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落叶松叶蜂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4-05-28

张来全

[摘 要] 落叶松叶蜂是一种对落叶松针叶有着严重危害的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市区的一些林区,多呈周期性发生。为了有效控制落叶松叶蜂给落叶松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实践对落叶松叶蜂的危害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88-2

落叶松叶蜂在我国很多林区都有分布,对落叶松有着极大的危害,现已成为影响落叶松林业发展的主要害虫之一。特别是幼虫阶段对落叶松的针叶进行取食,为害落叶松,影响落叶松健康生长。当落叶松叶蜂大量发生时,能将成片的林区落叶松针叶全部啃食精光。受到危害的落叶松幼树新梢明显弯曲,枝条逐渐干枯,同时造成落叶松树冠变形,更为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无法郁闭成林。大面积种植的落叶松人工纯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落叶松叶蜂发生频繁且严重。近年来,笔者在落叶松叶蜂防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落叶松叶蜂的发生规律及其造成的危害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此,结合实践,笔者对落叶松叶峰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为落叶松叶蜂适生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 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属于膜翅目扁叶蜂科,又称落叶松红腹叶峰,在华北落叶松上寄生,同时又寄生于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上[1]。落叶松叶蜂在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下发生较为严重,对于落叶松的嫩叶进行取食,发生严重时会吃光大片落叶松针叶,导致落叶松枝条变弯,甚至无法生长而枯死,对树体的整体生长影响较大。落叶松叶蜂是落叶松生长过程中一种严重的害虫类型。

1.1 形态特征

落叶松叶蜂雌虫体长7~10 mm,体黑色,有光泽;头黑色,前胸背板两侧黄褐色,中胸、后胸黑色;足黄色,前足、中足基节、中足胫节端部,后足基节基部、腿节端部、胫节端部、跗节,均为黑色;爪褐色。雌虫体长8 mm,黑色;触角黄褐色,腹部第2背板两侧、第3至第5及第6背板中央均为橘红色。幼虫体长12~16 mm,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胸足黑褐色。卵长1.2 mm、宽0.4 mm,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暗色。蛹长9~10 mm,初化蛹淡青色,透明,后变黑褐色。

1.2 生活习性

落叶松叶峰在枯枝败叶、石块和土壤缝隙中越冬,常常群居生活越冬,每个穴可生存100只以上,6月上旬开始化蛹,羽化成虫期为6月中旬,成虫主要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羽化。成虫阶段在落叶松的针叶部位进行产卵,通过产卵器将针叶的表皮刺破进行产卵,15 d左右开始孵化,形成幼虫。幼虫分为5龄,前4龄幼虫多聚集在一起为害落叶松针叶,吃光产卵区域的针叶后向其他片区移动,特别是温度保持在15 ℃以上吃食量更大,在12 ℃温度条件下或者降雨天气条件下藏于叶的背侧生存,吃食量相对较少。幼虫进入5龄阶段,危害呈分散特征,食量不大,同时向树下转移结茧。

2 落叶松叶蜂的发生规律

落叶松叶蜂在幼虫阶段对落叶松的危害非常大,常常会大面积为害落叶松针叶,成虫阶段没有危害性。一般落叶松叶蜂每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下结茧越冬。越冬幼虫第2年春季化蛹。在甘肃省小陇山林区,落叶松叶蜂化蛹盛期为4月中旬,蛹期18~30 d;5月上旬是落叶松叶蜂羽化高峰阶段,羽化后3~4 h后便开始产卵,卵期10~20 d,5月下旬阶段开始孵化。在落叶松嫩枝叶一侧进行纵列产卵,由于虫卵产于嫩枝部位,对新梢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使新梢弯曲并逐渐死亡。幼虫在1龄阶段活动范围较小,将针叶咬成缺刻;幼虫在2~4龄时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可以将针叶吃光;进入5龄后,取食量明显减少,老熟幼虫转入树下掉落的落叶中结茧休眠[2]。

3 落叶松叶蜂危害特点

由于落叶松生长时期正是落叶松叶蜂危害的高峰期,因此会对落叶松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轻者影响其正常生长,严重的导致落叶松死亡。

3.1 危害周期长

落叶松叶蜂是一种寄生于落叶松的害虫,对落叶松的针叶危害极大,同时具有较长的危害周期,有的达数十年。

3.2 传播速度快

落叶松叶蜂繁殖速度非常快,常常造成大面積传播和蔓延,对落叶松的危害非常大。

3.3 防治难度大

落叶松叶蜂对温度非常敏感,在危害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危害过程中发生面积广、数量多,严重阻碍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3.4 落叶松叶蜂在林区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相较于林内,林缘分布较多;相较于阴坡,阳坡分布量较大;混交林中分布相对较少,纯林中分布较多。

4 落叶松叶蜂防治措施

4.1 加强监测预报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病虫害监测预报是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防治落叶松叶蜂,加强监测预报至关重要。进入4月,林区应实施局、场、护林点三级监测制度,并构建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加强定点监测,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3]。对落叶松叶蜂危害较为严重的林区,加大监测预报力度,发现落叶松叶蜂危害时及时进行防治,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4.2 加强检疫检查

针对林区实际构建完善的检疫检查制度,加强开展检疫检查工作,控制落叶松叶蜂的传播蔓延,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4.3 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加强混交林营造,提升抚育管理水平,促进落叶松生长,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落叶松叶蜂幼虫阶段在针叶上群居,可以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捕捉,同时及时清除掉落地面的枯枝败叶,避免落叶松叶蜂在树下生存。冬季至第2年春季这段时间,将落叶松下的枯枝败叶集中烧毁,能有效减少老熟幼虫数量。同时,深翻林地土壤,深度保持在30 cm,全面暴露预蛹,在低温条件下杀死预蛹[4]。

4.3.2 生物防治。对落叶松叶蜂天敌加强保护,增加天敌数量,来有效控制落叶松叶蜂的发生,如恩姬蜂、翠金小蜂和大田猎姬蜂等在防治落叶松叶峰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翠金小蜂是一种最具优势的天敌。另外,在防治落叶松叶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林区生态平衡,对益鸟加强保护,如啄木鸟、山雀等,能有效减少林区落叶松叶蜂的数量,减轻其带来的危害。

4.3.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在落叶松叶蜂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针对3龄落叶松叶蜂进行防治,即7月中下旬可用25%敌杀死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5 000倍液喷施防治。如果落叶松树体生长过大,喷药防治难度较大,可以利用“林丹”烟剂进行防治,在林区内按水平方向间距25 m、沿坡方向间距30 m布设放烟点,用药量控制在15 kg/hm2,能有效提升防治效果[5]。

5 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落叶松叶蜂防治水平,在防治过程中应采用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手段,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保护有益生物,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素清.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途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18(1):4-5.

[2]王瑞新,彭倩倩.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农技服务,2017(23):76.

[3]史明珠.日本落叶松种苗繁育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福建农业,2015(6):249.

[4]刘利有,聂永升.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J].防护林科技,2014(6):121,125.

[5]张永杰.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甘肃林业,2014(3):44-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