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柑桔学的奠基者和躬行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首任所长曾勉

时间:2024-05-28

叶荫民 章 瑾/文

曾 勉(1901—1988),号勉之,浙江瑞安人。园艺教育学家,园艺学家,柑桔学专家。先后从事柑桔、杨梅、梅、银杏等多种园艺植物的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创办并主编了多种园艺学术刊物。50年代主持完成的黄河故道地区发展水果生产可行性考察,为在黄河故道地区大规模建立水果生产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1960年受命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任首任所长,进一步收集野生和栽培柑桔,为建立“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桔圃”奠定基础,对柑桔分类提出了独到见解,是我国柑桔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曾勉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飞云江畔一个近20户农家的小村庄——下湾。曾勉自幼遵守家训“克勤克俭,唯耕唯读”,爱好劳动,刻苦读书,学业优异。1925年于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园艺系毕业后,先应聘中学教师,1927年回母校中央大学园艺系任助教。1928年赴法国留学,先后在里昂大学、蒙彼利埃 (Montpellier)大学和阿里斯(Alis)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学习和从事研究,获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讲授普通园艺学、苗圃学、果树园艺学、果树分类学、果树生理学、观赏树木学、蔬菜园艺学等课程。曾勉教书认真,联系实际,深受师生欢迎。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曾勉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1953年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1960年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曾勉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园艺植物调查整理和分类研究,对柑桔分类提出了独到见解,是我国柑桔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同时,曾勉先生对中国果树生产发展、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建立,特别是在创建全国柑桔科研机构和学科体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1941和1951年曾勉分别创办并主编了《园艺》、《中国园艺专刊》(英文)和《园艺新报》等期刊。任《中国果树志》总编辑委员会顾问。

曾勉先生曾被选为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南京市园艺学会理事长,四川省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8年1月1日,曾勉先生病逝于重庆北碚,享年87岁。

中国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历史上关于植物的著作亦丰,但大都限于“本草记述”,没有全面系统地加以调查整理。1934年法国留学归来,曾勉克服重重困难,深入苏、浙、闽、鲁、甘、滇、粤、桂、川、渝等地,开展园林资源野外调查、采集与整理,先后对柑桔、杨梅、橄榄、猕猴桃、中国樱桃、银杏、梅、榧、苹果、梨、桃、柿、枣、葡萄、枇杷、石榴、黄皮等果树资源,以及十字花科蔬菜(白菜、芥菜)和梅花、黄麻等多种观赏植物、经济作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弄清一些地区的植物资源状况、分类地位及品种类群,为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福州之黄皮》一文被美国施文格在1943年《柑桔及其近缘属植物》中详为引用。1934年,曾勉提出将银杏分为梅核银杏、佛手银杏和马铃银杏3个变种的分类方法至今仍得到中国园艺学界公认。1936年,曾勉对梅主产地之一的浙江塘栖进行了详细调查,依据果实色泽将梅的品种简明准确地区别为白梅类、青梅类、花梅类等三大品种群,为《中国果树分类学》、《中国温带果树分类学》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等专著采用。我国著名园林学家、花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教授指出,现代中国传统名花的系统研究,系由曾勉于1941年从梅花品种研究开始的。猕猴桃(别名藤梨)属植物多数种原产中国,已有1200多年栽培历史。1954年6月,曾勉即着手猕猴桃研究,并在1958年完成著述《藤梨的生物学特性》。

曾勉在野外调查、采集时还十分注意优变单株的选择。1936年发表的《福建漳州之柚》,记载了在坪山柚中发掘的无核坪山柚,并命名为 “华秀柚”。1954年领导了太湖洞庭山果树调查,并在1960年出版了《太湖洞庭山的果树》一书,全面介绍了太湖洞庭山果树资源,对太湖地区果树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编写地方果树志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

曾勉非常重视生产实际,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舍小院,喜与老农促膝长谈,注意收集总结农家经验,指导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在他1951年创办的《园艺新报》上,曾勉连续撰写、发表《农家经验集刊》8辑。在调查江苏泰兴银杏生产情况时,提出合理配置雄株以提高银杏产量的建议,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迁回南京,曾勉自己动手重建教学试验基地,从筹措资金到设计施工,从收集种子接穗,到播种移栽,短短一年时间,园艺场便恢复成理想的教学试验园地。

50年代中期,曾勉到广东潮汕地区调查柑桔栽培。调查结束后,就所见所闻向农业部提出书面报告,认为黄龙病是一种病毒病,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1958年,农业部组织了由曾勉任团长的多学科专家考察团,调查了黄河故道自然环境、现有果树栽培及生产表现等。考察后农业部在徐州召开了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四省农业厅厅长会议,听取考察团的汇报。与会人员经过讨论后认为,在黄河故道地区发展果树生产是可行的。之后,农业部制订了黄河故道地区发展果树的总体规划,并向国务院提出报告。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综合治理,故道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满目沙荒变成了大片果园。到1981年,黄河故道果树面积已达20万公顷,产量45万吨,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水果产区。

曾勉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北有四省黄河故道商业果品基地,南有长江上中游可供发展的柑桔商品基地”的见地。曾勉称长江上中游为长江“两宜线”,认为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是理想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并经常向农业部领导及地方农业部门汇报这种看法和见解,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农业部果树专家顾问组、中国园艺学会曾多次前往该区域考察。2003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将包括湖北秭归以西、四川宜宾以东,以重庆三峡库区为核心的长江中上游沿江区域确定为全国3个柑桔优势产业带之一。目前,长江“两宜线”的宜昌温州蜜柑,兴山伏令夏橙,重庆长寿伏令夏橙,秭归脐橙,奉节脐橙,四川、重庆良种柚,宜宾、江津锦橙等柑桔生产基地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曾勉数十年前的预见变成了现实。

曾勉非常重视对古籍文献的收集、研究和分析。在曾勉的指导下,1960年叶静渊主编了 《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柑桔》。该书是当前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古代柑桔文献汇编,广被引用。曾勉认为,引用和研究古代文献,首先要做“正名”工作。枳是自古以来重要的药材,又称“枳壳”或“枳实”,历代文献的记载不太一致。曾勉分析张存惠《重修政和证类本草》(1204),所附两幅图后认为:汝州枳壳是现在我们所指的枳Poncirus trifoliata,而成州枳实应是柑桔属中的香橙Citrus junos或是香圆C.wilsonii,具体的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同时,曾勉认为,我们现在把Poncirus的中文名定为枳属是恰当的,本属为单一种称“枳”,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枸桔”,可作为本种的别名。

广东“化州桔红”是著名的药材,因名曰“桔红”,常被误认为红桔之类制成。但其究竟是何种柑桔,向来不明。王端履在《重论文斋笔录》(1846年)中就曾提出疑问:“明明柚也,而混呼之曰桔,且饰其皮曰红。何也?”但在古代称“柚”者多指香橙C.junos。为弄清“化州桔红”的真正植物学分类地位,1955年曾勉特前往广东化州调查,最终确认了化州桔红既不是桔,也不是香橙,确实是柚C.grandis。

对于“柑桔”一词的含义,曾勉认为柑、桔两字自古以来分别用指“柑”、“桔”两种植物,而联合使用则是指凡结“柑果”(Hesperidium)的各属植物,即柑桔一词也是结“柑果”一类植物的总称。

曾勉对中国古籍中关于柑桔分类、栽培风土、田间管理、果品贮藏加工等都有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其见解散见于他的著述中,如《中国果树栽培学》、《柑桔属分类概况》、《柑桔名称》以及有关柑桔专题研究的论述中。

柑桔植物分类研究十分困难,从林奈(1753)以来的200多年间争论很多,分歧很大。柑桔为芸香科(Rutaceae),柑桔亚科(Aurantioideae)中果实为“柑果”(Hesperidium)的一组植物。这组植物共6属, 称真正柑桔组(Truecitrus fruit trees)。曾勉把这6属植物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澳大利亚系统,共3属,无经济价值,不作果树栽培;一是中国系统,供果树栽培或砧木利用,共3属,即枳属(Poncirus)、金柑属(Fortunella)和柑桔属(Citrus)。学术上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是柑桔属植物的分类。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形成了两大分类学派,一是美国施文格(W·T·Swingle)于1943年完成,他认为柑桔属共16种;一是日本田中长三郎于1954年完成,当时认为柑桔属为145种,到了1966年增加到159种。

曾勉认为,属的分类应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把有亲缘关系的各个种结合起来,明显地表现出一个自然群;同一属的植物除了形态结构上有若干共同点外,对其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共同性。据此,他建议将旧柑桔属分为5 个属:大翼橙属(Papeda)、枸橼属(Citrus)、柚属(Cephalocitrus )、橙属(Aurantium)和柑桔属(Sinocitrus),其中,柑桔属分为 4个亚属,即香橙亚属 (Osmocitrus)、 柑亚属(Macroacrumen)、 桔亚属 (Microacrumen) 和金桔亚属(Pseudofortunella)。柑亚属包括5个种,即黄柑S.verrucosaHort.、瓯柑S.suavissima(Tanaka)Tseng、温州蜜柑 S.unshiu (Marc.)Tseng、广西沙柑 S.nobilis(Lour.)Tseng 和蕉柑 S.tankan(Hayata)Tseng。 桔亚属,主要根据果实形态及地理分布,分为9个种,即土桔S.chuanaHort.、 黄桔 S.hanianaHort.、乳桔 S.kinokuni(Tanaka)Tseng、汕头蜜桔 S.poonensis(Tanaka)Tseng、 四 会 桔 S.suhuiensis(Tanaka)Tseng、 茶 枝 柑S.chachiensisHort.、红桔 S.tangerina(Tanaka)Tseng、朱桔 S.erythrosa(Tanaka)Tseng和丹桔S.flammeaTseng。

为了进一步科学地整理柑桔分类系统,曾勉提出以野生种为依据,研究其地理分布特点和形态演化规律并加强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普遍加强了野生柑桔资源的调查。1961—1965年,在曾勉先生的领导下,一组科技人员深入川、鄂、桂、粤等地山区,开展野外调查和采集,首次发掘、整理了一批宽皮柑桔和木黎檬的野生类型,为进一步研究柑桔分类奠定了重要基础。

早在20世纪30年代,曾勉就极力提倡设立专门学科深入研究柑桔。他创办的《园艺》1936年第3期,辟为柑桔专号,在《本专号之旨趣》中他写到:“柑桔,春开白花,秋结朱实,富营养而耐贮藏,色香风味,无一不美,众果匿迹,灿然独存;且栽培之早,分布之广,种类之繁,价值之高,在吾国果品中,恐无出其右者。”并谈到:“柑桔原为果树之一,只以晚近学者,对于本类之研究,极其踊跃,已另辟一专门学问,而名之曰柑桔学Citrology……分门专攻,蔚然称盛。”曾勉一直认为,柑桔是世界重要的果树,欧美日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深入研究,故此柑桔业发展迅速,进步很快;而中国是柑桔的重要原产中心,更应倍加重视,迎头赶上。为此,曾勉在柑桔专号《本专号之旨趣》中直抒胸臆:“中国人须研究中国之产物,庶不失吾民族之地位,斯语也,余常以自勉,并常以勉人。专号目的,亦即在此,愿吾园艺同志,其共勉之!”。

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次年即酝酿成立柑桔研究所,并初步确定柑桔研究所设在四川省。曾勉奉命赴四川成都、龙泉山、江津、巴县、重庆等地调查选址,最后建议在重庆寻求合适地点建所。1960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在重庆北碚成立,曾勉奉命从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赶赴重庆,担起重任,任柑桔研究所首任所长。

柑桔研究所的成立适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曾勉和同志们一起边建所边开展研究工作。他给家人的信中说:“期以五年,当成为国内很好的柑桔研究中心”,“每夜工作到两三点才就寝……能给党和人民做点工作,是我最大的荣耀”。

曾勉极为重视研究队伍的建设,除从有关科研单位调进研究人员外,在调进新毕业大学生时,除农科学生外,还注意调进综合性大学理科学生,加强柑桔“三生”(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理科学生进所后,曾勉为了使他们更快了解柑桔特点,首先被安排到西南农学院旁听果树栽培学课程,并同其他科研人员前往农村了解生产实际情况,总结农民生产经验。建所初期,所内试验基地尚未建设起来,曾勉便组织科研人员和新进学生到国营农场和农村长期驻点,开展经验调查和试验研究。

对于新调来所的研究人员,他都一一面谈,注意了解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重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曾勉总是耐心听取,详为解答,或帮助查阅参考文献,使年轻科技人员很快成长,从而培养了一支较好的科研队伍。

建所后,曾勉进一步调查、收集野生和栽培的柑桔资源,建立原始材料圃,后来发展成“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桔圃”,保存芸香科柑桔亚种植物种质1000余份,中国成为世界保存柑桔种质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柑桔栽培区域辽阔,情况复杂。在建所工作告一段落后,曾勉即到华南考察,谋求在红壤丘陵地区建立一个试验站,以便开展多方面的柑桔科学研究工作。1964年,曾勉受邀赴广西桂林,与广西自治区和桂林市城市规划局等有关领导共同考察、研究和确定广西柑桔研究机构的地点。1965年,广西柑桔研究所在桂林成立。曾勉提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拟建的试验站设在广西柑桔研究所。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在广西建立试验站一事被迫中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