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5年河南省小麦叶锈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时间:2024-05-28

彭 红 于思勤(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郑州 450002)



2015年河南省小麦叶锈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彭红于思勤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2015年小麦叶锈病在河南省偏重发生,部分地区严重发生,是近十几年来发生面最大,发病程度最重的一年。小麦叶锈病发生的特点是发病早,后期扩展快,危害时间长,损失严重。造成2015年小麦叶锈病流行的原因是菌源量充足,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叶锈病发展蔓延,主导品种抗病性差,预防意识淡薄。针对此,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发生特点;流行原因;防治措施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2004年以来,小麦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连续12 a创历史新高。小麦生产不仅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作物品种更换及轻型农业栽培措施的实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2015年,由于叶锈病发生早、菌源量充足、品种抗病性差、小麦生长后期低温高湿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导致叶锈病在全省大面积流行,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 发生概况

小麦叶锈病是河南省的常发性病害,发病早,危害时期长,一般在年前就能见到零星病叶,主要危害期在5月份。2015年小麦叶锈病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发生面积183.2万hm2,是近16 a来发生最重的年份,防治挽回经济损失39.2万t,实际损失19.1万t。

小麦叶锈病并不是有规律的逐年加重或者减轻,而是根据外界因素不同,发生情况波动较大。2000— 2015年16 a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是86.1万hm2,发生面积最小年份为2011年,仅发生18.0万hm2,发生面积最大的年份为2015年,发生面积达183.2万hm2(见图1)。

图1 2000—2015年河南省小麦叶锈病发生面积统计图

2001年以来,河南省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发生趋势基本一致,但是相同的年份,叶锈病发生面积大于条锈病发生面积(见图2),叶锈病已经超过条锈病成为河南省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2 2015年河南省小麦叶锈病发生的特点

2.1发病早,发生普遍

从2014年秋苗期即开始侵染,见病最早的许昌市2014年11月已查到零星病叶,严重地块病叶率达1.0%;5月上旬河南省中部进入发病盛期,并快速蔓延,5月上中下旬病叶率分别为1.5%、8.9%、21.9%,受5月底6月初连续高温干热风影响,病情发展迅速,几天之内叶片快速干枯死亡,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灌浆;豫北发生盛期在5月10—26日,较常年早8 d,5月23日调查平均病叶率34.0%。

图2 2001—2015年河南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发生面积对比

2.2侵染危害时间长

2015年,河南省小麦叶锈病危害盛期从5月上旬一直持续到5月底,较常年延长10 d以上。5月下旬全省平均病田率达51.0%,最高100%;平均病叶率23.2%,最高100%;平均病情指数20.1。豫南地区5月中旬调查,平均病田率69.2%,病叶率26.1%,病指9.5,是近几年发生最重的一年;豫东地区5月中旬,病田率47.3%,病叶率27.3%,病指19.8。中部地区,5月上旬调查,平均病田率17.0%,最高100%;平均病叶率1.2%,最高98%,病情指数8.7,最高42.0。5月下旬调查,平均病田率48.0%,最高100%;平均病叶率9.4%,最高98.0%,病情指数25.6,最高100。后期危害严重,全省部分田块叶片提前干枯,千粒重下降,减产严重。

2.3小麦品种之间差异明显

由于小麦叶锈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毒性强的生理小种多,表现在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根据5月中下旬调查,目前推广的大多数小麦品种抗病性差,仅周麦22、郑麦366、濮麦26号、周麦28、花培6号、兰考198、平安9号和许科316抗病性较好,发病程度轻。

3 发生原因分析

3.1菌源量充足

叶锈病菌在冬小麦地上部分不冻死的地区,一般都可以越冬,且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在平原麦区可以侵染当地的自生麦苗,并进行再侵染,在其上越过夏季,秋季就近侵染冬小麦秋苗,并向邻近地区传播危害。小麦叶锈病在河南省麦区每年都有发生,且能在本地越夏和越冬,叶锈病病原菌逐年积累,菌源量充足。2014年11月下旬永城市、平顶山市和许昌市等地都查到小麦叶锈病病叶,严重地块达1.0%。

3.2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叶锈病发展蔓延

2014年秋季麦播期田间湿度大,影响正常播种。据河南省气候中心通报,2014年9月份全省月平均降水量为207.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72.0%,为1961年以来历年同期最大值,全省有7个站点(占6.3%)降水量为历年同期最大值。连续的降雨导致田间湿度大,播种期推迟,群众担心出苗问题,加大播种量,导致2015年小麦群体普遍偏大,返青期每667 m2群体多在80万株以上,比常年高8万~10万株,田间郁蔽,有利于病菌侵染危害。

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病害安全越冬。2015年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较常年同期偏高1.4℃;冬季平均降水量为22.4 mm,比常年同期减少近50%,但是由于上年9—10月份降水充足,据省气象台2015 年1月1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154个测站0~50 cm资料显示,全省大部土壤墒情适宜(130个测站),占测站总数的84.5%。冬季气温偏高,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冬前侵染的病原菌安全越冬。

4—5月份降水偏多,低温时间长,特别有利于小麦锈病的发展蔓延。4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8.7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3倍。5月平均降水量为80.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2.0%。由于降水偏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传播蔓延。

4月份气温偏低,月平均气温为15.1℃,较常年同期偏低0.4℃。5月上中旬气温回升缓慢。高湿、适温的环境条件对锈病侵染流行非常有利,是2015年河南省叶锈病大爆发的直接原因。

3.3主栽品种抗病性差

据统计,2014—2015年度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在6.7万hm2以上的品种主要有周麦22、矮抗58、郑麦7698、西农979、郑麦366、中麦895、豫麦49-198、丰德存麦1号、衡观35、洛麦23、众麦1号、豫教5号、郑麦379及周麦16等品种,这些品种丰产性很好,但综合抗病性普遍较差(见表1)。

表1 2014—2015年度河南省小麦主栽品种及抗病情况

3.4预防意识不强

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叶锈病发生较轻,发生时期较晚,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农民防治意识不强,加上2015年小麦蚜虫发生不重,导致后期防治放松,没有及时防治叶锈病等后期病害,造成叶锈病重复侵染,危害严重。

4 防治措施

小麦叶锈病防治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做好种子处理,加强栽培管理,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4.1种植抗耐病品种

选用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是控制小麦叶锈病危害的根本措施,经过抗病性鉴定和发病程度调查,证明周麦28、周麦36、濮麦26、花培6号、兰考198、平安9号和许科316等品种比较抗病。同时,注意多个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单一品种长期大面积种植,以延缓和防止因病菌新生理小种的出现而造成品种抗病性的退化。

4.2加强栽培防病措施

适期播种,减少秋苗发病程度,降低病菌越冬基数;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减轻秋苗发病;加强水肥管理,使用小麦配方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雨后及时排水,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耐)病力,减轻损失。

4.3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 g、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45 mL、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0~400 mL,拌麦种100 kg,拌种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注意拌匀,以免产生药害。②在小麦孕穗至抽穗期,当病叶率达5%时,喷洒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白粉病,隔7~10 d/次,防治一两次。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16)03-9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