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品种小麦综合性状与品质表现初探

时间:2024-05-28

钟志仁,李传德,王俊鹏,成春枫,殷跃军

(1.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苏 镇江 212009;2.镇江市农业农村局,江苏 镇江 212009)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展小麦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有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1],在低产地区应依靠增加穗数来提高产量,而在高产地区则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2]。小麦品质包括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动学性质等[3],其中容重与出粉率直接相关,小麦胚乳的比重大于皮层,所以小麦的容重越高,皮层含量越少,有较高的出粉率[4]。籽粒硬度也是衡量磨粉品质和烘焙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籽粒硬度越高其出粉率也越高,高硬度小麦较受面粉企业青睐[5]。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和人为栽培方式影响,同时也与品种本身的基因密切相关[6]。

小麦作为镇江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4.73 万hm2,为了筛选出更适合镇江市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通过对选定的8 个小麦新品种从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调查记载,试验结论可为制定小麦品种布局意见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选择镇江地区3 个典型农区:丹阳珥陵镇(平原)、镇江农科院句容行香基地(丘陵)、扬中八桥镇(沿江圩区),种植基地农户管理水平较高,交通便捷,排灌方便,田块地力中等。记录供试土壤类型,播种前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肥力基础指标进行测定,前茬作物为水稻。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选用镇江市本地种植、推广潜力大、抗逆性强的8 个高产小麦品种,分别为:扬麦23、扬麦33、农麦88、镇麦168、镇麦12、镇麦15、镇麦18、镇麦15120。本试验为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8 个处理,重复3 次。8 个小麦品种均于11 月2 日开沟后人工条播,每667 m2播量均为10 kg,每个小区面积为20 m2,每个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为60 m2。

采用稻麦翻耕秸秆全量还田的耕作模式,确保秸秆粉碎质量,耕深14~16 cm,旋耕2 次。全生育期肥料每667 m2用量折合纯N 18 kg、P2O56 kg、K2O 9 kg,肥料运筹:基肥每667 m2施45%复合肥(15∶15∶15)40 kg+尿素6.5 kg,苗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拔节孕穗肥每667 m2施氮钾复合肥(13.5∶0∶46)6.5 kg+ 尿素7.7 kg。病虫草害防治均采用常规管理方法统一进行。

1.3 测定项目

1.3.1 农艺性状

调查各小麦品种生育期间茎蘖动态。分别于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在各试验区选取100 株,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0 株进行考苗,成熟期测定株高、节间长度、穗长。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在小麦成熟期取45 株植株样本考种,考察各品种的穗部性状,计算出理论产量。采用实割实收测实际产量。

1.3.3 品质性状

将各小区小麦全部收获后,测定与品质有关的相关指标。按小麦品种品质分类国家标准GB/T 17320—2013 测定籽粒品质:容重、出粉率、白度、灰分、硬度。面团流变学性质:面筋含量、粉质仪参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农区供试小麦品种成熟期的各节间长度

研究表明,基部节间形态特征与倒伏相关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第二节间、第一节间、第三节间,基部节间长度与植株抗倒伏程度呈负相关。由表1 可知,3 个农区的8 个小麦品种,丹阳市基部第二节间长度为7.41~8.55 cm,农麦88 最短,镇麦168 最长;句容市基部第二节间长度为6.93~8.46 cm,扬麦23最短,镇麦168 最长;扬中市基部第二节间长度为6.55~8.40 cm,扬麦23 最短,扬麦33 最长。

表1 不同农区供试小麦品种成熟期各节间长度

株高构成指数是指穗下节间与穗下第二节间之和与株高的比值,指数大的代表小麦上部茎秆节间长度较长基部节间长度较短,重心位置靠下抗倒伏能力强[7]。综合3 个农区,镇江市扬麦23 的平均基部第二节间长最短,为7 cm,平均株高构成指数最高,为0.581;镇麦15120 的平均基部第二节间长次之,为7.12 cm,平均株高构成指数次之,为0.576,抗倒伏能力最强,因此扬麦23 和镇麦15120 的抗倒伏能力强于其他品种。而扬麦33 和镇麦168 的平均基部第二节间长最长,分别为8.24 cm、8.29 cm,平均株高构成指数较低,分别为0.552、0.558,易倒伏。

2.2 不同农区供试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2 可知,对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丹阳市镇麦15120 的每667 m2穗数最多、扬麦33 的每穗排数最多、扬麦33 的每穗粒数最多、镇麦12 的千粒重最高、镇麦15120 的理论产量最高;句容市扬麦33的穗数最多、扬麦33 的每穗排数最多、扬麦33 的每穗粒数最多、镇麦12 的千粒重最高、镇麦12 的理论产量最高;扬中市镇麦18 的穗数最多、扬麦33 的每穗排数最多、扬麦33 的每穗粒数最多、镇麦12 的千粒重最高、扬麦33 的理论产量最高。丹阳市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大于句容市和扬中市,这也与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表现一致。

综合全市3 个农区平均实际产量水平,镇江市每667 m2实际产量为427.16~540.01 kg,扬麦33 的平均产量最高,为540.01 kg,镇麦12 的平均产量第二,为517.77 kg,镇麦15 的平均产量第三,为493.49 kg,镇麦15120 的平均产量第四,为493.22 kg,扬麦23 的平均产量第五,为478.89 kg,镇麦18 的平均产量第六,为467.60 kg,农麦88 的平均产量第七,为434.63 kg,镇麦168 的平均产量第八,为427.16 kg。

2.3 不同农区供试小麦品种的品质指标

由表3 可知,综合3 个农区,镇江市平均出粉率为62.13%~69.33%,扬麦33 最低,扬麦23 最高;平均白度为77.82%~82.40%,镇麦18 和镇麦15120 最低,扬麦33 最高;平均容重为800.95~826.77 g/L,镇麦15 最低,扬麦23 最高;平均硬度为67.23%~75.40%,扬麦33 最低,镇麦168 最高;平均蛋白质含量(干基)为11.14%~12.91%,扬麦33 最低,镇麦168 最高;平均湿面筋含量为24.52%~30.78%,镇麦15120 最低,镇麦168 最高;平均湿面筋指数为80.45%~96.73%,扬麦23 最低,镇麦15 最高;平均面团形成时间为1.83~4.93 min,扬麦33 最低,镇麦12 最高;平均面团稳定时间为3.10~8.83 min,扬麦23 最低,镇麦12 最高。全市平均容重≥790 g/L,8 个品种均达到一等标准。

表3 不同农区供试小麦品种的品质指标

3 结 语

镇麦15120、扬麦23 在3 个农区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较短、株高构成指数高,有利于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抗倒伏能力强。扬麦33 和镇麦12 的每穗排数多、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在平原、丘陵和沿江圩区间表现一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根据实际测产结果发现,扬麦33、镇麦12、镇麦15 和镇麦15120 产量位居前列,这与扬麦33、镇麦12 和镇麦15 有较高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关。但8 个小麦品种中,扬麦33、镇麦168 基部第二节间长且株高构成指数小,较其他品种易倒伏。平原地区(丹阳市)的小麦品种有较高的穗数,同时千粒重大,产量整体高于沿江圩区(扬中市)和丘陵地区(句容市)。

出粉率是衡量磨粉品质最重要的指标,与面粉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3-5]。供试样品中,8 个小麦品种容重均高于800 g/L,扬麦23 容重最高、出粉率最高;镇麦168 硬度大、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镇麦12、镇麦15 各项指标较高;扬麦33 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性质均较差。丘陵地区(句容市)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指数高,较沿江圩区(扬中市)和平原地区(丹阳市)筋性强,同时白度高、容重大出粉率高,品质较优。扬麦33 虽然产量高但品质最差,镇麦168 虽然品质好但是产量最低、抗倒伏能力最差,镇麦12、镇麦15、镇麦15120 的产量水平、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性质均较为突出,因此也较为适合镇江本地种植;同时要结合地形优势,丘陵地区(句容市)发掘品质优势,平原地区(丹阳市)发掘产量优势,沿江圩区(扬中市)兼顾产量与品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