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薛花花
(舟曲县峰迭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舟曲 746301)
由于牛口蹄疫可对牛口腔黏膜、乳房、蹄部等造成不利影响,致使患病部位出现水疱、溃烂现象,因而人们常将牛口蹄疫称之为“口疮”。牛一旦受到口蹄疫的威胁,病毒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蔓延,最终不仅会威胁同群牛的生命安全,而且还可能影响周边养殖场的养殖安全性,大大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阻碍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此种现象,相关部门要对牛口蹄疫予以高度重视,帮助广大养殖户了解牛口蹄疫的发生原因,掌握疾病症状与诊断要点,最终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多措并举抑制牛口蹄疫的发生,保障养牛业发展壮大。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众多病毒中,口蹄疫病毒是较细小的一种,属于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危害严重,并且是变异性较强的一级致病病毒。当前,世界各地常见口蹄疫病毒类型高达7种,部分牛群即使在疫病防控环节,也可能感染口蹄疫病毒。此外,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即使在低温环境下也可存活150 d左右,一般在85 ℃以上温度环境下15 min才可消灭病毒。口蹄疫病毒可在短时间内传播蔓延,危害范围较广,症状轻微时牛群发病率在50%左右,症状严重时牛群发病率高达100%,部分病牛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口蹄疫病毒多存活于牛粪便、乳液、唾液之中,在潜伏期也同样具备易感性,相继感染同群健康牛,并且无季节性可言,但以春季最易发生。
牛受到口蹄疫病毒感染后,通常病毒可在其体内潜伏2~7 d,患病牛会出现持续高热等典型症状,体温多在40~41 ℃,并且会相继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愿饮食、闭口流涎及张口发声等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牛口角流涎量逐渐增多,同时还可发现白色泡沫样物质。牛感染口蹄疫2 d后,其部分身体部位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疱、破溃现象,病灶多集中于唇齿、蹄趾间,经过24~48 h,水疱就可出现破溃现象,尤其蹄部水疱破溃后,极易影响牛的正常行走,进而出现跛行、蹄匣脱落等不良现象。部分病牛乳房也会出现水疱,破溃后表现出疼痛不安的情况,奶牛则无法正常挤奶,甚至还会出现流产、乳腺炎等症状。一旦牛群暴发的口蹄疫属恶性,病牛就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染病牛或携带病毒的牛是牛口蹄疫最主要的传染源。通常可在患病牛的咽部、食道部位检测出口蹄疫病毒,同时病毒会长时间潜伏于病牛体内。口蹄疫病毒不仅传播途径广泛,而且可在短时间内波及其他地区,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安全与健康发展。病牛携带口蹄疫病毒后,其唾液、乳汁、粪便等分泌物均会携带一定量的病毒。与此同时,该病毒还可通过牛的皮毛进一步传播。牛的生活环境及饲养环境被病毒污染后,均可成为主要疫源地,之后经空气、水源、直接接触等进一步传播。另外,虫、鼠也是传播口蹄疫病毒的主要媒介,养殖场所的饲养器具、运输工具等均可能传播口蹄疫病毒。通常来讲,成年牛受口蹄疫病毒的威胁后,多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死亡率在5%~19%;而犊牛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死亡率则在60%~80%。有统计表明,每年大量死亡牛均因感染口蹄疫病毒,给养殖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基于此,相关部门要明确牛口蹄疫的临床特征和传播途径,之后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抑制口蹄疫的发生与发展。
做好牛口蹄疫的诊断十分关键。牛染病4 d后就会逐渐出现一系列症状,最初可通过临床症状加以判断。例如,病牛出现食欲降低、精神状态不佳、呼吸加快及体温升高等症状。养殖人员可将病牛隔离在其他养殖环境内,并且做好病牛体温的测量工作,一旦其体温高于40 ℃,就可初步判定为牛口蹄疫。另外,养护人员可结合其他临床症状作进一步判断,倘若病牛口腔、蹄部、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需要密切关注病牛的生长状态。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牛口角还可流出大量涎液,之后则会有白色泡沫样的东西流出,经过24~48 h,病牛体表水疱会出现破溃现象,之后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糜烂面。倘若病牛体表的糜烂面逐渐愈合或消失,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就要观察牛体表水疱部位是否破裂,如在短时间内破裂,则证明感染的是良性口蹄疫。倘若病牛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各器官功能退化、病情越发严重,甚至面临死亡,就可判断病牛感染的是恶性口蹄疫。与良性口蹄疫相比,恶性口蹄疫不仅危害程度深,而且防治难度相对较大,更会增加养殖人员的经济损失。
牛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多会在14 d内痊愈,但为了促进牛体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降低病牛死亡率,养殖人员需要在隔离过程中做好应对措施。开展牛口蹄疫治疗工作时,可以每天肌内注射一次青霉素油剂300万单位来减轻病牛症状,严重者用药5 d,轻微者用药3 d。此外,还要做好患病牛口腔的清洁工作,建议选用2%硫酸铜溶液对病牛口腔进行清洗,每日清洗3次。为使牛口腔溃烂尽快恢复,也可在病灶部位涂抹碘甘油。针对部分蹄部患病的牛,养殖人员可选用3%来苏水对患蹄进行清洗,之后涂抹适量青霉素软膏,包扎保护患部。对患病牛的乳房则选用2%~3%硼酸水进行清洗,之后涂抹适量消炎软膏。总而言之,养殖人员应根据病牛的患病情况进行救治,一般要选用3%来苏儿清洗病牛溃烂部位,清洗后涂抹青霉素软膏或紫药水。如果病牛体况不佳,则要适当强心补液,不断提高病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2.1 接种疫苗。按照规定期限完成牛群检疫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口蹄疫的发生率,同时要高度重视口蹄疫疫苗接种工作。后备种牛和种牛的口蹄疫疫苗接种工作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一年内要完成2次接种,两次接种间隔6个月左右,每头牛口蹄疫疫苗注射剂量约3 mL。完成疫苗接种工作后,牛体会在15 d内对口蹄疫病毒产生免疫力,并且免疫时间可维持6个月之久。倘若在免疫过程中出现口蹄疫大规模暴发等现象,就要及时开展第二次免疫工作,对牛群同时注射A型苗、O型双价苗,此举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牛群自身免疫力,有效降低牛口蹄疫发生概率。
3.2.2 做好消毒工作。由于病牛生活场所、饲养器具及饮水均是主要传染源,因而做好牛群生活环境的消毒工作十分关键,养殖人员需要配套切实可行的消毒方案,以提高消毒效率与消毒质量。首先,可在养殖场所进出口安装压力式喷雾消毒设施,所有进出养殖舍的人员均可借助该设施进行消毒。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侵入。其次,可采用传统的喷药消毒方法,对养殖场所各个角落及饲养器具进行全面消毒,重点消毒牛舍的出入口,严防病毒滋生。通过消毒优化牛舍环境,同时做好牛体清洁工作,阻断口蹄疫病毒的滋生与传播。
3.2.3 科学饲养。科学合理饲养是提高牛群抗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养殖人员应综合分析牛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并为其配制合理的精粗饲料,同时在饲喂前对饲料进行严格检查,避免为牛提供发霉、变质饲料,确保养牛场日常饮食的安全性。除了要做好日常饲养工作外,还要为牛群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满足牛体生长所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显著提升牛群的免疫能力。不仅如此,还要确保牛舍环境湿度的适宜性。因为低湿或潮湿环境很容易为病菌的滋生提供机会,所以要定期对牛舍进行通风并撒适量生石灰,尽可能抑制病毒、细菌的繁殖。
3.2.4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首先,养殖场应强化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确保工作人员深入落实各项本职工作,如饲养管理、环境消毒、养殖场所清洁等,此举能极大地提高牛群抗病能力。其次,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牛场每日消毒次数不少于2次,并将隔离区和消毒池设置为重点消毒区域,只有经过集中消毒的工作人员才可进入养殖场所。最后,强化对消毒人员的管理,在其进出养殖场时需要更换防护服。脱下的防护服可借助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每次消毒时间不低于15 min;完成消毒工作后,为避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需将防护服集中烧毁。
3.2.5 隔离预防。一旦发现患病牛或疑似患病牛,养殖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到指定区域,并交由专业人员完成接下来的看护管理工作。例如,看护人员每日可用10%氢氧化钠溶液对饲养器具进行消毒,不断提高饲养环境的安全性。另外,还要及时观察病牛的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有恶化情况,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倘若病牛在隔离过程中出现突发死亡现象,则需要对其尸体进行深埋处理,严防口蹄疫大范围传播。同时,对隔离区域连续消毒60 d以上才能继续投入使用。如果病牛在隔离过程中,经过针对性治疗明显痊愈,就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确保牛体况稳定后可回归正常养殖区。
牛口蹄疫作为一种波及范围广、威胁程度深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不仅威胁牛的健康养殖,而且对畜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牛口蹄防治工作,为牛群营造安全健康的生长环境。同时,需要引导广大养殖户充分掌握牛口蹄疫的发展态势,在疾病发生原因和症状的基础上,掌握良好的诊断方法,通过接种接种、按时消毒、科学饲养、强化管理、隔离预防及积极治疗等措施控制口蹄疫病毒的传播和蔓延,同时减少牛口蹄疫对养牛业的不利影响,逐渐提高养殖效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