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李旭伟
(甘肃省天水市动物卫生技术工作站 741020)
绵羊痒螨病对绵羊的健康危害很大,严重时能引起大批死亡。绵羊痒螨病是一种具有强烈痒觉、脱毛向四周扩延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绵羊多为痒螨病,山羊多为疥螨病。本病多发生于密毛部位,如颈部、背部、臀部,然后进一步波及全身。目前本病的防治重在预防,如果发病后在进行药物治疗,常常十分被动,往往给养羊场造成很大的损失。笔者就绵羊痒螨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措施和防治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本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牛羊螨病多由疥螨科的疥螨属、痒螨科的痒螨属和足螨属的螨引起,绵羊痒螨病的病原是绵羊痒螨。绵羊痒螨虫体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0.3~0.9mm,宽0.20~0.52mm,其为刺吸式口器,呈圆锥形状[1]。虫体寄生于绵羊皮肤表面,以口器穿刺皮肤,以组织细胞和体液为食。整个发育过程都在体表进行。雌螨一生可以产40 个卵,寿命一般为40~45d,完成整个发育过程需要24~21d。绵羊痒螨通常始发于被毛长且稠密的地方,以后慢慢延伸到全身。一般认为,痒螨只有一个种,寄生于不同动物的为其变种,如牛痒螨、水牛痒螨、山羊痒螨、绵羊痒螨等。
绵羊痒螨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如在18~20℃和空气湿度为65%时能存活2~3d,而在6~8℃和8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的羊舍内能存活2 个月[2]。绵羊痒螨病的传播为接触传播,可以由患病绵羊直接接触传染给健康绵羊,或由被污染的衣物、器具、设备等间接接触而感染,但一般都在感染后3~6 周发病。秋末、冬季和初春是本病的高发期,因为在这些时候日光照射不足,绵羊被毛增厚,绒毛增生,皮肤温度升高,这些因素都很适合痒螨的发育繁殖。羔羊或体质瘦弱的绵羊更容易患痒螨病,发病也较严重,但成年体质健壮的绵羊带螨现象往往会成为羊场的感染源。
患病绵羊的临床表现为瘙痒不安,皮肤发炎,皮肤红肿,羊毛结成束,体躯下部泥泞不洁,采食量下降,日渐消瘦,最初发生于身体毛长处,如臀、尾部及背部。临床上首先看到的症状是羊摩擦搔痒,被毛零乱,以后羊毛大块脱落,露出病部。由于痒螨刺激皮肤,吸食体液,故痒螨多时使皮肤发红、发肿、发热,有血清渗出。如有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不久结成淡黄色疮痂。起初痂皮不大,到虫体侵犯健康部位时,疮痂会扩大。除脱毛外,皮肤变厚皱缩,病羊感到奇痒,表现为疯狂性摩擦。
本病主要通过实验室病原学诊断结果来确诊,对采集的病料分别用常规方法及简易方法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3]。选择患部与健康皮肤交界处采取病料,一般先把毛发清理干净后,再用凸刃小刀在酒精灯上消毒,然后刮取皮屑,直到皮肤微出血,将刮下的病料放在载玻片上,加入几滴10%的氢氧化钠溶液或50%的甘油水溶液于病料上,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查到痒螨虫体即可确诊。
定期对羊群进行药浴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牧区内,一般同一羊场内的绵羊应集中药浴,不得漏浴,牧羊犬也应同时药浴。绵羊一般选择剪毛后1 周进行药浴,选择天气晴朗无大风时进行,药液的温度不能太低,最好保持在30~37℃为佳。药浴药物可用溴氰菊酯溶液、双甲脒溶液、二嗪农溶液等。绵羊场可以使用5.0%溴氰菊酯溶液进行药浴预防,溴氰菊酯对痒螨有胃杀和触杀作用,无内吸作用,安全性高。羊场可以配成0.02%~0.03%浓度的溴氰菊酯药浴液,每只绵羊药浴时间1min左右,注意浸泡头部,药浴后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如一次药浴不彻底,过1 周后可再进行第2 次。
患病绵羊可以使用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双甲脒等药物进行治疗。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属大环内酯类体内外杀虫剂,抗虫谱与伊维菌素相似。患病绵羊使用1%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进行治疗,皮下注射0.2mg/kg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双甲脒是一种高效的杀螨剂,一般用药治疗后24h 可使螨、虱、蜱等解体,48h可使患螨部皮肤自行松动脱落。使用12.5%双甲脒溶液对患病绵羊进行治疗,药物按1:300 比例兑水稀释后,每头病羊药浴1~2min,连续使用2 次,中间间隔5~7d,基本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搞好羊舍环境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良好,光照充足,防止密度过大。经常检查羊群,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治疗或处理,防止接触传播。新引进的绵羊需隔离观察15d 以上,证明无痒螨病时再合群[4]。痒螨病羊因皮肤发痒而抵物摩擦,脱落的皮屑污染圈舍环境和用具,治疗后的羊再次接触即可导致重复感染。因此,在用药治疗病羊的同时,对圈舍、运动场地面、墙壁和饲槽、饮水槽等用具必须使用杀虫药同步杀灭外环境中的虫体,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