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时间:2024-05-28

马占龙

(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临夏 731199)

0 引言

高素质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群体,是农村实用型人才的一部分,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带头作用。对高素质农民开展培训,可以使其掌握更多与现代农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总结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的意义

高素质农民与传统农民最大的不同是高素质农民是个体主动选择的职业,传统农民则是被动地适应市场。高素质农民可以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与社会服务型3个类型。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 方面。

一是高素质农民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通过专业的培训活动,其能够掌握更多先进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同时深化其对现代农业技术手段的理解,提升技术应用效果。

二是在以往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农业部门需要制订明确的推广计划和多元的推广措施,才能使传统农民接受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在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中,农业部门一般将农业新技术作为技能培训内容,使高素质农民认识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并主动利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而且可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三是在培训活动中,培训教师会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关的内容呈现给高素质农民,使其在培训中了解更多先进知识,并引导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四是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素质、技能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教师队伍水平相对较低

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活动与普通农民的培训活动存在较大差异。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农民。农业部门要不断优化农民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技能水平,而这也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要求。但调研发现,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相对较低。一方面,大部分培训教师来自农业院校,其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相对匮乏。由于高素质农民培训是一项实践性与理论性都较强的活动,实践经验匮乏易导致教学陷入“纸上谈兵”的窠臼。另一方面,部分培训教师无法与时俱进,选取的相关培训内容过于陈旧,重视小麦、玉米、水稻等种植方面的培训,轻视畜牧养殖、果树栽培等方面的培训,且在新技术的应用指导上也较为薄弱。

2.2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

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主要是对农民群体进行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取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但目前,培训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需求不符,难以满足学员的需求。在实际培训活动中,部分教师并未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目前,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肥料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缺少农业政策法规、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与经营等知识,而且培训教师未针对农民遇到的具体问题安排培训内容。另外,虽然部分培训教师引入了教学案例,但多拘泥于典型案例,并未根据当地情况引入案例,导致农民无法掌握适用于当地的生产知识与技术。

2.3 培训手段落后

在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中,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培训活动成效,而且可以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培训活动。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培训方式传授农业知识,即通过灌输式的方式将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并未引进新技术创新培训手段。同时,传统培训方式通常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缺少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教学,易导致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

2.4 培训资源短缺

在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中,丰富的培训资源不仅能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升培训成效。但在当前培训活动中,资源短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无法满足高素质农民的学习需求。第一,培训场地匮乏。一般情况下,培训内容不同,开展培训活动的场地也不尽相同。例如,理论内容培训需要在安静、教具齐全的教室开展,而技术操作培训则需要在可以动手实操的农业园区进行。但目前,由于培训场地匮乏,多数培训活动都在同一场所开展,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第二,培训案例资料不足。目前,由于各地区农业部门的沟通交流较少,再加上培训机构缺少实地调研,因而难以收集到符合当地特点的典型案例资料,从而导致培训内容难以真正与当地情况适配。第三,技术资源匮乏。当前,虽然我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但这类技术在我国农村地区仍未得到大范围有效应用,难以为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5 缺乏系统的管理服务机制

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未建立起相应的服务机制。一是有关部门仅是定期、定量进行培训,未形成循序渐进的培训形式。二是对培训结果缺乏检验,使得农民对自身知识获得水平缺乏认知。

2.6 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对于相关培训活动缺乏重视,往往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培训活动,缺乏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参与培训的农民仅仅在培训期间学习一些知识,培训结束后难以持续进行学习,导致“以传统经验为主”的耕种观念难以破除和扭转。

3 解决高素质农民培训问题的对策

3.1 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农民培训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确保培训活动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为此,各地要构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首先,完善师资配置。各地可统筹利用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机构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承训机构的培训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条件支撑;可将熟悉农业及相关行业、掌握实用技术及相关技能的专家、高技能人才和有专长、接地气的乡村能人、农村工匠、志愿者等“田秀才”“土专家”纳入培训师资库,以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差、培训教师理论知识不足或实践经验匮乏等问题。

其次,加强培训师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各地要积极组织培训教师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引导培训教师对组织的活动进行梳理,并就日常培训中的困惑、教师成长等方面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认知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学习到他人宝贵的经验,提升自我培训能力。同时,可以组织培训教师与当地经验丰富的农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自身不足和农民所需,完善培训内容,为培训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

最后,对培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有效掌握相关农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并引导其认识到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增强其对培训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

3.2 优化培训内容

有关部门应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对培训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首先,制订培训内容之前,要组织一支调查队深入乡村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生产需求和农业结构,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其次,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包含种植、养殖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而且要包括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储藏保鲜等现代农业生产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与经营等知识,不断丰富农民的知识结构。最后,培训内容必须与当地农业产业的调整相适应,以确保农民能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例如,围绕设施农业、乡村民宿、林下经济等富民产业发展,制订培训内容,加强经营管理型、生产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

3.3 创新培训形式

相关部门或机构要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新培训方式,以免影响农户的生产、生活。首先,应根据农民的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选择农闲时段集中培训,并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以提高培训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其次,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方式,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开展模块化、情景式、互动式教学。组织教师深入农村开展培训,不仅有助于向农民朋友传授技术,而且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再次,开展分类指导,实行指导员服务制,聘任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一对一、一对多”地开展技术指导。开展“走出去”培训,组织农民及基层干部学习外省、市先进的典型经验和模式,也可结合实际需要组织骨干农民等开展境外学习培训。最后,各培训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网络教学(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等)作为一种重要的培训手段,组织农民进行网上培训,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农民提供快捷、灵活的伴随式学习方式,满足农民多元化、个性化、实用化学习需求。

3.4 整合培训资源

针对培训场地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共同努力,修建专门的培训室或对现有的村民活动中心进行改造,增添新媒体设备,以满足理论知识培训需求;实践培训则可在村民自种田中选取问题较为典型的区域进行,并开辟一块标准化教学试验田,用于实践内容教学。

针对培训案例资料不足问题,培训机构需要承担起案例收集和整合工作,除了定期到田间地头收集当地的问题案例外,还可建立交流平台,进行案例共享;在引导企业参与培训工作的同时,鼓励企业提供培训案例,以丰富案例范本。

针对技术资源匮乏问题,地方政府可牵头建立技术交流平台,组织当地各培训机构、企业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参与其中,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同时,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研讨活动并将交流成果带回,使相关技术能够通过培训活动惠及农民,为高素质农民培训做好资源保障。

此外,要想保障培训场地、技术资源等充足,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地必须积极探索多种筹资方式,以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价值,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可出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高素质农民培训。

3.5 制定完善的管理服务机制

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需求调研,摸清农民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从而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养目标,对培训内容、培训人数、培训对象和承训机构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培训内容与参训农民的生产活动切实相关,避免培训内容、培训对象重复交叉或出现空白,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与现实脱节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加强对高素质农民的认定,并推动高素质农民认定与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有效衔接,积极鼓励专业技能型和服务型高素质农民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同时,坚持“重实训、求实效”的理念,组织培训教师深入各乡镇,持续跟踪了解农民参加培训后的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其经营项目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服务、创业指导等,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从而不断拓宽其产业发展路径。

3.6 激发农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政府部门可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让农民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学一阵”变成“学一生”。例如,对于参与培训且考核结果良好的农民,在信贷发放、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其次,相关部门要坚持“干说并重”,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多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培训政策、各地农民培训的好经验好做法、各类优秀农民的成长历程和典型事迹,大力营造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培训、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的良好氛围。最后,加强精神与物质奖励。培训相关部门可综合考虑参与培训农民的打卡情况、学习态度、对培训知识的应用情况、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等,对表现突出的农民进行表彰,为其颁发锦旗、奖状等,并开展经验分享会,由被表彰的高素质农民分享学习体会,有条件的地区可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如大米、鸡、鸭等)等,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进行培训学习的双重 鼓励。

4 结语

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十分重要,是提升农民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制订科学的培训方案,打造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农民传授与现代农业发展有关的知识、技能,提升农民的技能与素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