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文/李 明
长阳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文/李 明
【导读】核桃产业在武陵山区大力发展已有年头,栽植规模较大,仅清江流域的湖北省长阳县就号称“百万亩木本油料大县”。笔者分析了当地核桃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核桃营养丰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价格连年攀升。2009年湖北省委林业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生态立省”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北”的发展定位,明确了“生态建设从山上走下来,林业产业从林中走出来,林业改革方针让农民富起来”的发展理念。为此,湖北省林业厅制定了2011—2020年全省新发展核桃林 8.10万 hm2的战略目标。长阳县委、县政府坚定“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县情,确立了“产业富县,生态立县”战略,以核桃作为绿色林业产业的核心,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不放松、一手抓产业发展不动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栽培历史悠久
长阳县北部榔坪镇核乐园村因种植核桃而得名百年。建国以后,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全县先后两次大规模栽植过核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核桃产业开发不断得到重视。“十五”初,县委、县政府按照“自给型农业、商品型畜牧业、经济型林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把小而全、多而杂的果、畜、茶、药、菌五个重点产业浓缩为核桃、畜牧、茶叶、药材四大产业,提出着力构建“南果北茶中药材”的产业格局。“十一五”末,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提出“核桃抓种苗、柑桔抓品质、茶叶抓规模”的奋斗目标,即到 2015年,全县实现核桃 1.33万hm2,茶叶 1.33万 hm2,柑桔 1.33万 hm2。
(二)气象条件适宜
除了需要防范旱灾、雪灾、洪涝、连阴雨、冰雹和大风等灾害外,当地的气象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核桃。长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征。全县平均气温14.6℃,极端最高气温 38.9℃,极端最低气温-6.5℃,无霜期 276天;年日照时数1 875 h,年辐射总量 98.9 kcal/cm2,大于 10℃年活动积温为 3 000~5 281.7℃;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 811.9~1 754.3 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 335.5 mm,相对湿度 85%;长阳县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全县共有大小溪河 1 978条,尤其长江的一级支流清江,流域面积 3 348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8%。庞大的清江水系网,为核桃的生长提供了水分保证。
(三)可利用林地资源丰富
长阳县地处江汉平原向西南山区的过渡地带,境内山脉主要由武陵山脉和巫山山脉向东的余脉构成,海拔500 m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 70%以上。特殊的地貌类型和复杂的地形地势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利用格局。全县土地总面积 34.1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 23.87万 hm2,占 70%;非林业用地 10.27万 hm2,占 30%。森林覆盖率 72.16%,林木绿化率 77.38%; 未 利 用 地 面 积 4.33万 hm2,占12.7%。全县宜林荒山荒滩、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化地、村庄四旁植树绿化地、需退耕还林地、难利用地、可改造低产林地等 7类地可造林地面积 5.51万 hm2,核桃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当地土壤土层厚度多在 25~80 cm,肥力中等,质地多为壤土结构,结构较疏松,通透性好,pH值 5.5~7.5,有机质 1.20%~8.16%,全氮 0.06%~0.51%,碱 解 氮 224.6~364.0 mg/kg,速 效 磷 6.5~18.0mg/kg,速效钾54.6~439.8mg/kg。当地土壤养分可以大面积满足核桃生长需要。
(四)劳动力、财力有保障
核桃的优质高产需要精细的培管,大量的劳动力和足够的财力保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长阳县辖 11个乡镇,154个村,99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14.94万户,总人口 40.73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 33.85万人,拥有劳动力21.56万个。2014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 100.51亿元,财政收入 11.739 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 466元。此外,还有部分国家扶持资金可整合用于核桃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长阳县核桃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县11个乡(镇)、1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有林场、2个林科所均有核桃种植,总面积已达1.18万hm2,多为1~5年生幼龄核桃园。目前,新栽培核桃面积正以每年 0.13万hm2的规模增长。公司、企业、大户实行土地流转,通过租赁、承包、经营等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果农”的发展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缺乏长远发展观念。部分群众认为核桃栽植周期长、见效慢,对发展核桃产业信心不足,决心不大,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相比之下,更习惯种植见效快的玉米、土豆,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没有把核桃当作一个脱贫致富的好产业来经营。
二是日常管理粗放。近年来,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但是由于部分群众科学管理意识淡薄,只造核桃林,不当核桃园来管理经营。生产中,存在不浇水、不施肥、不修剪、不防病治虫,不合理间作,粮果争地争水肥,不规范栽培,甚至犁耕耱压等,导致核桃挂果率不高,产量低,质量劣,经济效益差。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乡、村、社三级核桃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各乡镇仅有 1~2名林业技术人员,但均未专门从事林果技术服务指导工作,村、社两级基本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建设技术力量薄弱,各项技术措施落得不实,技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
四是产业投入分散,缺乏发展后劲。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涉农资金捆绑投入农业产业建设的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担保实力弱,农民及专业合作组织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农业保险还没有辐射到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风险保障能力低。
五是核桃基地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全县核桃基地虽多,但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重建设、轻管理,“有基地、无规模”“有规模、无效益”的问题相当突出,核桃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始状态。
六是核桃产业链条不健全。目前,全县核桃产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核桃产品销售仅限于干果,没有建立深加工产业企业,没有深入挖掘核桃的产出效益。虽然有部分核桃初级加工企业,但是加工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档次较低,加工的增值效益不明显,还不能很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一是制定长远规划,坚定发展思路。实践证明,县委、县政府把核桃、油茶产业作为全县农村产业开发的重点是十分正确的。既坚持两大产业的重点开发地位不动摇,又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使全县上下形成两大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钱袋子”的共识。在建设“低碳示范区,都市后花园”的战略部署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把两大产业做大做强,核桃、茶叶成为农户的“致富果”“摇钱树”,成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精品,彰显长阳绿色产业引领区的特色。
二是典型示范,精细化管理。县、乡、村、社要确定一批不同层次的示范点,县上抓好示范基地,乡镇抓好示范村,村要抓好示范社,社要抓好示范户。通过抓好不同层次的典型示范,带动全县核桃产业发展上台阶。管理上,采取扩穴深翻、筑埂蓄水、增施有机肥、整形修枝、复壮更新、高接换优等措施,确保老果园更新复壮,新果园增产增收。
三是科技种植,确保成效。技术培训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县、乡、村各级要把技术培训作为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组织林业技术人员、产业大户到先进地区学习栽培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来本县传经送宝。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让核桃科学种植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四是技术支撑,保障服务。要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协会、社有点”的要求,建立健全县、乡、村、社四级科技服务网络。按照每乡镇设一名技术人员的要求,编制县乡两级技术人员队伍。村一级要全部成立核桃协会,社一级要确定核桃产业示范户。按照县级技术人员包乡、乡级技术人员包村、村级包社、社级包户的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承包责任制,把各项技术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五是加大投入,稳步推进产业。县乡两级要加大对核桃产业的投入,在确保原投入不变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列支一定的科研、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全县核桃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各种实用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等。要建立以奖代补机制,采取现金补贴与实物补贴相结合的办法,把补贴与面积、成活率、果园达标率挂钩,适当集中资金扶持产业大户,拿出专项资金补贴苗圃,由苗圃为群众提供优质苗木。
六是培育龙头,提升效益。全县现有的加工和初级包装企业刚刚起步,建议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税收、土地、市场、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尽快投产达标。通过招商引资、合资、独资等多种途径,创办以生产核桃乳、核桃露、核桃汁、核桃粉、青皮素等产品为主的核桃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种植与加工转化的有效对接,加快产品就地转化,提高附加值,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林业管理站(443506)
特约编辑:艾 华
李明(1971—),工程师,从事林业工程建设设计与施工、林业产业发展。E-mail:511017436@qq.com
2015-03-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