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业生产布局研究

时间:2024-05-28

崔英玉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吉林 安图 133613)

林业生产布局形成林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各林区有差异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生产结构,从而决定由各地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林业总体效益。

林业生产布局是指建立或调整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林业生产要素分布和组合的过程,即林业生产配置,包括建立、调整林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和林业生产的地域结构。

合理布局林业生产,有利于林业生产总目标的实现;合理布局林业生产,有利于林业扩大再生产;合理布局林业生产,有利于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促进林业区域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提高林业生产的区域经济效益;合理布局林业生产,有利于脱贫致富[1]。

1 林业生产布局的特点

1.1 林业生产布局注重森林对环境的作用

林业生产布局注重森林对环境的作用,是由林业生产的综合性和林业生产目标的多样性决定的。林业生产布局不仅要考虑林业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生态效益,在较大范围内确保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重需要。

1.2 林业生产布局调整时间长,调整困难

林业生产布局是林业生产的空间战略配置,其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特征。而林木生长周期长,林业生产布局影响深远,调整时间长,调整困难。这就要求林业生产布局必须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及对森林资源效益,因地制宜地选择和确定森林生产类型,遵循林木生长规律,适地适树地选择造林育林树种。例如,在生态脆弱区,培育生态林;在水土流失区,培育水土保持林;在生态威胁小、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林区,建立商品林生产基地。

1.3 森林资源的特殊性决定林业生产布局的特殊指向性

森林资源多分布于边远山区,有其独特的生存、生长的自然环境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环境。森林资源培育、生长的环境决定了林业生产应以此为中心进行布局。

1.4 林业生产布局的动态变化性

林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随着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林业生产布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表现出动态变化性。我国林业发展历程正验证了林业生产布局调整与变化的重要性。

2 影响林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

影响林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受空间限制的且有明显地区差异性的生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自然条件

2.1.1 自然条件对森林资源培育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降雨量低于400 mm的地区林木资源难以生存,气候、土壤等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地区森林资源培育的可能性,而且因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有明显的差异。在森林资源培育的过程中,自然力起着支柱性的作用,不同地区森林资源培育的效率会有较大的差别,森林资源的生产布局会受到很大影响。

2.1.2 自然条件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森林资源开发有显著的影响。就木材采伐生产而言,集材距离、运材距离、道路坡度以及由具体的地质条件所决定的道路等级等都影响着木材采运的劳动生产率。其他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都受到类似因素的影响。

2.1.3 自然条件对林产品加工生产布局有明显的影响。林产品加工生产虽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如森林培育生产和木材采运生产那么明显,但自然条件通过对林产品加工生产原料来源的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其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成本中原料占比较大,因此,林产品加工生产布局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纤维板、造纸等林产品生产在用水等方面也与自然条件有直接的关系。

2.1.4 自然条件通过影响工资成本来影响林业生产布局。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工资成本是不同的,林业生产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不仅生活费用高一些,劳动力的供应也不足,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工资成本自然也高。这些因素在林业生产布局时必须给予充分考虑。

2.2 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目前,社会对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指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只要经济效益明显,完全可以在甲地生产,运往乙地消费。而生态环境却是无法转移的。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差异。对发展林业生产、改善环境的要求程度不同,必然影响林业生产布局,特别是林业生态工程的布局。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充分说明了环境要求是影响林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3 林业生产布局的类型和内容

从空间角度看,林业生产布局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布局3个层次。他们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控制、引导和反馈系统,上一层次把下一层次作为一个集合包含在内,从而对下一层次起控制、引导、约束的作用;下一层的作用则反馈到上一层次,使上一层次作用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等不断得到修正、补充[2]。

3.1 林业生产的宏观布局

林业生产宏观布局也称林业总体布局,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类林业生产及各类林业生产部门的发展从空间分布与组合上进行战略性的总体部署、安排和调整,主要是解决林业大区的划分,以及在各大区域间林业生产要素的分配等重大问题,从而形成林业生产要素在各大区间的合理配置。由于各个发展时期的林业重点任务和主要矛盾不同,因此,林业宏观布局在内容上会有所差异,但林业宏观布局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目标的要求,科学进行全国范围内林业大区的划分。全国林业大区的划分是林业宏观布局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在综合分析、评价全国及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以及其利用现状和利用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上述条件的差异,并考虑历史因素进行。划分的各个林区强调其独立的特点和区域优势。一般林区的划分要与整个大经济区的划分保持一致,即一个林区不要跨越大经济区的区划界限,同时尽量不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

二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确定全国林种布局的发展方向。林种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社会对林业的综合需求,在划分林种的基础上提出林种布局的总体方向,如确定商品林和公益林的布局。

三是正确选择各个时期的重点林区,并妥善安排不同时期重点林区的转移与衔接。重点林区的确定,体现着某个时期林业主要矛盾的要求,也就是说,只有与林业主要矛盾有密切关系或对林业整体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的林区,才能被认为是重点林区。确定重点林区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发展来带动整个林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各个时期林业不同的矛盾和特点,使得重点林区有变化,因此,要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做好重点林区的转移、衔接、建设工作。

四是合理确定全国林业生产结构的总趋势。林业生产结构的总体框架,指的是全国范围内林业各项生产种类和比例关系的趋势确认。

五是确定国家级林业生产区域的生产发展方向和趋势。国家级林业生产区域,指的是国家直接管理的林区,既包括商品林生产区,又包括大型防护林区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的确定。

3.2 林业生产的中观布局

林业生产中观布局也称林业区域布局,是一定区域内的林业布局活动,主要是解决某一区域林业发展战略和地区林业生产结构等问题,以建立和发展具有地区优势的区域林业经济。其是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重点确定各类型区域林业开发的总目标、区域开发的方向及林业生产结构轮廓等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3]。

3.2.1 制订区域林业发展战略。这是林业中观布局的首要任务。按照全国林业总体布局和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现有生产力水平,针对各自的布局条件和特点,制订区域林业发展战略,确定区域林业发展总目标和任务。

3.2.2 确定能够发挥区域优势的区域林业生产结构。这是区域林业生产布局中核心的内容。遵循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区域生产总目标和发展战略指导下,确定区域林业生产结构,明确指出区域林业生产结构合理化趋势。

3.2.3 确定区域内企业布局。在生产结构确定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布局。企业布局是指企业区位定点选择和分布过程。企业布局的直观结果是形成区域内林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即布点情况。企业区位定点的选择是指企业所在地域的确定。

3.3 林业生产的微观布局

林业微观布局,是在企业区位确定基础上,选择和确定企业具体位置的过程。主要解决各种林业基地选址、林业企业选址和内部布局问题。

林业微观布局处于林业布局的基础层次,是把林业宏观布局和林业中观布局落到实处的基础环节。林业微观布局的任务是通过多种可能方案的比较,选择拟建林业基地、林业企业分布的最佳位置,对林业企业、林业基地等聚集体内部的各类功能区进行合理配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