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周 挺 张艳艳
(1.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生态监测和调查规划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作为我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不仅是长江上游及黄河上中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生物多样性区域,而且由于其重要的生态地位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下设洮河、迭部、南华、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和阿夏、插岗梁、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7个单位。“十三五”期间,通过天保二期工程和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不断巩固和扩大了白龙江林区生态建设成果。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共计完成了116533.31hm²的公益林建设;继续稳步推进阿夏、插岗梁、博峪河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南华生态建设管护中心荒漠化、沙化现象整治取得喜人进展;重点工程造林面积保存率达到80%以上且各项质量指标合格;持续提高天然和人工乔木林的面积及蓄积量,进一步调整林种结构、树种结构,使乔、灌、草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初见规模;提升了森林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加强了吸附尘霾、防风固沙、木材贮备能力,改善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显著改善了民生,林业科教文卫事业健康发展,林业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完成林业投资31.99亿元;改善了林区基础设施,增加了林区职工收入,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推进了生态林业和民生工程等健康发展。
近年来白龙江林区保护治理工作已经取得新成效,但资源现状和生态功能仍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的期望,要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然面临困难和挑战。
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管辖范围大多处于山区,地形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慢。部分村庄、乡镇分布于林间,且普遍较落后。林农、林牧交错的格局使得林农、林牧矛盾一直存在。随着近年来扶贫攻坚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逐步落实,各乡村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林地、破坏植被,对林区护林带来较大压力。
林区居民大多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习惯,居民从林间灌丛、矮林等地获取烧材较为方便,故盗伐林木现象屡禁不止。林区群众耕种的土地坡度大,土壤侵蚀严重,经过耕作后的表土层常会因侵蚀导致土壤贫瘠,石砾含量大无法耕种,只能撂荒,进而在附近水肥条件较好的林地边缘开垦土地,使林地遭到破坏。同时各种惠民项目的落实,使减少的农村耕地面积需要从周边补充,各种建设项目,都直接或间接占用了林地,进一步破坏林地资源,给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很大压力。
从近几年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来看,森林资源总量稳步上升,但总量不足,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乔木林过密、过疏和森林病害等亚健康状态面积过半;人工造林面积虽大,但由于部分造林地立地条件差和人为干扰大,实际成活率较低;珍贵树种和大径级林少,普遍林相较差、功能不高;人工林树种单一,受后期管护不到位、气候干旱等影响,成林不成材、小老头树多;以上影响致使保持水土、防灾御灾等生态功能脆弱,生态系统不稳定。
白龙江林区森林面积持续增长,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系统保护依然压力较大。一是林区职工的收入有所改善,但与市县林业职工收入相比仍然偏低。二是白龙江林区林地地形复杂,山高坡陡,资源管护及森林经营难度大,但国家投资与其他平原、丘陵地的管护、森林经营成本采用同一标准,生态建设资金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三是针对国家投资项目,甘肃地方经济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使生态建设缺乏后续管护资金。
“十四五”全面进入林业生态建设的巩固提高完善阶段。白龙江林区将在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森林可持续经营上来。以区域综合治理为目标,逐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防灾减灾能力,使林区整体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解决林产品供需矛盾。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布局。
3.1.1 生态突出问题。该生态建设区现有的森林结构不符合要求。生产力低下、质量不高的林分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削弱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尖锐的林牧矛盾,尤其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群落和栖息地保护难度大,自然恢复缓慢。萌生苗比重高、密度大、质量差,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造林扩绿困难。森林中顶级群落云杉林生境恶劣,密度偏大,天然更新不良,区域多石质山地,立地条件差,缺乏对大径级多功能兼用林战略储备建设。现存天然次生林中龄林居多,密度大,萌生苗所占比例高,林地生产力低。现有人工林以云杉为主,纯林和中幼林多,不合理的结构、比重较大的残次林降低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层次的森林质量大大降低了其生态功能。随着较为分散的现有宜林地分布,要增加森林面积,空间限制较大。低质、低效、抗灾害能力差的天然次生林的生长并未充分发挥水热条件好的优势,生产力低下。此外人工林密度大,混交林比例低,林分质量低下,残次林比重大。
3.1.2 主要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强现有森林植被保护,加大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的力度,合理配置树种。加快绿化荒山和水土流失区治理步伐,加快重要地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针对特殊环境下的峡谷区生态问题,划分成坡面、小流域等单元,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通过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严格保护林区珍稀野生动植物群落和栖息地,以遏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继续加大森林抚育的力度,有效解决林分过密、天然更新能力差、林分等级分化明显等问题。
一是加大天然林修复力度,对局部地方实施林相改造措施,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
二是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群落和栖息地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等范围的森林采取封育经营,严格保护天然植被,促进天然林更新,稳定和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三是对过密森林,采取择伐、渐伐等,结合补植、人促等措施,加大林分结构和密度的调整,重点培育异龄混交林。采取单株木择伐、群团状择伐等有效措施解决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结构单一、低效退化等问题,实施造封并举,加强更新补植强度,增加混交林比例,调整林分结构,恢复生态功能。
四是对立地条件好的地块,采取带状渐伐、群团状择伐和单株木择伐等措施,补植云杉、侧柏等树种,培育大径材多功能兼用林。适宜造林的石质山地及适宜乔木的灌木林地,实行乔灌结合、造封并举措施,培育以栎类、云杉、圆柏等树种为主的混交林,整体提升蓄水固土等生态服务功能。
3.2.1 生态突出问题。现有森林纯林和中幼林多,结构不合理,单位公顷蓄积量较大,但实际生长量小,森林生态功能较弱。区域内林牧矛盾突出,对森林尤其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群落和栖息地保护难度大,且采伐地的自然恢复缓慢,坡度大、土层薄、冻土层厚、海拔高,造林扩绿困难。森林中顶级群落云杉林生境恶劣,密度偏大,天然更新不良,缺乏对大径级多功能兼用林战略储备建设。该区域内大面积可造林地分布分散,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贫瘠,增加森林面积的空间也有限。原始林生态系统稳定,但天然次生林低质、低效,抗灾害能力差。林木生长不能充分发挥水热条件好这一巨大优势,林地生产力低,人工林混交林比例低,林分质量低下。
3.2.2 主要建设治理思路。以全面保护为主,辅以适当治理,防止植被退化。高寒湿地增强涵养水源功能,保护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林草植被,通过综合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确保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
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行禁牧、减畜,加大对现有天然林保护,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作为重点工程,加强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能力建设。
一是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群落和栖息地范围的森林采取保护经营,严格保护天然植被,促进天然更新,提升森林自然度,稳定和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二是结合林中空地和林冠下补植情况,对洮河上游区域的天然次生林和过密人工林采取择伐、渐伐等措施,培育异龄混交林,恢复地带性森林群落。对部分天然次生林和过密人工林,以单株木择伐、群团状择伐等措施为主,实施造封并举,增加混交林比例,重新划分林分结构,恢复生态功能。
三是加大实施荒山造林绿化工程,将一些抗寒、耐寒、耐旱性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集中治理生态脆弱、生态地位突出的重点地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3.3.1 主要突出问题。河西是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森林植被以旱生、超旱生小灌木、半灌木林型为主,环境胁迫压力较大,群落天然发育不良、结构单一、种群覆盖度较低,防护功能低下、稳定性差。
一是由于管护区主要在当地居民居住区,牲畜啃食、踩踏幼苗和幼树现象严重,对森林经营活动成效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二是以经济林为主的经营区,因品种结构单一且缺乏良种繁育基地,抗风险能力差。
三是科技意识和综合管理技术水平低,基于干旱、老化、占地面积大等自然形成原因,以及破坏严重、设计欠合理、管护松懈等人为性因素,目前已处于整体衰退阶段。
四是产业化发展程度低,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工作效率低。
3.3.2 主要治理思路。为防止土地荒漠化,提高农田防护林网及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防护功能,主要以人工植苗造林、封滩育林等相关措施为主。在严格保护现有乔、灌、草资源的基础上,将防风固沙林、节水型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上战略高度,以充足的光热条件,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和加工业。
一是加大对杨树的保护力度,采取保护经营措施。采用保水节水措施,因地制宜,在阴坡营造以红砂、沙棘为主的混交林,在阳坡营造以杨树为主的混交林。以农田防护为主要目的,营造以杨树等为主要树种的混交农田防护林网。采取带状渐伐等措施更新改造退化、残破防护林网,调整其树种结构,重建恢复区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边缘区,实行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对覆盖度较低的林地,通过天然更新人工促进的抚育方法,采取补植、浇水、施肥等措施,使植被覆盖度、防风固沙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以经济林为主。以培育、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核心,坚持“保护优先、集约发展、分类施策、持续经营”的方针,加强管护能力建设,不断补充管护体系,强化管护措施。因地制宜,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实施人工林带与林网、乔木林与灌木林、经济林与防护林的有效配置,实现防护效益的最大化。突出特色,探索葡萄等特色种植、加工业集约式栽培、集团式经营、集群式发展的模式,形成资源增长、质量高、生态好、民生改善、林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3.4.1 主要突出问题。该区域森林资源短缺,灌多乔少,可造林面积较大,但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高。乔木主要为人工林,纯林多但结构不合理,分布零散且残次不全,退化严重,难以有效发挥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面积较大的灌木林主要为天然分布,但覆盖度低,生长状况不佳,与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矛盾突出,生态功能效能低下。该区域森林难以满足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对森林的需求。
3.4.2 主要治理思路。该区域主要实施荒山造林,扩大辐射。重点集中治理渭河、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中生态脆弱、生态地位突出的地区,改善其生态环境。
黄河以北丘陵山地区域,以封禁保护为主。全面实施禁牧,对现有植被加以重点保护,以提高灌木覆盖度,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在黄河以南丘陵区,封造并举,乔灌结合,采用保水节水新技术,营造以国槐、侧柏、山杏、柠条等为主的混交林。针对天然次生林和环城市景观生态林中低效退化的部分,采取单株木择伐、群团状择伐等措施,结合人促、补植等抚育技术,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同时对环城市景观生态林补植彩叶树种和景观树种,增强景观美化功能。
建设白龙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应在重点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基础上,构建较完善的森林和生态保护体系。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行动纲领,因地制宜,加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的步伐。扩大生态恢复面积,恢复重点地区植被,规划后续重点工程,实现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加大封山育林育草比重,加强林地保护管理,构建带、片、网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国有林区、林场的带动作用,促进甘肃生态绿色屏障大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