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郭 峰
(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临汾 041000)
为了将生态环保理念在山西省内进行深入贯彻落实,各地区管理人员对植树造林高度重视,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未成林造林地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林业进一步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未成林造林地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极具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未成林造林地概念的定义主要可分为2类。一是由《林地分类》(LY/T 1812—2009)所提出的,特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后且在成林年限前达到合格标准的林地区域。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地区的林地行业内,且林地变更或二类调查等活动也均使用该界定标准。其中,人工造林是指成活率在85%以上,且成林年限达成后株数保存率达80%,年均降水量在400 mm以内且成活率达70%或株数保存率达65%的造林地区。二是由《森林资源清查细则》所提出,特指飞播造林以及植苗、直播等人工造林后,苗木呈均匀分布,虽未郁闭但有极大概率成林的林地区域。其中,人工造林是指成活率在41%以上,且成林年限达成后株数保存率在41%~80%,年均降水量在400 mm以内区域在41%~65%的造林地区。
就目前来看,山西省尚未针对造林工程建立动态化管理体系,获取数据调查的途径大致可分为2类:一是通过数理统计原理利用固定场地进行合理推算;二是通过变更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获取。在实践过程中,由于2种数据获取途径的调查方法、地类定义时间节点未能统一,因此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单从调研方法的角度来看,林地变更所获取的数据信息与真实的林地资源情况会更加贴合,但林地变更比资源清查更偏向于森林类别、林地保护、权属、事权等级等与资源管理相关因素的变更,因此资源数据会与实际的林地资源质量、面积、位置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差,从而导致资源底数混乱等相关问题的发生。
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造林地成林效果差是困扰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其主要可分为2个方面。第一,专项经费不足。现阶段,山西省内的未成林管护工作中仅将部分未成林地区纳入了受管护范围内,还存在大量的未成林处于无人管护甚至无法管护的状态,且相关部门投入的专项经费大多用于在未造林地区重要地段设置围网或标识等方面。由于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工作人员很难对未成林地区进行大面积封禁,因而导致管护效果不佳[2]。第二,补植补造经费不足。针对山西省内部分幼林质量偏低的地区,工作人员通常会采取补植补造的方式进行弥补,但由于经费不足导致补植补造所使用的苗木质量不高,最终出现屡补屡败的现象。
山西省内针对森林资源所设立的管护项目有很多,如公益林管护、未成林管护、天然林管护、生态林管护等。虽然管护项目众多,但管护体系暂未统一,在开展管护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头管理、管护责任未能落实到位、重复管护或遗漏管护、管护成效参差不齐等情况。
受环境、气候、自然灾害、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未成林区内常常会出现苗木生长不良等问题,最终导致未成林区整体质量偏低。此外,苗木自身质量差或者施工作业不规范等问题也会导致成林转化率低,对最终的成林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
为了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加准确地摸清山西省内各地区的造林地资源底数,加强对造林工程项目的综合勘察力度,工作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工作人员可结合山西省二类补充调查对其现存的未成林地进行综合全面的摸底调查,并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针对省内未成林地建立数据信息库,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该地区未成林地的动态化管理。第二,在摸清省内未成林地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可进一步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根据不同幼树幼苗的生长质量和存活率进行分类经营和管理。例如,针对郁闭度在0.2 以上、灌木盖度在30%以上或株数保存率在80%以上且年均降水量在400 mm 以下地区超过65%的造林地适当地加强其管护力度,避免其后续出现逆转;针对株数保存率为41%~80%且有较强成林趋势且出现苗木生长不良倾向的造林地,工作人员可拟定封山禁牧的措施,并通过建设围网加强管护成效[3];对于有成林希望的造林地,工作人员可通过封山禁牧以及补植补造等方式促进该地区的成林效率;针对株数保存率偏低,在40%以下的未成林区,可认定其为造林失败地,工作人员可对其进行重新造林。
为了更好地提高资金经费利用率,工作人员可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使其能为造林地区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具体管理对策有以下几点。第一,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造管并重的管理理念,对现有的关乎项目资金进行统筹管理,有针对性地对造林地区的重点区域进行封山禁牧,并有选择性地在重要地段设置标牌和围网,最大限度地使有限资金发挥最佳的作用效果。第二,工作人员还应做好造林相关的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引导国企、私企、个人、集体以及社会组织等多类型的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造林管护等相关工作,以便为林地资源的管护作业注入新鲜血液。第三,工作人员可鼓励各地区人民以县为单位拟建立合作社对未成林进行管护,以此降低管护经费的支出,同时提高管护成效。
面对管理成效不理想的未成林资源现状问题,工作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护,提高管护成效。第一,针对山西省内的不同管护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符合当前山西省内未成林资源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管护方案,以期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充分发挥管护成效。第二,对造林工程项目的作业设计进行科学编制,提升管护水平,突出地方树种特色,充分发挥科学造林的管护理念[4]。第三,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的管护手段进行革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使造林管护工作趋于标准化和统一化,避免在管护过程中出现重复管护或者遗漏管护的情况。
为了贯彻落实补植补造工作,提高山西省内未成林区域内的成林转化率,工作人员可采取以下管理对策。第一,针对未成林的管护项目设定补植补造的专项管护方案,有计划地逐步实施补植补造措施,并及时开展幼林抚育作业,确保苗木能够持续稳定生长。第二,工作人员可针对造林地制定失败地的长效核定机制,并定期对其进行失败地核定工作,以此降低造林失败的概率,同时也可间接地避免造林失败地陷入屡造屡败的循环中。第三,工作人员在选择补植补造的苗木种类时,应对其质量进行再三检测,并对其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行明晰,以此提高补植补造后未成林区域内的成林转化率。
未成林造林地的建设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造林成效。这不仅仅是山西人民的奋斗目标,同样也是国内每个地区为之努力的方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