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徐柏松
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实验林场,辽宁 本溪 117100
红松(Pinus koraiensisSiebold &Zucc.),又名果松、海松、韩松等,是一种高海拔松科植物,也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长白山-大兴安岭一带)。红松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从生态价值角度来说,红松作为常绿乔木,可用来绿化造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从科研价值角度来说,红松是地球演进中遗留下的“活化石”,其种质资源珍贵而古老;从经济价值角度来说,红松属于木本油料树种,可以从中提炼松节油、松香、单宁等工业原料,红松籽既可食用也可药用,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1]。因此,提高红松育苗造林技术水平、扩大红松造林面积,对促进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笔者从育苗和造林两方面对红松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进而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松属于半阳性树种,适应性、耐阴性较强,但由于具有浅根性特点,因而适合在排水性良好、土壤水分含量高、相对湿度大、pH 值为5.5~6.5 的酸性棕壤环境中生长[2]。红松幼苗对于大气湿度比较敏感,在湿润度大于0.7 的情况下,幼苗能够获得较好的长势;而当湿润度小于0.5 时,幼苗则会生长迟缓,同时病害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在不同生长阶段,红松对于环境温度的要求存在差异,如播种阶段的温度不得低于8 ℃,理想催芽温度为20~30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大面积红松林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包括高山带阴坡、半阴坡及水肥条件优越的中山带山坡。红松属于雌雄同株异花的树种,花期长达6个月,果实在9—10月成熟,既可以通过播种繁殖,也可以通过嫁接繁殖。
红松育苗地周边要交通便利、水电设施齐全,以保障育苗物资及时供给;整个育苗地要求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如果是山坡地带,应选择向阳面,坡度控制在3°以内;土壤以酸性棕壤为宜。需要注意的是,红松苗期容易感染猝倒病,选择育苗地时要避免选择前茬作物为茄科、豆科、葫芦科等的地块,以减少猝倒病的发生概率。
整地后,将苗圃耙平做苗床,苗床呈南北走向、矩形,边长一般为80~100 cm,高度为10~15 cm,或者苗床与苗圃过道的相对高度保持在10~20 cm,栽培人员可以根据育苗地现场情况灵活设计,但要保证苗床之间的距离在50~60 cm。整体上,苗床四周与苗圃过道尽量保持垂直。做好苗床后,栽培人员可用40%五氯硝基苯或1%~2%赛力散对土壤进行消毒。
红松育苗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子的品质。因此,种子的采集、处理与存储是红松育苗的关键环节。采集红松果实的最佳时期是每年9 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培人员需要选择长势良好、结果较多的红松树,在球果呈现黄褐色、种鳞呈现反曲状态时,利用采种钩钩落果实,之后将果实收集起来,置于通风阴凉干燥处,待到果实水分消耗60%~70%,可将其转移到有光照的地方晾晒,每7 d为一个晾晒周期,每日翻动2~3次(这样可以加速种鳞分离),随后即可进行人工脱粒,得到红松种子。以我国东北地区为参照,红松播种最佳时间是每年4—5月,因此对于收集好的种子必须做好存储工作。为了保障红松种子水分充足,在存储之前,栽培人员需要将红松种子提前2 d进行浸泡,浸泡之后将种子置于阴凉干燥处阴干,之后即可进行存储。栽培人员在存储红松种子时,无论是室内窖藏还是户外冻藏,都要注意层积不可过高,宜控制在70~80 cm。因为层积过高容易积累热量,造成红松种子腐烂。红松种子存储温度宜控制在2~3 ℃,环境湿度宜控制在70%~80%。从存储成本及育苗地条件来看,户外冻藏是存储红松种子的首选方法。在进行户外冻藏时,栽培人员需要先挖掘存储坑沟,坑沟的规格并不统一,深度和宽度一般保持在80~100 cm,长度为150~200 cm;然后在坑沟底部布置沙石,厚度在20 cm 左右;再将红松种子与浸湿又阴干后的干净细沙混合,两者质量比约为1∶3;最后在红松种子上覆盖酸性棕壤土,厚度保持在40~50 cm;坑沟之间用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填充,以此保障种子充分透气[3]。
红松播种时间一般为春季,宜在土层5 cm 深处的温度大于8 ℃的情况下播种。栽培人员应根据当地条件确定红松播种时间,如辽宁省红松播种时间一般在4 月上旬,吉林省红松播种时间一般在3 月下旬,整个东北地区红松播种时间集中在3—5月。
播种前2~7 d,栽培人员应将种子、细沙混合物取出,将种子与细沙分离后,先将种子置于背阴处风干,观察种子开裂情况;如果裂口的种子较少,可以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晾晒,待30%~40%的种子达到开裂状态后,将种子收集起来备播[4]。播种前,栽培人员需要用0.5%硫酸亚铁溶液、35%甲醛水溶液、40%五氯硝基苯或0.02%~0.05%高锰酸钾溶液对土壤进行消杀。
红松的播种方式通常为条播和撒播。第一,条播。栽培人员提前在苗床上划出地沟,将种子均匀地点种进去,播种密度需要根据预期的苗木数量而定。通常情况下,种子间距为2~3 cm,播种深度为种子直径的2~3 倍,应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该播种方式的优点是出苗整齐、便于管理,缺点是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第二,撒播。栽培人员需要将处理好的红松种子均匀地撒在苗床上。该播种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难以控制种植密度、后期管理难度较大。栽培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红松播种方法,但需要严格控制播种量。一般来说,如果以2 年生红松苗为培育目标,播种量应为400~500 g/m2;如果以培育3年生红松苗为目标,播种量宜在400 g/m2左右。如果育苗地是较为开阔、无规则形状的山坡,则播种量应该控制在2 250 kg/hm2。播种后,栽培人员需要利用沙土、秸秆、松针等,在苗床上方形成厚2~3 cm 的覆盖层(表面刮平),以减少昼夜温差造成的不良影响。
2.6.1 水分管理
播种后,栽培人员需要将苗床保持在湿润状态,可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天气情况决定灌溉量和灌溉频率。一般来说,红松出苗期的需水量不大(这是因为前期种子萌芽主要消耗胚乳中的养分),栽培人员可基于“少量多次”的灌溉原则,每天进行2 次灌溉即可,第一次灌溉时间为08:00—10:00,第二次灌溉时间为15:00—17:00[5]。当红松逐渐脱壳、子叶增大时,栽培人员需要增加灌溉量,可每天浇一次水,确保将苗床浸透。在幼苗生长后期,则要停止灌溉,雨季还要做好排水工作,以加快红松幼苗的木质化。
2.6.2 松土、除草、留苗
对于给定的驾驶测试循环,在k阶段中可以使用参考速度vk和加速度ak.P/M单元P2的预计扭矩和角速度方程式[9]分别为
在整个幼苗期的管理中,栽培人员需要进行3~4次松土作业,每次松土的深度在10~15 cm,同时进行除草、保苗工作。从除草作业角度来说,条播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保苗来说,其重点工作是防虫、防鸟。为了保障红松幼苗健壮生长,栽培人员需要进行“适当留苗”。一般来说,培育2 年生红松苗的留苗标准为500 棵/m2,培育3年生红松苗的留苗标准为300棵/m2。
2.6.3 施肥
红松苗期可以进行3 次追肥。栽培人员可分别在6 月上旬、6 月下旬至7 月、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进行一次追肥,每次先追施氮肥,可喷洒1%尿素溶液,待15 d后追施磷钾肥,可选用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
2.6.4 病虫害防治
红松苗期的病虫害较多,栽培人员需要定期使用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辛硫磷等药剂进行防治,每7 d为一个喷洒周期,持续喷洒3~5个周期。
2.6.5 越冬管理
红松育苗周期为1~3 年或更长时间。对于1 年生的红松幼苗(株高3~6 cm)来说,越冬期间容易发生冻害。栽培人员可根据当地情况,于土壤封冻前2~3 d 覆土,覆土厚度没有明确要求,以保障幼苗安全越冬即可。
红松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条件下,因此红松造林地全年积温要在2 200~3 200 ℃[6]。红松对水分的要求较高,地块排水不良会增加红松苗木发生根部病害的风险,甚至导致苗木枯萎和死亡。因此,栽培人员应优先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造林地。红松适宜生长于中性或略偏酸性的土壤环境,土壤的pH值会影响红松根系吸收养分的效率,进而影响红松的生长和发育。因此,栽培人员应优先选择土壤pH值在5.5~6.5的地块作为造林地。此外,红松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红松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因此,栽培人员在选择造林地时要避免选择有过多草木覆盖的地区,以免造林地缺少光照,阻碍苗木的正常生长。除上述要点外,栽培人员还需要考虑地块周边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红松生长的位置,要避免选择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块,如洪水、山体滑坡频发的地块。
选好造林地后,栽培人员需要提前1 年做好整地工作,包括蓄水保墒、熟化土壤、理化改性等。栽培人员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整地。若红松造林地存在浓密的灌木丛,可以适当保留一部分(按带状分割,带宽为50~70 cm),用来保持水土;对造林地上的天然阔叶林也应当保留,以营造混交林。在具体整地操作中,栽培人员需要清理干净地表、地下杂质(碎石、树根等)。
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红松苗木是确保造林成功的基础,这意味着红松造林所选择的苗木越健壮越好,或者说红松育苗周期越长越好。从实践来看,1 年生红松幼苗可以作为造林苗木,但普遍存在适应性差、存活率低的问题,不建议使用;4~5 年生红松幼苗虽然根系发达、适应力强,但苗木的繁殖效率过低,不适合大规模造林。综合对比来说,2~3 年生红松幼苗兼具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等多重优势,是最理想的造林选择。当然,具体选择哪一种规格的红松幼苗,还要结合造林地的现实情况而定。如果造林地水肥、温度、光照等各项条件十分优越,选择1 年生红松幼苗完全可行;如果造林地条件恶劣,为了保障成活率,宜选择4~5年生红松幼苗。
理论上,红松造林时间横跨春季、夏季、秋季,但从现实角度出发,必须考虑红松幼苗越冬的问题。因此,春季是最佳的造林时间,这样可以为红松幼苗留下充足的适应与生长时间。同时,红松幼苗速生期比较短,就我国东北地区来说,一般在5—7 月。因此,春季造林可以在3—4 月进行,或者根据当地土壤解冻情况酌情进行,土壤解冻15 cm即满足造林条件。
一般红松造林规格可以为2 m×3 m、3 m×3 m、4 m×4 m。如果红松造林地内存在其他阔叶树种,则应以郁闭度作为确定造林密度的参考值,以体现出造林密度的合理性。结合实践来看,天然阔叶混交林的郁闭度为0.3~0.4时,适宜的红松造林密度为2 500~3 300棵/hm2;天然阔叶混交林的郁闭度为0.5时,适宜的红松造林密度为2 000 棵/hm2;天然阔叶混交林的郁闭度为0.6 时,适宜的红松造林密度为1 000~2 500棵/hm2[7]。
在移栽红松幼苗时,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根据幼苗的根系情况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设计。通常情况下,栽植穴的直径应略大于幼苗根系的直径(两者比例保持在3∶2),以确保红松根系和土壤能够充分接触[8]。在开挖栽植穴时,栽培人员要避免过度深挖,以免影响幼苗的根系生长。栽植穴挖好之后,栽培人员需要在每个栽植穴中放置5 kg 农家肥和厚度为10 cm 左右的回填土,然后再垂直放入红松幼苗,扶正填土,当填土接近栽植穴的1/2或者2/3高度时提苗,继续填土,最终填土的深度必须超过红松幼苗原根迹2 cm 左右,最后踩实、浇水、覆膜。
3.7.1 病害防治
红松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松落针病、疱锈病、烂皮病等。针对立枯病,栽培人员可用1%硫酸亚铁溶液、敌克松800~1 000 倍液防治。针对松落针病,栽培人员可喷洒70%敌克松1 500倍液,或交替喷洒45%代森铵800~1 000 倍液,可以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9];也可采取物理预防的方式,定期清理红松造林地内的杂草、杂树,并统一焚烧,以清除传染源。针对疱锈病,栽培人员可将1∶1∶100 波尔多液或代森锌500 倍液充当保护剂涂抹到苗木容易感染的位置;也可在红松造林地周边进行严格的检疫,减少外来侵染源。针对烂皮病,栽培人员可用50%蒽油乳膏涂抹防治。
3.7.2 虫害防治
红松主要虫害有大袋蛾、松树皮象、新松叶蜂、松毛虫、蛴螬、红松球蚜等。针对大袋蛾,栽培人员可在每年7—9 月,先以人工方式寻找、清除虫卵,减少化学药剂对红松的伤害;当大袋蛾基本孵化之后,可喷洒90%敌百虫1 000倍液进行防治。针对松树皮象,栽培人员可在每年9月用阿维菌素1 500~2 000倍液,配合驱避剂防治。针对新松叶蜂,栽培人员可以用人工方式集中捕杀,也可以用40%乐果乳油1 500~2 000 倍液、80%敌敌畏2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进行防治。针对松毛虫,栽培人员可以采取除茧、摘卵和黑光灯诱杀等措施进行防治,也可以用1.2%烟参碱、杀蛉脲、灭幼脲等药剂进行防治。针对蛴螬,栽培人员可用25%对硫磷、50%辛硫磷乳油防治。针对红松球蚜,栽培人员一方面可引入异色瓢虫、大灰食蚜蝇等害虫天敌,另一方面可用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 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防治红松虫害不能单纯地依赖化学药剂,栽培人员还要积极探索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例如,可以在红松林地安置鸟巢,吸引益鸟,通过培养害虫天敌的方式消灭部分害虫;还可以通过引入寄生菌等方式,让红松害虫“染病”,进而减少害虫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栽培人员在红松造林过程中应注重维持生态平衡[10]。
红松育苗与造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加快红松育苗与造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保障红松人工林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栽培人员必须抓住红松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如选地整地、种子处理、苗期管理、造林地选择、苗木选择、栽植方式、病虫害防治等,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提高红松育苗与造林技术应用水平,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