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赵 霞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73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要想顺利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建立一支爱农业、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此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重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培育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培育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提出更多培育方法路径,以期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助力器。
2017年,原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到,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新型职业农民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经过系统培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有一定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品牌打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农业人才,属于新型职业农民中的“精英”[2]。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教育培育体系不完善、各地出台的相关培育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等,使得培训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对培训对象的选取也欠缺合理性,致使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另外,专门针对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更少,且缺乏对应的培育政策,加之相关部门缺乏一定的培训经验,一些培育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朝令夕改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最终的培育效果,同时没有为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3]。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流失情况仍然较为严重。由于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且拥有较好的教育、医疗等条件,大量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致使农村劳动力匮乏。不少人认为农民是又苦又累、收入又低的职业,宁愿选择进城务工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留守农村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生事物的认可程度较低,认为农业就是春种秋收,过去的生产经验完全能够满足目前的农业生产要求,没有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不愿意学习新知识[4]。很多农村出身、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城市,致使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少之又少,后备力量不足,农业后继者匮乏。
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不能随时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及农民实际需求。而外聘的合作社负责人、农场主等培训教师虽然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技术、技能,但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很好地完成对农民的培训任务。
目前,高职院校参与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不少问题[5]。例如,高职院校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以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多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集中讲解。虽然培训过程中也会组织农民到田间地头、涉农企业参观学习,但是多数农民往往抽不出专门的时间接受系统的培训,而且部分培训课程没有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做不到因地制宜[6]。此外,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农民培训多为农业理论知识、技术的培训,很少有针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的专门培训,致使目前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少。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农村发展带头人及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等农村实用型人才[7]。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类型较为单一,而且培育层次较低,多为农业一线的生产经营型农民,培训知识多为农业基础知识,忽视了对技能型、服务型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且缺少对农民职业道德、市场营销、食品安全、品牌打造、创新创业及管理等内容的系统培训[8]。
各地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资料质量参差不齐,教材不规范,且内容更新不及时,跟不上农业发展实际,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内容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不够完善,没能充分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与现状,导致课程内容与农民实际需要脱节[9]。目前,高职院校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为周期性、阶段性安排,每次培训时间较短,且每次培训间隔时间较长,致使培育缺乏连贯性。因此,培训教师在设置培训内容时不得不考虑培训时间短这一情况,导致培训内容讲解较为笼统,不够具体和深入,且没有足够的时间检验对农民的培训效果。此外,培训结束后,高职院校往往后续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很难得到及时的指导[10]。
目前,涉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育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11]。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性质上不同,这就导致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层,合作层次较浅。企业对于在校企合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往往将参与校企合作的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安排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上,将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1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广大爱农村、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业人才,尤其是有情怀的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要想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就要想方设法地让农业成为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让更多的青年人才认识到职业农民拥有大有可为的广阔前途[14]。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建立人才回乡鼓励机制等,对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及其他政策支持,如降低贷款利率、减少税收等,吸引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带回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理念等[15]。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还可增加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以此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政府有关部门可逐步普及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完善农民职称评聘制度,建立符合乡村发展实际的职业农民评价体系,使农民成为经过培训、教育、考试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的职业,让新型职业农民有荣誉感、认同感、获得感[16]。除此之外,政府应完善针对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职业农民成为更有保障的职业,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人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可度,使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使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17]。通过认证的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除了要学习、了解基础的农业政策及技术外,还要依托继续教育掌握更前沿的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管理等知识。高职院校还可参与职业农民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职业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等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这样职业农民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实时更新自己的农业知识储备。
在进行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各地政府应给予当地高职院校更多的经费等支持,一方面加大实际操作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参与到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来。例如,政府可给高职院校涉农教师提供更多高层次的培训等,提升其理论与实践水平,并对优秀培训讲师给予适当的奖励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涉农高职院校可开设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招收当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农场主、青年农业合作社创始人等进行创新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等方面内容的系统培训,打造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18]。在政府政策扶持下,涉农高职院校负责在各地建立培训基地,聘请获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的农民企业家与高职院校教师共同承担当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在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以农业最新政策、技术理论、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内容的讲解与培训为主,而获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的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则主要负责农业技术、创新创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由当地政府负责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监督[19]。
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工作特点,采取课堂面授与线上授课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与系统性。其中,课堂面授应以集中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线上授课则可打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让农民即使在田间地头也可随时获取最新的农业知识[20]。
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农业理论知识培训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其拥有参与农业全链条生产的能力[21]。对于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应设置为对农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农业技能的熟练操作;对于技能型、服务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应设置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品牌打造能力及市场营销能力等。高职院校应通过学校集中授课、搭建网络教室、开设田间实践、弹性学制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高等职业教育,打造高层次农业人才[22]。
高职院校在对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后,应持续跟进后续服务,确保培育效果,如通过钉钉、微信等通信工具实时指导职业农民解决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可与地方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联合编制“活页教材”,打造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库,并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及农民实际需求实时更新教材内容,其中涉及农业技术操作的内容可拍摄成小视频并添加二维码,方便农民随时扫码观看,使其可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同时,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打造智慧农业培训体系[23]。
各地应充分整合当地涉农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与涉农企业的优秀创新创业案例,并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在相关培训网站上呈现,使农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24]。网站可设置专业技术指导服务模块,由高职院校教师、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专家实时在线答疑、解惑,同时农民可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连线农业专家,进行技术咨询。
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应深化涉农高职院校与当地涉农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政府可通过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高职院校可与涉农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由高职院校教师与涉农企业专家共同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25]。高职院校负责对学生进行农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及创新创业等理论课程的系统培训,还可结合当下最流行的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给学生讲授短视频制作、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通过场景模拟、互动教学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一方面给高职院校提供教学设备等支持,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并负责对学生进行农业技能培训[26]。此外,企业还可联合高职院校共同举办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农产品直播带货大赛等赛项,为企业选拔高层次农业人才,并通过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与涉农企业、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联合开展农业课题研究,一方面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及技术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及时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7]。
高职院校居于乡村振兴的前沿,培育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责无旁贷。高职院校应在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政策的扶持下,将职业教育拓展到线上线下、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身边,拓宽培育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努力做好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者”,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造“高职模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