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凌正国
(丹徒区上党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0)
小麦腥黑穗病2020年在丹徒区呈零星发生态势,主要分布在宝堰、上党和辛丰等乡镇,全区累计发生面积72.35 hm2,发病率1.56%,病穗率在0.10%~0.30%。小麦腥黑穗病又叫黑疸、乌麦、腥乌麦,是小麦的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灾害,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达50%。并病菌孢子含有毒质及腥臭的三甲胺等,使面粉不能食用,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
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越夏。当播种后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产生菌丝,侵染丝由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病菌在小麦植株体内以菌丝体形态随麦株生长而生长,之后侵入开始分化的幼穗,破坏穗部的正常发育,至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种子带菌是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小麦收获脱粒时,病粒破裂,厚垣孢子飞散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夏或越冬。用带有病菌厚垣孢子的麦秸、麦糠等沤肥,病菌在通常温度下不会死亡。用带菌麦秸、麦糠等饲养牲畜,通过牲畜肠胃粪便排出的病菌孢子也不会死亡,却使粪肥带菌。小麦收获时,病粒掉落田间,或小麦脱粒扬场时,病菌孢子被风吹到附近麦田内,使土壤带菌。
小麦腥黑穗病菌是幼苗侵染性病害。在小麦芽鞘未出土之前,病菌侵染不必经过伤口,但当第1 叶展出后,就一定要经过伤口侵入。因此,在地下虫危害较重的麦田内,腥黑穗病往往发生较重。凡后期侵入的菌丝,只能到达以后新生的蘖芽和生长点,所以,只在后生的分蘖上产生黑穗。
病株较健株矮,分蘖稍多。麦子成熟时,病株高度比一般小麦稍矮,感病麦穗比健康麦穗短且直,开始为暗绿色,随着麦穗发黄成熟,逐渐变为灰黑色,远观特征明显。病穗麦芒和颖壳均向外张开,与麦穗几乎呈垂直状态,露出里面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粒。感病麦粒较正常麦粒短粗,外面包着一层灰包膜,里面充满黑色粉末。感病麦粒破裂,就散发一种叫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病菌以厚垣孢子的形式进行传播,方式主要是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混入土壤、粪肥中,大风也是孢子远距离传播的途径之一。在小麦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跟着萌发,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随着小麦不断发育而不断生长,到了孕穗期,病菌侵入子房,破坏花器,小麦抽穗时,会在小麦籽粒内再次形成厚垣孢子(即菌瘿)。
小麦腥黑穗病菌孢子萌发适温为16~20 ℃,侵入麦苗温度为5~20 ℃,最适温度为9~12 ℃;发病率的高低一般受病菌数量的多少、土壤温度高低、水分含量、光照强弱、栽培管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湿润土壤(含水率为13%左右)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麦苗出土时间延长,病菌侵染的机会将会增加,病害往往发生较重。菌量高时发病重,冬麦晚播、春麦早播或播种较深、覆土较厚者,不利麦苗生长,会增加病菌侵染机会,发病重。地下害虫发生重的田块,幼苗出土后植株虫伤口多,也加大了病菌侵染机会,发病较重。
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加强检疫、种子处理、土壤处理与栽培措施相结合等综合防治措施。
做好产地检疫,禁止将未经检疫且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的种子调入未发生区,对来自疫区的收割机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零星病田拔除病株,轻发病田剪穗烧毁,重发病田全田烧毁。
药剂拌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腥黑穗病的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 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 kg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也可用种子质量0.15%~0.2%的20%三唑酮或0.1%~0.15%的15%三唑醇、0.2%的40%福美双、0.2%的50%多菌灵、0.2%的70%甲基硫菌灵、0.2%~0.3%的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重病田应采取药剂拌种加土壤处理的办法。每667 m2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 kg,或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1.5 kg 对细干土50 kg,搅匀制成毒土,在犁地后均匀撒在地面,再耙地,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然后播种。
麦播种不宜过深,播种时施用硫铵等速效化肥作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及时更换新品种,一般做到3~5年的品种更换,即可将小麦腥黑穗病完全根除。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农家肥不用带腥黑穗病穗的麦秸、麦糠等病残体作原料。对带菌肥加入油粕(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或青草保持湿润,堆积1个月后再施到地里,或与种子隔离施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