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刘静 张丽
(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此战略背景下,农村、农业的发展将获得更好的扶持、更多的机会,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望得到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和“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又给“三农”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返乡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可以抓住双重机遇,到广大农村进行创业,将互联网思维带入农业发展,以文化创意促进乡村振兴。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创业成为双创时代重要的创业形式,也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生态旅游、科技农业等新型农业,把人文要素和科技因素带入农业生产,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拓展传统农业的功能、资源和范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村创业营造了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农产品的交易市场。大学生可以借鉴优秀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导入创意理念,引入高新技术,利用专业知识,注重品牌策划,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效促进“三农”问题的深度解决[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行业得到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加。而大部分刚从校园走出去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各大互联网公司对求职者的知识更新能力、项目经验、团队协作能力、诚信意识和实际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导致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大城市“一职难求”。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大农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骤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难以适应整个行业的更新换代速度。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需要由专家学者出书立著才可能被教师应用到课堂,待学生学会之时,新知识很可能变成了旧内容。毕业生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常常感觉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极度不自信。如果能够将优秀校友农村创业实践经验和广大农村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引入课堂,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就能够促进专业教育改革,让专业教育更具针对性、时代性、市场性。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了解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2018年3—5月在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的大学生问卷调查。该调查对4个计算机相关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 20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 14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5%,测评项目的信度为0.856。
问卷中创业兴趣和创业认知等问题属于意见表述题型,故采用肯定命题方式、五点量表法进行评价。从“坚决不同意”“不同意”“不反对”“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予1~5分,3分为中性评价,3分以下为否定性评价,3分以上为肯定性评价。被调查者根据对问题的认知尺度选择相应的分值,认知尺度越高则分值越高。其他问题均设置为客观选项,因此变量值就是实际值。
2.3.1 创业兴趣。通过调查问卷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兴趣进行调查,结果发现:70.6%的被调查者对创业行为有一定的兴趣,10.7%的大学生表示对创业的兴趣不高;78.0%的大学生因未参与创业实践或创业能力培育而对创业过程了解不够。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有兴趣、有热情,但由于在校期间参与的创业活动较少,对创业过程了解不够,自身创业能力不足而最终限制了其创业行为。
2.3.2 农村基层创业过程的认知。调查发现,49.5%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于农村基层创业过程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没有足够的认识,58.7%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城市更适合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大城市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2.3.3 自我创业能力的认识。在被调查对象中,69.4%的学生认为自身创业能力较差,7.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创业能力基本满足社会上的创业要求;56.4%的学生认为自身的领导能力较差,16.7%的学生认为自身的领导能力较强,可以较好地带领公司或团队开展工作。
2.3.4 创业意愿。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农村创业意愿为36.7%,女生农村创业意愿为8.9%;大四年级学生的农村创业意愿为39.3%,大一年级学生的农村创业意愿为28.8%,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农村创业意愿均为20.0%左右;农村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为47.9%,城市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为24.6%;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为52.7%,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为27.3%;专业技能较好的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为41.3%,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为24.9%;父母及亲友有创业经历的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为37.5%,父母及亲友没有创业经历的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为24.7%。
2.3.5 创业动机。调查发现,到农村创业为了赚钱的大学生占58.7%,到农村创业为了回馈农村的大学生占29.5%,为了追求名誉与地位的大学生占17.4%,为了成就事业的大学生占56.0%。
①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过程尤其是农村基层创业过程的了解不够,对国家关于农村创业的政策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农村创业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
②性别、生源地、家庭环境显著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意愿。男生通常更具冒险精神,同时受传统男女社会分工观念的影响,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女生。农村学生由于对农村市场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等更熟悉,并且对农村有着更深厚的情感,其农村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创业意愿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父母亲友有创业经历且父母对农村创业的支持度较高的学生创业意愿明显较高。
③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农村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创业所需能力的自我认知程度和满意度较高,则其农村创业意愿较高,反之,其农村创业意愿较低。
政府应积极倡导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加强包括农村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创业信息的可靠性、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解读、农村创业环境的分析研究、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等方面的创业指导,规范创业程序,提升创业服务质量,保证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熟悉农村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其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提升[4]。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农村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施展才华、提升能力。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高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农村特点且具备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的创业项目。
创业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基础因素。创业能力是一种包括自我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市场把控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素质。创业活动是一种利用商机整合资源、追求成功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在校期间提前对农村创业风险进行预判,要不断提升自身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冷静处理各类突发状况的能力,不断给予自己正向激励,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计算机类创业者成败的核心能力,也是与其他创业者的根本不同所在。要想保证创业成功,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必须首先夯实专业基础,掌握专业技能,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将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不断促进专业技术向商业价值转化,始终将创新摆在创业成功的核心位置,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5]。优秀的创业团队是创业者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团队管理能力通常又是专注于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容易忽视的。因此,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重视培养自身的团队管理能力,能够组建志同道合、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沟通良好及和谐发展的团队为乡村振兴事业共同努力奋斗,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事业心和成就感。创业过程还是一种从市场中识别商机,利用商机获取利润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市场判断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也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努力提升的能力,尤其应增强对农村市场的研判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