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余 健 李建华 罗成进 吴珍珍
1.西双版纳州绿色食品与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云南 景洪 666100;2.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
截至2022年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茶叶种植面积为9.54万hm2,全州31 个乡镇中,有29 个乡镇种植茶叶;茶叶总产量6.6 万t,生产精制茶1.9 万t,综合产值252.4 亿元;有茶叶类有机产品认证261 个,绿色食品认证128 个,涉茶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 个;建有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0.34万hm2,有机茶园2.70万hm2;有规模以上茶企29家,达标茶叶初制所35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831个,茶叶种植大户1 485户,茶叶家庭农场795个,茶农42.27万人[1]。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勐海茶厂、七彩云南茶厂、陈升茶厂为代表的一批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茶叶企业群;久负盛名的勐海茶厂普洱茶品牌“大益”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殊荣,保持普洱茶第一品牌的地位;“八角亭”“兴海”“朗河”“七彩云南”“陈升号”等著名品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目前,西双版纳州已成为全国最大、最集中的普洱茶生产基地。
西双版纳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接近南亚热带地区,常年光照充足,满足大叶种茶树的生长需求,是世界公认的种植大叶种茶树的“黄金地带”。西双版纳州呈现山地、河谷、盆地、高原等不同类型地貌相间分布的状态,地形差异较大。茶叶产区海拔在1 100 m 以上,年均降水量为1 500 mm,冬暖夏凉,年均气温为21 ℃,土质全系红壤,土壤pH 值为5~6,地区各项污染物质量分数、土壤有毒有害物质质量分数等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大叶种茶树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也为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西双版纳州的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野生古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州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是世界上保存野生茶树类型最为丰富的茶树活体保存基地,保存有包括茶组植物22 个种和非茶组植物7个种的各类种质资源930多份,为当地普洱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2]。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普洱茶的生产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茶树,不同类型的茶树可以生产出口感、品质各异的普洱茶,有利于提升普洱茶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价值,同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西双版纳州丰富的茶树资源是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在普洱茶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优势。
西双版纳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文化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2 000年的历史)[3]。在长期的种茶、饮茶、贸茶活动中,西双版纳州各个民族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孕育并积淀了丰厚的普洱茶文化,并沿袭至今[4]。西双版纳州传统普洱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后,既可以提升产业融合力,促进西双版纳州经济发展,又可以传播当地特色茶饮文化,吸引更多的饮茶爱好者和游客,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双版纳州的地理位置优越,与东南亚多个国家接壤。这种区位优势使西双版纳州的普洱茶能够直接进入东南亚的大市场,大大提高了普洱茶的销售量和知名度。同时,这种区位优势也使西双版纳州的普洱茶文化能够吸收和融合东南亚的茶文化,进而使其品质和口感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此外,西双版纳州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版纳机场、景洪港、磨憨、打洛4 个国家级口岸,以及连接国内外的陆、水、空立体交通网络[5]。这使得西双版纳州的普洱茶能够快速地运输到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大大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提高了产品的流通效率。由此可见,西双版纳州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对于普洱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西双版纳州普洱茶的生产和经营主要由家庭作坊、小规模企业承担,普洱茶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生产手段较为原始,未能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生产效率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这导致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量和品质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难以与其他产茶大省竞争。
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主产区多是山区、半山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导致近1/3 的茶园属中低效茶园,茶叶产出水平较低。此外,许多普洱茶加工厂的设备陈旧老化,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卫生条件差,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导致茶叶品质不高,从而影响普洱茶产业发展。
西双版纳州普洱茶市场监督和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市场上的普洱茶真假混杂。一些不法商贩通过外包装造假、产地造假、口味造假等手段,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导致大量假冒名山寨的低价茶涌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严重干扰了优质优价的市场价格规律,致使优质普洱茶产品竞争力降低,影响了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的整体品牌形象。
首先,茶文旅融合的产品质量和标准不够统一。由于茶文旅融合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业态,西双版纳州目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导致一些茶文旅融合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游客的体验质量。其次,西双版纳州对普洱茶文化的挖掘并不深入,并未将普洱茶文化与休闲旅游相融合,尚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西双版纳州普洱茶文化景区。
目前,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虽然一些科研机构在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中提取出了茶多酚等成分并提出了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停留在探讨阶段,并没有付诸生产实践。同时,普洱茶相关研究成果市场化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科研机构与市场、企业对接不够,导致创新性应用研究成果较少投入市场。现阶段,对普洱茶的功能、功效亟待深入研究,但现有科研成果无法有效支撑普洱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西双版纳州常年气候湿润、光照充足,为古茶树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古茶树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打造“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重要载体。但是当前西双版纳州对古茶树的保护意识不强,古茶树被过度采摘、新产区快速发展、老产区逐步废弃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古茶树资源急剧减少,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西双版纳州大部分普洱茶仍然通过传统的实体店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受地域限制,无法覆盖广大的消费者。虽然电商平台的发展为茶叶销售提供了新的机会,但西双版纳州的普洱茶在网络销售方面的布局较晚,销售渠道不够丰富,导致销售成效不佳。
为提升普洱茶产业竞争力,西双版纳州需要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普洱茶生产标准,特别是在茶叶采摘、加工等环节,以提高普洱茶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西双版纳州需要鼓励茶叶生产企业集聚发展,通过规模经营提高产业竞争力,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生产经营水平,从而提升普洱茶的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当地政府一是应通过引导投资或公私合作方式,加强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的生产环境;二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茶叶初制工艺水平。
目前,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已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普洱茶企和原茶产区,但是相较于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等国内知名品牌,西双版纳州普洱茶的市场影响力弱,品牌效应弱,无法创造更多的品牌价值。因此,在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普洱茶企应当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提升茶叶包装的美观性,提高品牌辨识度。同时,在保证西双版纳州普洱茶品质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借助抖音、微博、快手等平台推送品牌广告,加快树立品牌形象,争创属于西双版纳州的普洱茶驰名品牌。
一是制定统一的茶文旅融合产品的质量标准。西双版纳州应及时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提升茶文旅融合产品的质量,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体验。其次,加强对普洱茶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将普洱茶文化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开发多样化的茶文旅融合产品。例如,西双版纳州可通过美化茶园环境,开展生态旅游;可充分开发泡茶、赏茶、茶艺表演的休闲旅游价值,通过适当创新,引领论茶、品茶新风尚;也可利用茶学科普推动研学旅行。
政府应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作,构建专利成果共享平台,以便于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专利持有人与企业进行高效沟通,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此外,科研机构应加大对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优良品种培育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优质普洱茶的生产,并且针对茶多酚生物学活性及茶叶物料分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普洱茶衍生性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进程,以科技力量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第一,西双版纳州应开展古茶树资源普查,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库,加大古茶树保护的宣传和实施力度,分类划定一类、二类古茶树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对古茶树进行挂牌保护。第二,西双版纳州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强化技术指导,对划定的一类、二类古茶树保护区域进行管理指导,通过明确采摘范围、采摘时期等,对古茶树进行合理利用。第三,西双版纳州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积极引导茶农根据各技术规程做好古茶树的采摘、复壮、轮休、养护等,建立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联结体系。
为进一步扩大普洱茶市场规模,西双版纳州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创新营销模式,拓展销售途径。第一,将单一的线下销售调整为“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西双版纳州应在传统实体店铺销售的基础上,加强线上销售,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使消费者可以轻松地浏览和购买不同品牌、口味和价格的普洱茶。第二,西双版纳州还可以直接与酒店、餐厅和旅游景点等合作,将普洱茶作为餐饮服务的一部分,提供给消费者品鉴和购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