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链视角下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时间:2024-05-28

王征业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经费的大力投入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调节我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科研机构的部分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不能有效地将科技创新理论应用于实践,各级农业科研机构资源分配不均等。为此,本文以创新链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各层级、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为解决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1 农业科技资源与资源配置概述

1.1 创新链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需将科技创新理论迅速转化为实际成果并投入应用[1]。创新链是以创新理论为核心要素,将和创新理论有关的创新主体连接成一条功能链的结构模式。完整的创新链包含创新理论的整合、研发创造、商品化、社会效用化4 个环节。通过创新链发挥效用,创新科技理论可以迅速转化成实际成果并作为经纪商品投入市场,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1.2 农业科技资源

农业科技资源指的是为发展农业科技而作为必要投入的经费、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的总称[2]。农业科技资源具有双向性,既可以为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创新条件,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所产出的成果为接下来要开展的科研项目提供理论依据。

1.3 科技资源配置

宏观上,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可通过对社会制度的调节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微观上,可通过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和资源的合理调配达到整个单位生产效率提升的目的[3]。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一直由政府推动,一般来说多由上级指定科研计划和分配科研任务。这样做的优点是可有效减少市场变动对农业科技资源分配的影响,进而有效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缺点是在缺少市场经济的刺激下,科研人员看不到科技成果转为实际产品带来的经济收益,导致科研人员对产出创新科技成果的积极性降低,进而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因此,政府应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经费投入,让创新科技理论尽早转化为实际产品并投入市场转化为经济成果,从根本上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1.4 科技创新环境

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环境可以为研发部门提供优质的外部服务和内部机制管理,可让科研人员无压力、有章法地完成科学试验,对理论创新、技术引进等均有重要作用,可推动科技创新的进步[4]。在优质的科技创新环境下,有完善法律作为保障,有效政策作为推进动力,科研部门能更快地提供创新理论和科技成果。

2 影响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为完成科研计划和科研任务,为农业科技发展做出贡献,需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理论。创新理论的提出基于科技创新活动,而科技创新活动指的是创新主体如高校、科研所和研发机构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技人员的合理安排产生新技术、新专利等[5]。研发人才的素质水平、创新模式的合理性以及制度环境优劣对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巨大。

2.1 科研人才

一个优质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合理的科技创新计划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但真正进行科技研发的主体是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直接影响。合理的科研人才结构可使创新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具有高理论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在科研工作中,可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大大提高创新绩效。研究表明,科研人员薪酬的高低与其工作积极性有密切相关,高薪酬可有效免除科研人员内心对生活质量的担忧,能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研工作,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增强,从而提高科技创新理论的生成效率。

2.2 协同模式

协同模式是高效率完成科研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协同合作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意见交流和共同设计研究方案等手段创造研究价值,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率。研究表明,参与协同模式的人数越多,完成预期目标的时间就越短,完成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就越少。在外部方面,创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协同创新模式的顺利进行,一个优质的创新环境及活泼宽松的科研气氛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刺激各研发主体进行合作研发,从而提高创新理论科技水平[6]。在内部方面,创新主体本身的科研水平和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对协同创新有着深远影响,创新主体本身科研素质越高,合作方式越合理,协同创新的深度就越深,则创新效率越高,进而科技创新理论水平随之提高。

3 提高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方法

3.1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首先,要提升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科研人员理论水平的提高,可促使其更有效地利用科研资源,更合理地设计科研计划,进而快速获取科研成果,提高创新效率。因此,科研所在选调科研人员时,要提高专业学历门槛,合理规划招生简章,加大对各高校的招生力度,如发现合适的科研人才,应做好和高校的沟通交流,尽量将该人才吸纳进入科研所。其次,要优化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科研所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福利结构直接与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挂钩,薪水越高,科研人员关注在生活方面的精力就越少,对科研工作抱有的热情则越高,从而可促使其设计出更好的科研创新计划。因此,科研所要优化薪酬福利结构、提高薪资待遇,从而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2 推广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模式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独立开发科研项目的工作效率,在多个科研人员参与科技研发的情况下,可大大减少科研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农业科研所不仅要在内部进行多人合作协同进行科研项目,在外部也要向各大科研所提出合作请求,同时不能忽略与企业的合作,要做到科技资源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有效提高创新效率。

3.3 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科研成果是集合科研人员的理论水平,在各部门协同合作下产生的智慧结晶。其代表着科研所的学术水平和科研人员本身的专业素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仅会打响科研所的名头,还能给科研人员带来丰厚奖励,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热情[7],形成科研人员快速研发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被实际应用、市场经济水平得到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完美闭环。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国家对其极为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对农业科研机构资源分配的效率问题做出有效应对,可通过推广协同创新模式、引进高端科研人才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等手段,增强科研创新效率,合理分配科研机构资源,进而为农业科技基础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