展,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模式。另一方面,推进现代果树商业化繁育体系建设。省政府批准以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为主体组建陕西果业集团,海升集团联合省金控集团和中农基金组建陕西现代果业集团,华圣果业、农垦集团也在加紧组建专业苗木繁育公司。通过四大公司带动市县优质种苗基地发展,构建“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繁育体系,预计 2020年,陕西出圃苹果种苗可达 1.2亿株。
五是品牌做强提速产业发展。首先,整合品牌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制定《陕西省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搭建三大平台全方位推广“陕果”公用品牌,推广“标准店+专区(专柜)+旗舰店”模式,并制定奖励政策,通过扶助愿意接受评估验收条件的企业或合作社,开拓建设陕西果品专卖店(或专区专柜)。建立苹果博览馆,成立洛川、北京、昆明、深圳、西安、海南、延安等洛川苹果文化研究协会,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国际苹果文化节、全国主流媒体黄金时段广告投放、建立陕西苹果形象店、签约形象代言人等途径,放大陕西苹果品牌效应,提高苹果产品附加值。其次,实施“百库工程”,延伸产业链。强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合作社、果农建设冷库和气调库,目前已达 6 372个、总贮量 200多万 t,占苹果总产近 30%。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企业果汁、果醋、果酱生产,2000年以来吸纳投资20多亿元,全省浓缩苹果汁年加工能力增长5倍。围绕苹果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开展苹果观光、休闲、采摘等活动,推进果业、旅游业的融合,带动苹果货运信息部、专业运输户、农资经营户、农家乐等发展。最后,完善交易平台,统一促销行动。建成洛川、眉县国家级苹果、猕猴桃批发市场,市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正在建设武功果品电子交易市场,搭建果品期货市场。每年省级管理部门统一行动,制定果品促销计划,对品牌店建设、重大推介活动、银企平台搭建、电子商场拓展等具体行动计划都给出详细的时间表,营造良好的运销环境,争取果品与卫生、教育部门以及国家重大活动相结合。
一是水果产业结构不合理,柑桔一枝独大。柑桔是重庆果品第一大产业,种植面积占到水果总面积的 52.3%,甜橙、宽皮柑桔、柚、柠檬等品种种类繁多。老果园和种植加工果的低效果园面积大、效益差等问题困扰着产业提档升级。树龄 超过 20年的 密 植 老柑 桔 园 面积 达 8万 hm2,主要集中在红桔、伏令夏橙、锦橙、地方名柚和中熟脐橙产区;橙汁加工果效益低下,成为近些年结构调整淘汰对象,仅 2015年上半年就高接换种减少夏橙、哈姆林等果园面积4 866.7 hm2。特色水果中,南方梨和李种植面积较大,南方早熟梨发展受市场供应时间较短、北方中晚熟梨阻击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徘徊了 15年;有市场、效益好的中晚熟李和猕猴桃,受到李流胶病、落果和猕猴桃溃疡病的制约,单产效益很低;发展较快的葡萄等,市场竞争力弱,仅能以本市销售为主,产品熟期集中,连续陷入卖难困境。
二是品质效益低下,技术支撑薄弱。柑桔产业中晚熟柑桔效益最佳,但也存在地区性品质不稳定,“重栽轻管”或管护技术不到位等现象,树体黄化、落花落果、果实枯水、霜冻损伤也时有发生。病虫害防控压力越来越大,原有病害未得到有效控制,如忠县、巫山等地柑桔受大实蝇影响落果严重;而新生病虫害为害加重,如忠县、开县发现白芒锦天牛、褐天牛,潼南柠檬、合川李子流胶病严重,万州、黔江等猕猴桃溃疡病造成单产低。各类特色果业技术支撑薄弱,集“产、学、研、推”于一体的人才匮乏,本地技术人员力量不足,需大量从四川、贵州、浙江等地调入业主或技术人员。
三是经营机制创新滞后,品牌未形成合力。重庆柑桔产业发展依然以小农户为主,以长寿、奉节两(区)县为例,散户经营面积分别占到总种植面积的59.6%、57.7%[3]。涉果规模龙头企业太少,业主经营果园与农民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农民的土地产品增值收益有限。经营品牌整合度不高,品牌、名称杂乱,削弱了品牌影响力。企业经营规模小,冷链和水果包装线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
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围绕柑桔等“七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链建设,借鉴陕西发展果业经验,特提出“一带三区”发展思路,助推水果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十三五”规划为指引,统筹发展柑桔为重点的特色水果产业,构建“一带三区”水果基地。“一带”即长江柑桔产业带,“三区”即主城近郊特色休闲水果发展区,渝东北以李为主的特色水果发展区和渝东南猕猴桃为重点的特色水果发展区。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海拔,分门别类发展柑桔、梨、李等优势水果,积极发展桃、葡萄、枇杷、龙眼、猕猴桃、草莓、樱桃等特色水果,引导特色水果向优势区域集中。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建设人才体系。充分发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和原始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晚熟柑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对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并逐步向其他水果辐射,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合力;市、区县和镇乡农业推广部门重点攻克特色产业实效应用技术,做专做强;鼓励发展农业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农技推广、农机耕整、病虫害统防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多元化。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优势学科的技术力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技术专家、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是转变经营方式,培育新型主体。扶持发展壮大一批种植规模在 2~3.33 hm2的种植大户和种植规模在 3.33~13.33 hm2的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单元二次承包、全程社会化服务、分组管理等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稳定现有橙汁加工能力,鼓励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扩张NFC橙汁产业规模,依托柑桔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技术,培育 3~5家“育、繁、推”一体和年加工能力 10万 t的加工企业。扩大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从龙头企业的技术队伍中抽离、组织当地技术能手或培训城郊闲散农民工建立生产管护性组织。培育一批规模销售以上水果流通型龙头企业。
四是加快市场开拓,实施品牌战略。依托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平台,整合发展商品化设施,培育一批果品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果品冷链物流基地和商品化处理中心建设,集中整合发展重点生产区县商品化设施,开展冷藏配送车辆购置补贴试点,构建一体化冷链体系。做强江津双福农贸城水果批发市场,各生产重点区县建设本地主打水果交易市场,完善市场体系。研究设立重庆果品专柜补贴,鼓励国内大中城市、机场等地建立专卖店。在指导果品企业与国内有影响电商建立重庆果品电子商务专供平台,引导中小业主展开网上销售,实现线下线上融合。利用“渝新欧”、重庆直通口岸优势,抓好柑桔出口市场,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贸易合作。强化市场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完善市场预警机制。以引导企业品牌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 20家企业品牌。做强地域品牌,支持建设“奉节脐橙”“开县春橙”“万州玫瑰香橙”“巫山纽荷尔”等区域品牌,强化品牌使用与市场维护。再次打造“重庆柑桔”“重庆晚熟柑桔”“重庆橙汁”等公用品牌,创建“三峡脆李”“重庆早熟梨”等区域品牌,提高其市场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五是创新投资机制,提速产业发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立可进可退的竞争平台。水果产业业主在流转土地内建设商品化处理中心、冷藏库、加工设施等生产用地时,简化办理审批手续和免于缴纳相关费用。充分发挥重庆兴农融资担保公司、重庆农业担保公司的“三农”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现代果业的信贷额度,扩大农业担保范围。扩大果业参保种类、对象,细化保险责任范围,试点一定强度的强制参保。政府对果业保险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如实行免税政策,对保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适度降低巫溪、巫山等国家级贫困县和丰都、武隆等市级贫困县的地方配套比例。
六是狠抓质量安全,保障产业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沼液肥水一体、行间生草栽培等循环生态栽培技术,加大有机肥施用补贴和投入力度,发展多重交叉循环农业[4]。加快园艺栽培模式与农机开发进程,加大针对果园配套机械补贴力度,推广果园深松深耕工作,培肥地力。推广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测叶补营养,指导控氮减磷,显著降低化肥用量,有效控制黄化低产、果树流胶、枯枝、裂果和落果、枯水等病害,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黏虫色板、捕食螨等生物物理防控技术,大幅降低农药使用。加强药剂监管,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严禁使用明令禁限用化学投入品等。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产品产地、区(县)、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建成一批智能全程可追溯示范基地。
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以落实“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建设柑桔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新一轮全市水果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区县水果产业发展。市农委负责牵头全市水果规划、协调,指导实施工作,定期研究解决问题,实行区县(自治县)负责制,区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做好与发改委、财政、科技、水利、商务、林业、扶贫、移民等市级部门对接工作,协同推进全市水果产业转型升级。各地要按照“十三五”水果产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具体政策措施,强化规划引导、政策保障、政府扶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有奖有惩。
[1]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R].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08,9
[2]赵正永.小苹果大产业——由果农杨振仁一本账引发的思考[EB/OL].陕西日报:http://news.cnwest.com/content/ 2015-05/26/content-12602933.htm
[3]孔文斌,吴正亮,夏仁斌,等.重庆柑桔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果业信息,2014,31(11):17-21
[4]熊 伟,王久臣,汤文志,等.三峡环库多业共生耦合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初构[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4):203-209
作者单位:1.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401121);2.重庆市巫山县特色经作生产管理站
孔文斌(1988—),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园艺生理、产后处理、产销形势分析预警及决策咨询等研究。E-mail:476945377@qq.com
2015-09-16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三峡库区特色农业现代化与环库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项目(2014GXS410144);重庆市晚熟柑桔产业体系课题支助。
张 勋(1973—),男,农艺师,长期从事水果生产技术和管理。E-mail:331786165@qq.com
特约编辑:艾 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