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苏兵
(重庆市巴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01320)
新引进的仔猪及断奶后的仔猪是皮炎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发病群体,刚患病时,仔猪皮肤上会出现圆形或形状不规划的隆起物,中心为黑色,四周为红紫色,病情发展中患处会出现结痂或出现皮肤开裂现象。病情严重时呈带状或大斑块,与老头纹较为类似。病猪的尿液颜色偏黄,病情严重者甚至无法正常排尿。
剖检发现病猪的肾异常肿大,且肾上出现多处斑块或出血点,斑块多为灰白色。病情严重的病猪肾脏颜色偏土黄色,且存在肾功能衰竭现象。病猪的淋巴结异常水肿,且在腹股沟及肠系膜等部位的淋巴结出现明显肿大,切面较为湿润且呈外翻样。
此病的病原体是皮炎葡萄球菌,新生与刚断奶的仔猪发病率较高,发病初期眼睑等部会出现红斑,呈点状,之后逐渐形成痂皮,并于全身渗出油黏性的液体。发病时间较长的病猪身体有腥臭味,严重者失去吮吸能力,四肢关节异常肿大,站立能力丧失,身体颤抖且出现呼吸性障碍,皮肤厚度增加且干燥、开裂,最终会脱水或败血而导致死亡。
此病与猪皮炎肾病的差别在于渗猪皮炎肾病渗出物并不多,且不会出现脱水现象。且感染渗出性皮炎的仔猪致死率较高,而猪皮炎肾病在未感染其他疾病的情况下通常30~60d 后可自行恢复。
患有此病的仔猪腹部出现红点且腹部为玫红色,随着病情加重红点会增长或融合,皮肤会掉屑,且病症会扩散至全身,患病后仔猪精神不振,生长延缓,严重者会出现死亡,大部分幸存病猪会成为僵猪,治疗此病的特效药目前尚未研制成功。
与猪皮炎肾病相比,此病的颜色为玫红色,且存在多个红色点,且有大量皮屑。皮炎肾病主要是指甲样的丘疹,且丘疹中部呈黑紫色,不存在大量皮屑。
幼猪与育肥猪是此病的多发群体,通常会在病猪体内潜伏1 周左右,发病后皮肤出现红斑,呈黄豆样,分布于全身。病程持续后形成圆形丘疹,且呈隆起状,最后转变成水泡,严重时呈脓包且破裂后会出现痂皮。病猪进食与饮水正常,但患处极痒,此病具有传播性,但死亡率较低,多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状。
皮炎肾病与此病的不同之处是无水泡,且机体免疫力情况不同,同群猪的感染率也不一致。
4.1.1 加强饲养管理
尽量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以免发生大面积传染。
4.1.2 减少应激因素
不得喂食变质饲料,保持猪舍通风良好、环境干燥且温度适宜,提高猪舍空气质量,合理设置饲养密度[1],以免由于应激原因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
4.1.3 提高营养水平
选择优质饲料进行饲喂,确保其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质及氨基酸,还要保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充足与均衡。仔猪断奶后应喂食湿饲料并加大饲喂量,确保饮水供应充足。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力提升药物以降低仔猪感染猪皮炎肾病的概率。
4.1.4 加强药物预防
猪皮炎肾病的预防主要是抑制圆环病毒病,可将金免楄苷与益科欣泰药物加入饲料当中,加入量分别为0.5kg/t 与1kg/t,可有效防止猪皮炎肾病的发病。
可对病猪喂食护肾宝与益科诺威药物,喂药量为0.2g/kg,连续喂食3d 左右可初步缓解症状,7d 左右可治愈。如痂皮处伴有出血症状,可将益科诺威与地塞米松药物混合并加入适量清水,将混合溶液喷洒于患处,连续给药3d 可治愈。此外,将菌炎宁药物加入饲料中,可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继发感染的出现率,通常每吨饲料中药剂的添加量为1kg[2]。
为了区分猪皮炎肾病与其他皮肤病,本文对猪易患的几种皮肤病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猪皮炎肾病的不同之处进行了简述,以便于及时发现猪皮炎肾病,并针对性地采取治疗。在猪皮炎肾病防治过程中,应从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提高营养水平、加强药物预防等多方面入手,降低此病的发病率,并结合病猪的症状合理选择治疗药物,控制其他继发感染的出现,以此确保及时有效地防治猪皮炎肾病,进而减少养殖户的损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