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族地区农村互助养老方式研究

时间:2024-05-28

田雪青

[摘 要]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陷入养老困境,现行养老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互助养老方式的提出,正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下,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有效方式。互助养老方式能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调动自身资源,实现自我价值,分担家庭养老部分职能,提升老年人生命价值观,是真正适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 农村养老方式;传统养老方式;互助养老;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D66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2-43-2

1 问题的提出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1]。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人,老龄化问题将在未来十几年内迅速激化[2]。老年人如何养老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如何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挑战,是政府、社会和学界都极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经济与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区域不平衡,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尤为明显。原有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难题。对于民族地区农村而言,由于受到地方性文化影响,其养老问题具有一定复杂性,不能单纯套用现行养老模式,需要考虑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养老服务。

2 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对于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由于年龄与地域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均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3]。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坚持以自我养老为主[4],即使年过七旬仍然进行劳作。随着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家中老人无人照顾。农村社会流动性日渐增强,城乡劳动力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农业转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在农村“空心化”的作用下,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老年人空巢化现象加剧。农村独居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老人除了干农活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家门口晒太阳发呆,娱乐方式以观看电视节目为主,经济状况好的村庄设有老年人协会,其职能主要体现在组织老年人文体活动,但并不具备承担老年人养老帮扶功能。

另外,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不可逆作用下,农村与农民逐渐从土地上分离出来,村民之间的异质性增加,村庄形态也逐渐从“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5]。这就无疑造成了差序格局与社会转型交锋、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的农村社会现实。过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已无法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机制的正常运作。虽然近几年政府一直推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困境。但目前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方式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农村老年人受传统养老观念的长期影响,无法及时转换观念,在他们看来:“住养老院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不仅孩子脸上没面子,我脸上更没面子。”因此,在农村地区经常出现“十室九空”的现状。医养结合养老方式,是近年来较为合理的养老方式,但其实践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应寻求非正式养老资源的支持。互助养老方式可作为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构完成前期的一项积极实践。以互助养老方式为基础,动员老年人发挥自身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从而解决农村老年人養老困境。

3 互助养老方式在民族地区农村应用的可行性

对于“互助养老”的内涵界定,国内有关学者从其行为模式与个体意愿选择方面来进行定义,认为互助养老是老年人自主选择和政府引导的产物[6]。还有学者指出,应将互助养老进行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互助养老包括“老老互助”和“代际互助”;狭义的互助养老主要指“老老互助”,老年人自发的,以个人或组织为主要形式,以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7]。依据互助养老的特点,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认为互助养老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元化,而且能增强老年人的自主性。这一方式将有助于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困境的解决,是基于我国乡土社会特有的“差序格局”,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实际的理性选择,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

当前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诸多问题,但现行养老模式无法切实解决老年人实际需求。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8]。因此,以满足老年人切实需求为核心,寻求一种新的养老方式迫在眉睫。我国政府指出,针对目前我国老年人所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开展互助型养老方式将成为政府和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良策[9]。中国互助养老方式的发展雏形,是以义庄为载体的依靠血缘、地缘的邻里互助养老方式[10]。互助养老方式在农村地区有一定历史积淀,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差序格局”下互助养老方式的形式和特点发生了一定转变,但守望相助、邻里亲如一家的传统仍旧影响深远。已有研究表明,居家型互助养老方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应用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题的解决[11]。

互助养老机制的本质在于使农村老年人“动”起来,使地方性文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消解“养老防老”这一传统观念,让老年人能主动参与这一实践。从想法到实践,还需连接行动与制度之间的桥梁,首先明确家庭养老的具体职能,使老年人及其子女认识到家庭养老功能的局限性,为之后动员活动的开展提供契机与可能。村委会应在此基础上,指派专人到各家各户,动员老年人及其子女。其次,镇政府应给予一定支持,尊重地方性文化,整合各类养老资源,对原有医养资源基础进行优化,建立互助养老中心,保障老年人群体有进行日常活动的场所,改建闲置养老机构,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再次,各级政府需对老年人进行分类,以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为基准,关注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最后,应及时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例如,可以让老年人发挥余热,传承当地民族文化,教授年轻一辈,使民族文化在代际之间得到传承和发展。

互助养老方式的产生需要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等制度的支持与保障。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文化具有其地域性与特殊性,部分地区熟人社会与传统“面子”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家庭养老方式仍是民族地区农村的主流方式,在这一基础上征询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关于互助养老的态度与意愿,寻求外援支持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时为家庭减轻负担。以此为起点,以村、镇、县三级为基准进行自下而上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村级实现其托底功能,力求能落到实处;镇级作为信息中心,提供经济支持;县级在政策方面给予积极宣传,为互助养老服务方式的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多元协同共建,解决老年人燃眉之急。民族文化的凝聚、村庄共同体意识的强化等都有利于互助养老机制的发展。而且不断调整互助养老机制才能更好地嵌入社会结构中,形成社会结构变迁与养老方式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动态过程,服务于广大农村老年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2019-07-15)[2020-04-11].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1907e9275fb95d5b4295be8308415d4

cd1b2.shtml.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17-03-06)[2020-04-11].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17-03/06/cntent_5173930 htm.

[3]周爱萍.老龄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8-79.

[4]赵宁.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8(2):30-35.

[5]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陈静,张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36-43.

[7]张志熊,孙建娥.多元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J].老龄科学研究,2015(5):33-41.

[8]麻学峰,郭文娟,马红鸽.基于利益视角的新农保政策过程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1):62-68.

[9]新华网.互助养老: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EB/0L].(2018-05-29)[2020-04-11].www.xinhuanet.com/gongyi/2018-05/29/c_129881886.htm.

[10]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J].理论导刊,2009(4):19-21.

[11]柯燕.多视角结构西部农村居家型互助养老服务:基于陕西省留旗营村的個案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11-4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