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郑静英
(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隆林各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隆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属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库”的县份,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3551km2,县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2019年末,隆林县总人口43.790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49%[1]。
隆林县民族文化独特,自治县内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么窝、大树脚、张家寨、龙洞大寨等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已被开发[1]。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排歌节、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尝新节”等。此外,少数民族服饰、蜡染、刺绣等手工艺品及黑粽子、羊瘪汤、辣椒骨、五色糯饭、枕头粑等民族风味小吃享誉区内外。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之后,隆林县少数民族村落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保险以及村容村貌等方面均有了很大发展和改善。但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想推动隆林县少数民族村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隆林县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众多的优势,以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更好地吸引产业和游客的到来,可以为少数民族村落的转型发展提供机遇和资金支持。百色市和滇黔桂边界地区均是隆林县少数民族村落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客源地,然而,隆林县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在当地和滇黔桂地区的知名度并不高。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和活动,如火把节、跳坡节、尝新节、颠罗颠罗那歌会等本可以作为宣传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村落名气和销售特色产品的好机会,然而经调查发现,当地群众对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导致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村落未能将其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隆林县少数民族村落的村容村貌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有了很大改善,村民在政府政策扶持及自身辛勤劳动下均住进了新建的房屋中,日子越过越好。然而,隆林县仍有许多少数民族村落存在“屋外新农村窝里一团糟”、污水横流、厕所卫生堪忧、垃圾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村民的健康生活和村落的形象。
隆林县原少数民族民居多为依地势而修的木制全、半干栏式建筑,既能防震、防潮、防盗,又能防虫兽。房屋的功能分区、木刻、窗花和整体美学设计等均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干栏式建筑大多被现代砖混结构所取代,少数民族村落的村容村貌与其他地区村落的区别不大[2]。此外,隆林县大山里少数民族村落的原本道路很多是就地取材,用大石头铺设的。这既节省了开销,又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但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村均通了水泥路,这样固然能方便村民的出行和道路的清洁,却将少数民族村落的特色完全替代掉了。正所谓“修旧如旧”,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应尽量保持少数民族村落的原貌。
隆林县仅有部分少数民族村落仍然保留着木质干栏式建筑,其他大部分村落均已基本改成了砖混结构的民居。然而,几乎所有的民族村落都远离河流、背靠山林,且村内线路较为复杂,而村民在冬春季节又盛烤柴火,很容易引发火灾。但村落村民家中和公共基础设施中很少甚至没有配备消防设施,这给村落的安全和民族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是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但隆林县少数民族的许多民族文化如“八音坐唱”、古彝文传承、壮文传承等均面临着冲击,青年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且青年人纷纷外出就业和生活,使传承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者青黄不接的问题。此外,民族文化未得到官方足够重视的问题,阻碍着村落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村落的振兴。
文化自信表达了一个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3]。调查发现,面对新媒体的盛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心,表现在更喜欢唱流行歌曲而不会唱本民族的民歌,喜欢研究流行时装而不了解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流程和寓意表达,不能完全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文章的朗读,在学校等公共场合及新媒体上不敢展现出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和文化等。
隆林县少数民族村落的振兴,要充分调动政府、学校、群众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加入乡村振兴建设中。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立根之本,而民族文化自信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在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开发传承基地和成立文化队的基础上,加大保障资金投入力度,组织文化保护宣讲团,加强与地方院校、传承基地的合作,积极储备人才;村民也要积极主动保护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村落建设首先要尽快保护和修复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建设更为便利和完备的房屋,结合精心设计具有村落特色、错落有致的乡村石路,使少数民族村落保留其最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此外,将壮族、彝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图腾、刺绣、服饰、饮食等文化融入民居设计、墙体彩绘、庭院布局等乡村规划建设中,这样既能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改善传统村落的村容,打造特色村寨。同时,以云南沧源翁丁原始村落于2021年年初遭遇火灾造成重大损失为鉴,积极宣传防火知识,科学制定节能环保的消防设施建设方案,增设村落自助或自动消防设施,保护少数民族村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4]。
在乡村振兴中,引人入村、产业发展、文化特色是发展的基础,打造特色民族村落品牌是发展的关键。坚持乡村田园规划,可根据当地优势农产品的特点,打造特色农业景观,如梯田改造、特色农作物规模化种植,采取农业开发和保护与民宿农庄相结合的发展途径,打造具有隆林县少数民族特色的村落形象,增强村落的吸引力。
积极组织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或混合活动,加大村落品牌的吸引力。积极联合百色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和企业单位对农产品的包装进行特色设计和产品推广销售。此外,要充分利用群众,特别是具有地方影响力的政治人物、青年才俊、文化传承人等的口碑和传播效应,引导人们成为家乡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发展的关注者和推进者。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建设,如各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和订单式生产、苗族蓝靛膏生产基地景观及生产体验活动[5]、苗族传统首饰制作和DIY体验、“八音坐唱”的乐器制作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典型村落的隆林县,要积极联合政府、学校、群众,借助优秀的媒体平台,积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科学修复传统民族村落,推动地方文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更为和谐璀璨的“少数民族博物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