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吴郁芳
武平县农业农村局,福建 武平 364300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2]。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三产融合),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在纵向上,要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向卖品牌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在横向上,要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的类型,提升乡村经济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逐渐成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武平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接合部,是农业生产大县。武平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光资源丰富,耕地肥力好,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有水稻、百香果、芙蓉李、脐橙、绿茶、辣椒、象洞鸡、灵芝及海鲜菇等优势特色产业。武平县是福建省粮食主产县、全国蔬菜生产大县之一,也是福建省特色农产品(百香果、紫灵芝)优势区及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还是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县。
根据武平县农业农村局数据,2018 年以来,武平县建有市级以上产业强镇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3个,培育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3 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2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 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3个,打造了“环梁野山”“环千鹭湖”“环六甲湖”乡村振兴三大示范区,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发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也得到拓展和发挥。这为当地农村三产融合奠定了基础。
武平县是全国林改第一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福建省首个“中国天然氧吧”,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有4A级景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环境优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武平县先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等乡村建设行动,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武平县是千年古县、客家祖地,也是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当地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底蕴丰厚。武平县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百香果果王赛、芙蓉李果王赛、绿茶茶王赛、茶文化商贸旅游节、李花节等节庆、赛事活动,为农旅融合发展增加了文化气息。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力量。根据武平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截至2022 年底,武平县共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 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家;县级以上示范专业合作社296 家,其中国家级专业合作社8 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78家;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5 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发展壮大。
农村三产融合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把更多的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武平县积极探索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推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教育康养、农产品电商等产业的有机整合和紧密衔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多种功能得以拓展,各种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促进了农业附加值提升和农民增收。
选择适合当地条件和产业基础的融合模式,对武平县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武平县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多样,主要有农业内部交叉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先进要素渗透融合等4种模式[3]。
农业内部交叉融合模式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涉农组织为主体,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内部协作和循环,即将种植业、养殖业等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结合、林下经济等[4]。武平县中堡镇林下养鸡、万安镇林下种植紫灵芝、十方镇稻田套养虎纹蛙、永平镇脐橙种植与生猪养殖结合等,均是农业内部交叉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对各产业资源进行复合经营,可有效地节省农业投入,增加产出效益。以稻-蛙综合种养为例,农户利用水稻和虎纹蛙生长空间的差异,在原有水稻种植的基础上,科学套养虎纹蛙,采用“一田多用,一地多收”的多样生物兼作方式,形成蛙为稻田吃虫、增肥、除草,稻田为蛙供饵、遮阴、避害的良性循环。该模式在保证单季稻稳增产的基础上,可产虎纹蛙9 000 kg/hm2左右,综合效益在传统水稻种植的10 倍以上,不仅提高了土地空间利用率和收益率,而且实现了稳粮增收的目标。
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是经营主体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纵向延伸,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销售融合发展,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户、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更多红利[1]。目前,武平县百香果、芙蓉李产业,基本形成了涵盖种植、加工、品牌创建、销售、物流等环节的产业链纵向延伸一体化模式。截至2022 年底,武平县建设百香果标准化育苗基地8个,标准化种植基地2 133 hm2,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20 个,拥有精深加工企业5 家和较大规模的百香果电商企业12 家,注册有“武平黄金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年产值4.1亿元;芙蓉李主要种植区域为东留镇(该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镇种植芙蓉李1 000 hm2,并以芙蓉李产业为中心,延伸发展有果酒加工企业1 家、产销企业30 多家,打造了李园春雪花海、梁野久谣研学基地、黄坊乐园,注册有“武平芙蓉李”地理标志,2022 年芙蓉李产业实现产值0.9亿元。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是立足农业多种功能的挖掘与拓展,顺应人们精神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依托农村绿色生态资源,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传统文化、康养、素质拓展与休闲运动等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3]。武平县城厢镇云寨村、尧禄村和万安镇捷文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均是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这3 个村均具有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其中,云寨村被誉为“云中村寨”,借助坐落在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优势,通过改善农村交通及旅游休闲设施,开发了仙女湖、梁野飞瀑、客家美食等乡村旅游项目,全村建有“森林人家”35 家,提供吃、住、行等乡村旅游全套服务;尧禄村被誉为“客家桃源”,借助鹰嘴桃产业及全村农房3D彩绘立面改造,发展休闲采摘、乡村民宿及亲子游;捷文村被誉为“林改策源地”(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诞生在这里),当地通过挖掘森林的生态涵养功能及林改文化资源,发展林下灵芝种植、森林康养及研学游,建有林下千亩灵芝示范基地、国家森林步道22 km,步道串联了众多古道和隘口,沿线山川美景和历史文化遗迹众多。
先进要素渗透融合模式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子交易平台为载体,通过农业信息化特有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生态链核心优势,使农业生产、加工、管理、运输、交易等各个环节无缝对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4]。当前,武平县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县级运营中心1 处,益农信息社171 个,其中专业站68个、标准站51个、简易站52个。目前,武平县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超过330 家,2022 年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超过2.1 亿元。其中,福建武平县优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电商交易额超千万,获评福建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企业。该公司抓住政府扶持百香果电商销售的政策机遇,建设了武平县最大的百香果分拣中心,收购农户种植的百香果并进行清洗、分拣、包装、销售;牵头成立百香果行业协会,对武平百香果进行品牌打造和地理标志产品注册,提升武平县百香果市场竞争力;通过加入福建省百香果产销联盟,与阿里巴巴等网络营销平台合作,充分利用淘宝、抖音直播等渠道销售百香果。2022 年,该公司收购农户百香果7 000 t,其中互联网渠道销售额约7 500 万元,帮助400 多户果农解决了百香果销售问题,实现年人均增收6 500元以上。
当前,武平县农村三产融合主要依托一产发展休闲观光和电子商务,产业整合、交叉、渗透程度低,存在一产独大、二产薄弱的现象。武平县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发展都较为滞后,大部分农产品初加工水平较低,缺少包装设计和品牌打造,使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把产业链条拓展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难以有效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
当前,武平县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仍较小,普遍实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 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部分由原先的小农户转化而来,资金、技术及经营能力有限。各类经营主体对自身经营产业的特色挖掘不够深入,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难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市场拓展难度较大,最终导致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当前,武平县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传统的“公司+家庭农场+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容易出现契约不稳定和违约率高等问题,小农户在利益分配中常常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企业侵占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农村三产融合。
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不足是制约武平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资金方面,由于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因而愿意投入“三农”领域的工商资本较少,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主要是信用社、农业银行),导致三产融合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最终表现为资金严重不足。在土地方面,发展休闲农业与设施农业、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等都需要土地,但受耕地保护红线及林地审批约束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审批较为困难,且传统的小农户经营模式导致土地流转困难,不利于发展连片种植、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不能满足农村三产融合的需要。在人才方面,武平县农村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峻,尤其缺少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品流通的人才和外向型、开拓型农业经营管理人才[5]。在技术方面,从武平县发展实际来看,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应用程度不高,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缺乏技术支撑。
当前,武平县还存在部分偏远村庄互联网基础设施铺设不到位、大部分村庄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严重不足、没有快递寄送点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商及数字乡村的发展。此外,武平县大部分村庄缺乏整体规划,用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便民生活设施少,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跟不上,制约了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
武平县农村三产融合具有较好的基础。当地应发挥优势条件,抓住政策机遇,探索多种三产融合模式。一方面,武平县百香果、绿茶、灵芝、芙蓉李、象洞鸡等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应进一步延伸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开展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品牌打造,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冷链仓储和精深加工,加强营销和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武平县应深入挖掘农业的休闲、生态、旅游、康养、教育等功能,以生态田园、绿水青山为底色,以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为本色,发展好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从而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第一,武平县应引导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兴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大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社及示范家庭农场培育力度,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第二,龙头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灵活反应能力较强,具有建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潜能,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方面更具引领能力[6]。因此,武平县应着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强化其核心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制订农业种养、加工和服务标准,示范引导及带动小农户、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开展标准化、集约化生产[3]。第三,武平县应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开展四级示范社规范提升创建,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集中原本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资源,带动合作社成员开展农产品产后包装、发展农村电商,从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第四,示范家庭农场规模适中,具有发展理念新、产品质量优、经营效益好、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因而武平县应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培育,通过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带动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特色餐饮、创意民宿等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三产融合。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保证利益公平分配,实现各方在协作中共赢共生[7]。武平县应加快完善订单协作、股份合作、链式延伸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切实保障农民在农业产业链和农村三产融合利益链中的“话语权”,从而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三产融合的积极性。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武平县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为补充,壮大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引导银行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导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缩短贷款时间,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土地供给。武平县应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试点,推动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加快耕地流转,为发展社会化服务、多种经营提供条件;政府应有计划地将农村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充分利用起来,统筹整合,盘活资源,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三是加强各类人才培育。农村三产融合需要的不是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武平县应继续实施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引进及各级人才引流政策,引进一批擅长乡村规划、文创、数字农业、电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同时,充分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一批联农带农的“新农人”。四是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武平县应加强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与科研院校开展对口合作,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先进技术助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8]。
第一,重点提升信息网络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武平县应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打牢“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加快村级快递服务站建设,构建多品类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和配送体系,优化肉类、果蔬、花卉、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第二,加强村庄规划。武平县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形成三产融合的空间布局。第三,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良好的交通、住宿、餐饮、卫生和文化设施,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便利性,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武平县应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