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许会亮
(辽宁省盖州市小大夫兽医诊所 115205)
羊副伤寒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是临床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呈世界流行,给养羊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为了能帮助广大养殖户更好地防控本病,下面就其防治为话题和大家作以下交流。
引发羊副伤寒病的病原为沙门氏菌,本菌血清型多样,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主要包括肠道沙门氏菌和邦戈尔沙门氏菌两类,前者临床非常常见,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动物体及饮水和食物中,后者相对较少,文献报道的大约只有10 余种。沙门氏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毒性非常强的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全球每年都有因沙门氏菌污染而引发的食品中毒事件发生,是食品污染监控的重要致病源之一。
本病多呈地方流行,病羊和隐性带菌羊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羊与羊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2]。病原可经病羊的粪便、尿液、乳汁、胎盘、羊水等污染饲料、饮水、器具及环境,健康羊接触后便会发生感染。公羊的精液如果受到沙门氏菌污染也可经受精过程感染母羊,导致生殖传播。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育成期的羔羊以夏季和早秋季节发病较多,妊娠母羊则以冬季发病率较高,造成羊群大面积的流产。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如长途运输、羊舍拥挤、暴露驱赶、饲养员变更、天气突变、断水断料、饲料配方改变等。本病也可继发于很多病毒病和寄生虫病,如流感、蛔虫病、绦虫病等。
根据感染羊的临床表现,本病大致分为下痢型和流产型两种类型。
本型以羔羊、育肥羊和公羊发病为主,感染羊体温升高,达40~41℃,采食量下降,反刍停止,精神萎靡,毛焦肷吊,皮肤晦暗无光泽,结膜无血色,经常独卧一角,放牧时容易掉队,后期身体极度虚弱,粪便不成形,含有黏液和脱落的肠黏膜,味道恶臭[3]。如果病羊得不到及时治疗,后期可表现共济失调,低头弓背,全身极度虚弱,最终死亡,临死前体温下降,并伴发神经症状。病程1~5d,死亡率10%~20%。体质健壮的羊可耐过,病程半个月左右,康复后对生产性能影响较小。
本型主要发生于妊娠后的母羊,以绵羊发病居多,主要表现流产,流产时间多集中在怀孕后期。羊群如果集中爆发本病,流产率大致在30%~60%之间,病死率5%~10%,流产前阴道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并伴发腹泻症状,体温上升至40℃以上。产下的羔羊有些会死亡,有些可存活,未死亡的表现机体衰弱,不愿意吮奶,卧地不动,伴有腹泻,多在一周之内死亡。
下痢型的病死羊剖检可见主要病变集中在消化道,皱胃和肠道无内容物,黏膜增厚,皮下有胶状的透明物,伴发充血出血病变。肠道黏膜增厚,充血,表面有大量黏液,胆囊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同样肿大充血。心内膜下有多个出血点。流产型病羊病变组织集中在生殖系统,产道和子宫黏膜充血增厚,表面有大量分泌物,呈红褐色或黄色,含有坏死组织和滞留的胎盘。病死的胎儿以败血症病变为主。
由于本菌血清型众多,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商品化的疫苗,养殖场需通过加强羊场的管理来降低发病率。同时,笔者还建议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同时结合药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本病。
兽用益生菌包括乳酸菌、酵母菌、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等种类,这些菌口服后可定植在胃肠道中,通过分泌乳酸、丁酸、抗菌肽等物质来抵抗病原菌感染。另外,益生菌还能与感染的沙门氏菌在胃肠道中竞争空间和营养,抑制其繁殖,这种“以菌制菌” 的方法非常适用于牛、羊等反刍动物,利于瘤胃内益生菌群的培养,从而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微生态系统。益生菌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不可与抗生素同时口服,且治疗时间不能低于7d,每天投药一次,确保益生菌发挥最大效力。
经常发生本病的羊场,可在饲料中加入一定量抗生素,不仅能起到预防作用,还能促进羊的生长发育,但一定要注意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添加,连续使用时间不能超过5d,否则不但容易造成瘤胃菌群出现二重感染,还可能出现耐药菌株,不利于疾病的防控。流产型病羊在治疗时可使用抗生素栓剂放入产道中,有全身症状地再配合肌注抗生素,见效更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