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原因及保护建议

时间:2024-05-28

周彦娜

(张掖市甘州区水务局西浚灌区水利管理处,甘肃 张掖 734000)

0 引言

正在全面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各个地区居民的饮水需求,解决饮水困难的问题。相较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仍旧面临较多的阻碍,特别是在人类生产活动逐渐增多的趋势下,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饮水安全形成直接威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必须提高饮用水的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饮用水源保护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水质影响因素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给保护、保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应该结合水源地的实际状况和饮水需求等,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1 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

1.1 改善民生

水是生命之源,只有在提供良好水质的基础上,才能使农村社会的发展充满活力。解决饮用水对经济发展的限制问题,真正改善民生状况,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特别是在很多偏远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容易受到人口布局、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1]。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可以将饮水安全工程与农村地区其他工程建设联系在一起,包括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网建设等,真正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1.2 控制污染

农村地区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农业与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做好饮用水源地的科学保护,可以降低工农业发展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起到净化水源的效果,严格管控饮用水中污染物的含量,为群众提供更加放心的水源。水质监测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这是饮水安全工程的关键点,可以避免出现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确保饮用水源地的良好生态,降低人们的饮水风险。

1.3 保障安全

如果水质当中的微生物含量超标,在饮用后则可能会引发人体的各类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安全。逐步提高水源地保护力度,可以从根本上预防重大安全问题的出现,真正维护居民人身安全,避免各类传染性疾病通过水源地扩散,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尤其是对于水中重金属含量的控制尤为关键,防止造成人体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机能的损坏,避免发生恶性中毒事件。

2 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原因

2.1 工业污染

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由于长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工业废水、废弃物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当中,这是饮用水源地遭受污染的主要原因。受到传统粗放式发展理念的影响,企业在清洁生产中的投入不足,导致部分污染物在排放时未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加上监管机制的缺失,污水在流经江河和湖泊时污染农村饮用水源地。这种负面影响具有长期性特点,单纯依靠水体的自净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有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不利于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2]。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及污染防治技术较为落后,导致废水、废弃物中的污染物无法得到彻底处理,超标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2 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当

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和化肥,这是实施病虫害防治和提供作物营养物质的关键。然而在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下,农药和化肥使用超标问题大量存在,进入到水环境后会引起污染问题。比如在病虫害防治中为了提高整体防治效果,防止造成严重的减产减收问题,农民会选择毒性较强的农药,而且会在水源地附近配置农药,长此以往会引发严重的污染问题。磷肥和氮肥的使用量较大,导致饮用水源地的氮磷元素含量超标,这也是引发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2.3 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农村产业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逐渐增多,如果缺乏有效的规范措施,也会引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问题。部分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在生产作业中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容易将生产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鱼类和畜禽在养殖中会产生大量粪便,微生物含量较多,包括多种寄生虫和大肠杆菌等。同时饲料中的氮磷元素含量也较高,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水环境中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仅会威胁人们的饮水安全,也会限制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2.4 生活污染

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缺乏规范性。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引起水源地的污染,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未能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存在较多不规范的畜牧场、厕所和垃圾场等,雨雪天气时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水源地,引发严重的污染事件[3]。此外,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大,容易造成水位下降的状况,污染物浓度增大,也会出现较多的苦咸水等。

3 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策略

3.1 开展宣传教育

对水源地的有效保护,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而且要督促居民参与进来,构建全面管理的局面,增强对水源地的保护效果。为此,应该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意识到水源地保护工作和自身生命健康安全的关系,自觉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防止随意丢弃垃圾而引发污染事件。逐步拓展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自主保护意愿,维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4]。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快速传递信息,使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让水源地保护工作更具规范性。比如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向农民推送相关信息,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按照规定处理相关污染物,避免出现直接排放的情况。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的引导,使相关负责人能够担负起责任,严格控制污染物处理和排放,树立良好的榜样。

3.2 强化污染治理

治理污染问题,是改善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的重要举措,可以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降低污染物对饮用水安全的威胁。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力度,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出台地方政策,实现对各项活动的全面规范和约束,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确保污染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5]。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应该适当提升财政投入比例,根据饮用水源地分布情况建设垃圾处理厂,投入更多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备,集中处理农村地区的垃圾,降低对江河湖泊的影响,对水源地起到良好保护作用。加强对农药污染和化肥污染的严格管控,鼓励农民选择污染性较低的农药,结合农业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等治理病虫害,防止农药残留污染水源地。在农业生产中多采用有机肥,降低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强化对工业生产环节的严格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力争达到国家相关指标要求,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为农村地区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3.3 健全保障机制

根据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划和方案,做好全面保障,使各项保护工作的推进更具规范化。合理划分不同保护区的等级,避免出现盲目性治理的问题。密切协同项目建设,防止在城镇化发展中引发水源地的污染问题。明确不同工作环节的要求,包括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水质监测等,以便在实施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同时,能够与综合治理工作保持密切协同,确保各项规划方案的可行性,避免造成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落实绿色化发展理念,降低饮用水源地的污染总量[6]。不断扩大饮用水的供水范围,加大管网建设资金投入,达到集中供水的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污染治理工作当中,需要大量资金及先进技术作为支持,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会造成较大的财政压力。为此,应该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化力量在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在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引导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联合保护机制,提供更加可靠的经费保障,避免在后续经营管理中出现问题。

3.4 增强生态承载力

增强饮用水源地的生态承载力,可以改善其脆弱性问题,实现对污染问题的有效防御。为此,工作人员应该提前做好勘察工作,了解水源地的污染物类型及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科学计算环境容量,以便实现对各类污染物的针对性管控,比如氮氧化物和总磷、总氮等。针对农村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则应该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购置更加先进的处理装置和设备,以便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防止造成二次污染[7]。农业绿色化发展是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关键途径,要积极推广绿色化生产技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增进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交流,了解项目建设情况,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依据分析项目的影响特点,对饮用水源地实施科学保护。

3.5 建立监测及预警机制

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可以有效观测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及控制措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水质监测网络,针对重点区域开展水质监测,获得更加详细的水质信息,在制定保护方案和计划时更具实效性。引入先进的实时在线监测技术,降低外界不确定因素对水质的影响,防止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体系构建,需要对过往工作经验加以总结和分析,了解饮用水源地污染事件的特点,制定更加详细的预警指标和保护目标,以便在出现污染事件后能够及时响应[8]。为了强化对整个保护过程的监督力度,还应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权,定期公示水质监测信息,使群众了解饮用水源地的现状。逐步开通网络监督和举报渠道,实现对各类生产行为的监督,预防损害人民群众的权益。

3.6 提高人员素养

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特点,因此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保护工作进入常态化,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在人员培训中要加大投入,选择更加科学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使工作人员掌握环境保护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技术人员也要主动学习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和工艺,确保水质监测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使监测结果能够真实反映饮用水源地的状况[9]。引进高水平工作人员,提高福利待遇,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避免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出现人才流失的状况。增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明确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在工作会议中共同商讨处理方案。

4 结语

农村饮水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必须对饮用水源地加强保护,满足群众的饮水需求。同时在改善民生、控制污染和保障安全等方面予以重视。造成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原因较多,包括工业污染、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当、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等,给保护和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必须顺应当前绿色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强化污染治理、健全保障机制、增强生态承载力、建立监测及预警机制和提高人员素养等途径,增强保护工作的实效性,改善饮用水源地的环境条件,提高人们的饮水质量,促进农村地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预防和治理的双重角度出发,加大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