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李国栋
[摘 要] 随着西藏牧区经济的发展及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区的生活垃圾数量和种类与日俱增,不仅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班戈县J镇地处藏北草原,属于典型的牧区,垃圾处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探究当地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对西藏农村牧区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西藏牧区;垃圾处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X799.3 [文献标识碼]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8-11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其中生态宜居是关键,而垃圾的有效处理是营造和谐人居环境及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当地大部分地区已经能做到垃圾分类和有效处理,但是地处偏远的牧区仍然以粗放的方式处理垃圾,未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管理和处置[1],不仅对人居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牧区垃圾处理已成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也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J镇位于班戈县城东北部,总面积2 993 km2,镇所在地平均海拔4 890 m,全镇草场总面积22.79万hm2,占全镇总面积的93%,辖区1个居委会和5个村委会,经济以牧业为主。调查数据和资料收集时间为2019年1—9月,在班戈县J镇各村(居)进行,研究对象为村干部和普通牧民,主要通过走访、调查、交流了解当地垃圾处理情况。
2 班戈县J镇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垃圾种类繁多,未实施分类收集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人流和物流的加快、各种现代产品的进入,使得以白色污染为主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山上、草甸、水沟中到处都是塑料袋、废旧衣物、废金属、医用垃圾等,这些垃圾不仅对村(居)环境带来了影响,而且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调查发现,当地堆积的垃圾主要是群众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类废旧衣物、塑料瓶(袋)、金属、玻璃制品等,其中各种塑料制品约占50%,金属及玻璃制品约占15%,包装制品约占25%,废旧衣物约占10%,如图1所示。另外,村(居)民家中没有专门的垃圾桶,这些垃圾也没有进行分类处理,而是堆积在一起运到生活垃圾池进行掩埋和焚烧。
2.2 垃圾处理设施不健全,治理能力落后
调查发现,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垃圾处理设施不健全,村(居)民没有专门的垃圾桶,村庄没有专门的垃圾分拣中心和相应的运输设备,多数村庄将垃圾池作为处理垃圾的主要场所,甚至有的村庄没有连垃圾池,牧民只能采用混合收集的办法把垃圾堆放在一起,形成垃圾“山”[2]。同时,因为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末端设施,垃圾处理仅仅停留在填埋、弃置和焚烧的原始阶段,这些处理方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也对当地村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另外,由于各村(居)“两委”缺少垃圾分类处理的概念,不了解其重要意义,没有设置专门的卫生专干和管理员,也没有开展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导致村(居)垃圾处理效果不佳。
2.3 规章制度不完善,经费保障不足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简单地组织人员捡垃圾。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从人和事两方面综合考虑,不仅需要安排专门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而且从垃圾的产生到最终处理的全过程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另一方面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调研发现,各村(居)“两委”不仅没有安排负责本村(居)环境卫生工作的专门人员,村(居)组织打扫卫生仅仅是在上级部门有检查或者在重大节日期间进行,而且缺少相关的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和解决方案。同时,村(居)干部普遍反映经费不足,村里无法设置用于垃圾处理的专项经费,乡镇由于财政经费有限也没有用于整治环境卫生的专款。
3 影响班戈县J镇垃圾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3.1 经济因素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垃圾处理成效一般具有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在垃圾处理方面的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越大,从而垃圾处理成效越好,群众对卫生环境的满意度也越高。调查发现,J镇各村(居)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均以牧业为主导,村庄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处理设备和基础设施,甚至没有垃圾桶,没有专人负责,村民只能用自家的小推车运送垃圾,只能把垃圾堆放在一起进行掩埋处理。
3.2 认知因素
村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认知程度及环保意识对于垃圾处理的方式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各村(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当地村(居)民基本都是牧民,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环保意识和知识欠缺,处理垃圾的方式基本就是简单为上,掩埋和焚烧是其最常用的方法[3],对于垃圾处理不当的危害缺少认识。如表1所示,34.1%的牧民对垃圾分类处理认识不清。另外,在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村(居)“两委”对于环保知识和法规以及垃圾正确处理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很小。由表2可见,村(居)干部对垃圾处理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村(居)组织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极少,这也是导致村民环保意识比较淡薄的重要原因。
3.3 管理因素
垃圾处理过程的规范管理对垃圾的有效处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包括村(居)干部对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视程度、监督力度及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3个方面。通过观察和与村民交流发现,很多村干部本身就不重视垃圾分类和处理,与村(居)民一样把各种垃圾堆放在一起,之后运到垃圾池弃置,给村民带来错误引导,并且对于垃圾乱倒、任意填埋的情况没有进行相应的监督。另外,国家已经出台有关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但是村(居)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垃圾处理规章制度和方案[4],也没有把此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这也使得村(居)垃圾处理过于随意化。
4 班戈县J镇垃圾处理对策
4.1 健全垃圾处理规章制度
垃圾处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系统的工作,要想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垃圾的产生到最终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要求和规范。牧区村(居)可以从2个方面对垃圾处理进行规范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垃圾管理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例如,参考借鉴我国制定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以及国外制定的《生活垃圾处置法》和《垃圾处理法》等。另一方面,村(居)“两委”可以结合当地的乡风民俗,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村规民约和奖惩措施,并在村内予以公示和宣传。同时,村(居)“两委”和双联户户长要加强发挥保持管辖区域内卫生达标的职责。
4.2 完善垃圾处理基础条件
牧区要想做好垃圾处理工作,保持山青水绿的生态环境,应具有最基本的垃圾处理设备和专干人员。首先,每个村民聚居区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垃圾车,有条件的村(居)要建立垃圾分拣中心,由村(居)“两委”进行管理并安排相应的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其次,要在村民聚居区定点安置户外垃圾桶,同时向村民发放家用垃圾桶并登记为村集体资产,由村(居)“两委”定期检查使用情况和破损情况。最后,安排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的卫生专干,可以由村干部兼任,也可以指定某个村民,一方面负责村(居)的卫生,另一方面负责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
4.3 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环保业务能力
要想做好牧区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一批环保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基层工作人员。班戈县J镇村干部大多数都是初中以下学历,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并且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有限。所以,要做好当地环保工作,必须提升村干部的环保意识和业务能力,做好这一点要从培训和研讨2个层面进行,一方面通过加强培训提升村干部的意识和能力。由乡镇定期组织培训并形成制度化,使村干部重点学习环保法律新规和其适用情形,加强对当地环境状况形势的培训,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和参与下形成研讨机制。由村(居)“两委”牵头,驻村工作队协助,组织村民代表大会,让大家联系实际,集思广益,为制订和完善实施方案提出各自建议,从而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强弱项补短板。
4.4 加强垃圾处理的宣传教育
牧区群众环保意识相对较弱与宣传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认知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村(居)“两委”和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垃圾分类、适当处理。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横幅标语、宣传资料或者组织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向村民传达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协调驻村工作队定期组织关于垃圾处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讲座。最后,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村(居)“两委”要与当地的学校领导进行联系和协调,组织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可以让小学生对本村(居)的卫生情况进行打分,借小朋友之口来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4.5 设立垃圾处理的专项资金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做好垃圾处理工作的首要条件。牧区村(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有限,所以无法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导致当地垃圾处理问题只能搁置一旁,不受重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协调后设立专项资金或引入社会资本用于基层垃圾处理[5]。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县级和乡镇级政府协调后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细化,用于垃圾分类、垃圾运输、设施建设等的资金做到具体化、定量化,实现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到多层次、全方位监督并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让资金的使用达到预期效果。
5 结语
牧区垃圾处理是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的一部分,也是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其不仅影响西藏牧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西藏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保证西藏牧区生态环境良好是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单靠基层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多方协调,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牧区群众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垃圾治理体系,从而为我国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哲.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调查分析:以云南省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19.
[2]王君.我国农村垃圾分类问题与改进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17(1):24-26.
[3]王淑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分析:基于山东省L县的调研[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6):70-73.
[4]曹子健,奉先焱,刘海力,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垃圾治理的路径探索:基于对湖南省娄底市的调研[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2):35-39.
[5]杨金龙.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90村的调查数据[J].江西社会科学,2013(6):67-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