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抚育对马尾松次生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时间:2024-05-28

曹 谊

(广东省德庆林场,广东 德庆 526600)

0 引言

马尾松(Lamb.)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浙江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栽培。马尾松用途广泛,不仅是优良的建筑用材,而且是优良的造纸及人造纤维板原料,并可用于生产松香、松节油等化工产品。马尾松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在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作用显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防护林树种。但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木材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面积的马尾松林被砍伐。马尾松耐旱、耐瘠薄,因其原生生境条件不佳,许多采伐地通过封山育林方式将被砍伐的马尾松林更新为次生林。

因人为过度砍伐而形成的马尾松次生林,通常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生产力普遍低下。抚育能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生物多样性,改良土壤,提高林地水源涵养能力。基于此,以广东省德庆林场立地条件差、经人为砍伐后自然更新而成的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抚育措施对次生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广东省德庆林场,地处111°45′25″E、23°11′20″N,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 2℃,极端高温36 ℃,极端低温4 ℃,年平均降水量 1 51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日照时间1 848 h。试验林地海拔为250~300 m,坡度30°~35°,土壤为红壤,土层厚度30~35 cm。样地的小地形部位基本一致,立地指数均为14左右,立地质量中等偏下。林下植被以灌木、藤本、草本为主,主要有山乌桕(Lour.)、东京银背藤(Bois)、变叶葡萄(Maxim.)、菝葜(L.)、三桠苦[(Champ. ex Benth.)Hartley ]、粽叶芦[(Roxb. ex Hornem.)Honda]、铁芒萁[(Burm. f.)Underw.]、山莓(L. f.)等。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地设置。在试验区植被较为完整的马尾松次生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8个典型样地,每个样地大小为20 m×20 m。对每个样地中的马尾松植株采用每木检尺法统计总株数,并记录每株树的胸径及生长状况。采用下层疏伐法,遵循去弱留强的原则,将每个样地马尾松总株数控制在 1 500株/hm左右,再设置抚育和未抚育2组处理,每处理各4个样地。2017年3—4月对抚育处理组进行首次抚育,此后每年抚育1次,连续抚育4次;于2021年底调查每个样地马尾松存活株数、径级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

1.2.2 径级结构调查。根据林木胸径大小,将马尾松分为10个径级。起始径级为2 cm,之后每隔 4 cm为一个径级,具体如表1所示。调查每个样地中各径级马尾松株数,并计算各径级株数占样地马尾松总株数的百分比。

表1 马尾松径级结构

1.2.3 土样采集及测定。按S形在每个样地内设置5个土壤剖面,分0~10、10~20、20~30 cm 3个土壤层进行取样,带回室内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2.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采取环刀浸泡法:用100 cm环刀从上至下分层采集样品,在室内环刀浸泡。参照贾茜等试验研究方法测定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饱和含水量。

1.2.3.2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将土样混合后,取土壤约1 kg,去杂、风干粉碎后过土壤筛,然后直接用于土壤化学性质测定。其中,土壤pH值采用酸度计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分光光度法测定,全氮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磷及有效磷含量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碱解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制图,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est两个处理间差异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2.1.1 林分存活株数。从图1可以看出,抚育对马尾松存活株数影响显著。经过连续4 a抚育后,林地马尾松存活株数增加了90.8%,而未抚育林地马尾松存活株数下降了13.8%,抚育林分的马尾松株数较未抚育林分增加了115.7%。这说明抚育显著促进了马尾松次生林更新。

图1 抚育对马尾松次生林存活株数的影响

2.1.2 林分径级结构。由图2可知,未抚育林分中Ⅴ级、Ⅱ级马尾松占比较大,其次是Ⅵ级,整体呈波形分布;抚育后,Ⅰ级和Ⅱ级马尾松占比最大,其次是Ⅲ级和Ⅳ级,整体呈下坡形曲线分布。对比未抚育和抚育两种林分发现,抚育后Ⅰ级、Ⅱ级、Ⅲ级马尾松显著增加,Ⅴ级、Ⅵ级、Ⅶ级、Ⅸ级马尾松显著减少,其中Ⅰ级增幅最大、Ⅴ级降幅最大。这说明抚育主要促进了Ⅰ~Ⅲ级(胸径≤10 cm)马尾松生长。

图2 抚育对马尾松次生林各径级占比的影响

2.2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由表2可知,无论抚育与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减小,土壤饱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代表土壤坚实度,容重越小,土壤越疏松,越利于植物生长。与未抚育林地土壤相比,抚育后0~10 cm表层土壤容重降低,10~20 cm和20~30 cm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但整体上看抚育后林地土壤容重降低(平均值)。这说明抚育增加了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的贮水、提供养分能力有关。植物生长于孔隙度较大的土壤中更便于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经过4 a抚育,林地 0~20 cm土壤层土壤孔隙度增加62%以上,较未抚育林地增加了19.0%~23.7%。土壤饱和含水量代表土壤持水能力。与土壤总孔隙度观测结果相似,抚育后0~20 cm土壤饱和含水量显著增加,较未抚育林地增加了22.7%~28.8%。以上结果表明,抚育后马尾松次生林地土壤的透气性和持水能力显著 提升。

表2 抚育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2.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抚育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显著。通过抚育,林地土壤pH值整体上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从抚育和未抚育两种林地各土壤层的化学性质变化来看,抚育后0~30 cm 土壤的pH值及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20~30 cm土壤中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抚育后土壤全钾含量整体上(平均值)有所增加,但与未抚育林地各土层相比均未达到统计差异显著水平。由上述分析可知,抚育改变了土壤化学性质,并以土壤pH值及有机质、全氮含量变化最大,其次是磷含量,钾含量变化最小。

表3 抚育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马尾松属于造林先锋树种,在群落结构稳定、林相整齐的马尾松林分中,通常林下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种类丰富。但在砍伐后更新形成的次生林中,由于裸露地带较多,导致在光照与营养条件充足情况下,林下被抑制的植物尤其是生长迅速、空间竞争力强的藤本植物占据明显的生长优势。而马尾松为强阳性树种,早期生长缓慢,具有“三年不见树,五年不见人”的生长习性。若林下更新层得不到光照,加之藤本植物多缠绕于树干或覆盖于树冠之上,抑制林木的光合作用与养分运输,因而马尾松次生林更新困难,造成了严重的次生性生态危害。这与该试验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从未抚育林分来看,随着林分培育时间的延长,林地马尾松存活株数反而下降,且胸径10 cm以下小径级幼树更新缓慢;经过4 a抚育的林分马尾松存活株数大幅提升,且小径级幼树占比显著增加。这充分说明抚育对马尾松次生林更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经抚育后原本占群落优势的中径级(胸径14~22 cm)林木在群落中的占比明显下降。这是因为抚育后林地中马尾松存活株数增加,林分密度增大,林木对生态因子的竞争性增强,从而导致林木生长缓慢。鉴于此,从林地生产力角度出发,建议在抚育基础上,适当辅以一定的间伐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林分质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增。

马尾松林分中枯落物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为针叶凋落物,其分解进程缓慢。该试验通过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物理性质分析发现,其土壤紧实、板结明显,且孔隙度小、持水能力弱,生境条件极差。经过抚育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显著改善,尤其是表层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明显增加。这表明抚育后林地枯落物分解速率加快,进而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提升了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的透气性与持水能力。基于此,建议今后可通过林下生物覆盖的方式,提高林地土壤含水量,从而促进次生林更新。

抚育增强了马尾松次生林的土壤肥力。通过抚育,马尾松次生林土壤酸度下降,全氮及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研究证明,土壤酸碱度与土壤板结程度密切相关,酸度越大,板结越严重。土壤板结是马尾松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抚育,土壤pH值增加、容重减小,马尾松次生林中存活株数增多,反映了土壤pH值对次生林更新的影响。从土壤中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来看,抚育对氮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磷,对钾的影响最小。该研究表明,抚育后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次生林生长。马尾松为高氮需求树种,在其次生林经营中可以补施氮素为主、磷素适量、钾素少量的复合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