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优势及栽培要点

时间:2024-05-28

李小梅

(陇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陇南 746000)

0 引言

马铃薯不仅是人们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众多食品的首要原料,因此,马铃薯实际产量和质量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在马铃薯栽培中,水分、养分的供给必不可少,一旦水肥管理不当,就很可能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甚至会引发病虫害问题。另外,在部分水资源匮乏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马铃薯生长需求十分关键。实际生产中,可通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化马铃薯种植管理模式,进一步改善马铃薯种植环境,不断提高马铃薯水肥综合利用率,科学合理解决马铃薯实际生产问题。

1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一次性完成灌溉和施肥工作。具体来讲,该技术是利用地形高低差形成一定的压力,通过管道将水源和液体肥料灌溉给马铃薯,使马铃薯在短时间内快速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水分与肥料的综合利用效率。在开展马铃薯灌溉工作时,具体灌溉量应根据马铃薯用水、用肥需求而定。通常情况下,不同生长阶段的马铃薯需水、需肥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根据马铃薯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需肥规律,定时、定量地完成马铃薯水分和养分供给工作。

2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优势

2.1 降低马铃薯种植的烂种率

传统马铃薯种植多依靠沟灌方式进行灌溉。采用这种灌溉方法易使马铃薯出现烂种、出芽率偏低等不良现象。而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有效均衡土壤环境湿润度,同时提升土壤通气性,减少马铃薯烂种现象。

2.2 供水均衡

采用传统灌溉方式时,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在一些水资源匮乏地区,马铃薯种植面临极大的挑战。而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将马铃薯种植环境湿度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也能保证马铃薯生长环境的适宜性,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3 施肥均衡

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不仅不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用肥需求,而且还会增加马铃薯生产成本,加之部分地区人工追肥困难,通常在种植前期投入大量化学肥料,无法保证对马铃薯养分供给的均衡性。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既能使马铃薯均衡吸收营养物质,又能提高施肥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

2.4 更好地保护马铃薯种植环境

以往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多采用大水漫灌等方式进行灌溉,并在灌溉前后施肥,在大量水分的作用下,易出现养分溶解现象,加之土壤中某一种肥料含量过高,会使土壤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土壤增加养分,避免一次性施入过多肥料,减少肥料污染现象。另外,也可起到节约用肥等积极作用,帮助广大种植户节约施肥成本。

3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马铃薯品种的选择十分关键,做好选种工作能从根本上降低马铃薯病害及虫害的发生率。基于此,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马铃薯品种,同时要确保所选马铃薯种薯经过脱毒处理。以鲁引1号为例,该品种具有良好的商品性能,并且有丰产、稳产特点,薯块外形美观、表皮光滑,叶肥肉厚、茎秆粗壮,全生育期在68 d左右。

3.2 种薯处理

3.2.1 切块。在种薯切块过程中,要确保每块质量在30 g左右,且每个薯块上应至少有1个芽眼。种薯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不可受到阳光暴晒。

3.2.2 拌种。通过拌种能有效减少种子表面病菌数量,每100 kg种薯可用70%甲基硫菌灵150 g左右,确保药物与薯种搅拌均匀,进而起到消毒作用。

3.2.3 催芽。在马铃薯播种前8 d左右,将薯种置于15 ℃的温室内。此举能起到避光、暖种的作用,确保马铃薯在短时间内发芽。待马铃薯表皮变绿时,即可切芽待播。

3.3 整地施肥

播前需要做好整地工作,确保土壤处于细碎的状态,每隔2 m挖掘一条深度为25 cm的排水沟。同时,配合整地作业每667 m田地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 500 kg作为基肥,还可以搭配过磷酸钙23 kg、尿素5 kg、硫酸钾16 kg,尽可能满足马铃薯前期生长需求。

3.4 适时播种

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合适的播种时间。各地区气候环境存在差异,马铃薯播种时间也有所不同。在部分气候寒冷地带,马铃薯播种期应在5月上中旬;而在气候温暖地带,马铃薯播种期则在3月上中旬。其次,可借助机械相继完成开沟、播种等相关作业,降低人工种植成本,同时能够合理调节播种株行距和深度,适用于马铃薯规模化种植作业。最后,要将马铃薯播种深度控制在11 cm左右,切忌播种太深,以免影响马铃薯出芽率,也不可播种太浅,否则会使薯块出现发绿现象。另外,马铃薯播种株行距要分别维持在25、60 cm左右,每667 m播种量约为4 400株。

3.5 田间管理

3.5.1 覆土。马铃薯播种完成后,约25 d就可萌芽,大部分种薯均可长出5 cm长的芽。此时需借助覆土机覆盖3 cm厚的土壤,也可根据实际种植情况进行调整。与抠膜放苗相比,覆土作业具有以下3方面优势:第一,覆土很少出现烧苗现象,而抠膜放苗需要保证时效性,否则容易烧苗;第二,在玉米出苗前一次性完成覆土作业,能够起到节约人力资源的作用,而抠膜放苗作业完成后需及时检查,工作量较大;第三,覆土能够起到保墒作用。完成覆土作业后,马铃薯苗会破膜而出,膜眼相对较小,土壤不易出现透风、跑墒现象。

3.5.2 二次覆土。当马铃薯植株长至15 cm高时,就要及时开展二次覆土作业,覆土厚度以3 cm为宜,并注意覆土均匀、细碎。此举能有效增加垄面土壤厚度,降低地温,促进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以免薯块出现发青现象。

3.5.3 控旺。马铃薯植株长至25 cm高时,就可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用药间隔为15 d,用药次数以2次为宜,进而起到调节生长的作用,提高大薯率,促使马铃薯增产。此外,可在马铃薯株高37 cm时,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以免马铃薯出现徒长现象。在施药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施药浓度,用量过高会影响马铃薯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马铃薯产量。利用化学药剂控制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可促进马铃薯茎秆生长发育,避免地上部过量消耗营养,保障薯块生长并积累养分,提高马铃薯结实率。

3.5.4 滴灌。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保证马铃薯生长环境的墒情,可每33.3 hm设置1个滴灌系统,主要包括20 m泵房、1座沉淀池、主管与支管道、排水井、地面毛管和分支管。从马铃薯播种至出苗前不予浇水,出苗后土壤较为干旱时浇小水,以免土壤环境干旱,影响马铃薯生长质量,从而降低马铃薯的商品性。收获前7 d要停止浇水,促使马铃薯薯皮老化。马铃薯全生育期要开展6次浇水作业,滴灌周期在10 d左右,每次滴水时间约为9 h;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每667 m地灌水量要控制在250 m左右。具体进行滴灌时,种植户要根据环境条件确定滴灌水量和时间,一般需确保土壤持水量在70%左右。

3.5.5 追肥。马铃薯苗全部长出后,每667 m施入速效氮肥18 kg;进入开花期后,就要在灌溉的同时每667 m地施入硫酸钾5 kg。为全面提高马铃薯品质,还可施入钙、镁、磷等中微量元素,一般每 667 m施用量为8 kg,此外,可根据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程度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667 m肥液用量控制在50 kg左右,施用次数以3次为宜,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虫害能力。

3.5.6 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3.5.6.1 虫害防治。在防治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时,可选用5%辛硫磷颗粒剂等药剂。可将药剂放置于肥料箱和种箱之间,借助导管流入下种开沟器处,之后与马铃薯薯块同时播入土中,通常每667 m施用量要控制在1.4 kg左右。另外,还可采用黄板诱杀技术消灭蚜虫。蚜虫具有趋黄特性,可在马铃薯种植田内悬挂黄板,一般每667 m悬挂数量要控制在23片左右,悬挂高度为距植株顶部10 cm处,并且黄板长度和宽度分别为40、25 cm。此举能够有效控制蚜危虫害。

3.5.6.2 病害防治。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以下2种病害。第一,晚疫病。晚疫病对马铃薯的影响尤为深远,多发生在4—5月,一旦田间有马铃薯发病,就要连根带薯全部挖出,并在穴内撒入适量石灰消毒,之后可田间喷施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施药间隔时间以5~7 d为宜,喷施次数可根据马铃薯病害程度而定。第二,病毒病。蚜虫是传播马铃薯病毒病的首要媒介。为避免蚜虫危害导致病毒病发生,可叶面喷施10%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每隔7 d喷药一次,不给病毒病的发生提供机会。此外,针对发生病毒病的田块,可每667 m用2%宁南霉素水剂20 mL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10 mL或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30 kg进行喷雾防治,发病严重的田块间隔5~7 d后再喷雾防治一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避免发生药害。

4 收获和运输

马铃薯进入收获季节后,要选择晴天10:00—16:00采收,避免薯块长时间在田间暴晒。倘若马铃薯需要经过长时间运输,就要尽可能选择有遮盖物的运输车辆,还要对马铃薯进行预冷处理,预冷温度约为 12 ℃,以免马铃薯出现腐烂现象或其他病害。通常情况下,适宜马铃薯运输的环境温度在11 ℃左右,湿度在90%左右,还要注意做好运输车辆的通风工作。

5 结语

采用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等问题,而且能全面提高水肥利用率,在满足马铃薯生长需求的基础上避免资源浪费,可确保马铃薯安全、健康生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