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王红
(江苏省句容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12400)
猪蓝眼病是由蓝眼副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危害仔猪、母猪和公猪[1]。仔猪感染后表现脑炎和角膜浑浊,死亡率高,母猪感染后会出现繁殖障碍,公猪表现不育。猪场一旦发生本病,短时间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危害较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谈一下本病的防控。
本病的病原为蓝眼副黏病毒,对哺乳类和鸟类动物的红细胞有凝集作用,对热敏感,60℃下4h 内便会失去毒力。猪是蓝眼副黏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实验室可通过猪肾细胞、睾丸细胞进行病毒扩增培养,从而获得更多的病毒。猪蓝眼病在我国呈地方流行,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每年的4~8 月份流行最为严重,每次流行大约能持续15~30d,流行期过后,如果猪场没有再次引入新猪则后期不会再出现新的病例,目前还未出现过大范围疫情的报道。病猪、隐性感染猪和自愈康复猪都能携带病原,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也能经密切接触传播和污染的针头、器具等传播。
本病因猪日龄段的不同,感染后表现的症状差异较大[2]。临床上把敏感日龄段大致分为2~15 日龄、30 日龄以上和性成熟后3 个阶段。
此时患猪刚出生,初期主要表现体温升高,不愿吃乳,粪便干结或不成形,肌肉不自主颤抖,走路摇晃,后背经常弓起。如果受到外界刺激会异常兴奋,尖叫或四肢划水样运动,部分猪喜昏睡,瞳孔放大,不愿走动。疾病后期眼睑开始肿胀并流泪,猪群中约有5%~15%的病猪眼角膜浑浊,单侧或双侧眼睛发蓝。出现症状后的第2 天便有猪开始死亡,病程约2~6d,如果是急性感染病死率能在90%左右,危害巨大。
此阶段的猪免疫系统已具备抵抗能力,患猪表现温和的一过性临床表现,体温正常或稍有升高,精神正常,采食量下降但不废食,有时表现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随着疾病的延长,部分猪共济失调,原地转圈,开始出现轻微的神经症状,单侧或双侧角膜浑浊,结膜发炎,病程可达2 个月以上,死亡率低,无混合感染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超过5%。
母猪如果发生感染表现发情不规律,假发情,屡配不孕[3]。即使能成功妊娠,怀孕期间很容易发生流产,产下死胎或木乃伊胎。部分猪能成功产仔,但窝均产仔数明显下降,生下的仔猪体质弱,厌食,生长发育不良。母猪感染后不会发生死亡,偶尔会出现厌食,角膜浑浊,生产性能下降等现象,使其饲养价值降低。
公猪感染后表现厌食,角膜浑浊,睾丸和附睾呈现炎性肿胀,以单侧为主,后期附睾可逐渐变硬,睾丸出现萎缩。附睾中存储的精子数量明显减少,活力减弱,睾丸曲精管上皮细胞分化能力下降,精子生成受到影响,公猪繁殖力明显下降。
剖检病死猪发现,仔猪可见肺脏发育不全,肺前叶红肿,有炎性渗出,膀胱膨大,胃扩张,腹腔中有轻度腹水,脑皮层出血,脊液增加,心肌出现非化脓性心肌炎,心包和肾脏表面有出血。公猪睾丸肿大,触摸实质发硬,部分猪附睾还会出血肉芽肿,后期大部分病猪的睾丸出现萎缩。眼睛病变对本病来讲最为明显,可见角膜浑浊,结膜发炎水肿,角膜上有水疱和溃疡小灶,整个眼睛发蓝,眼前房有透明渗出物。
本病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疫苗,部分猪场采用自家苗免疫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笔者在此不提倡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病毒性自家苗制作流程复杂,中间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如果灭活不彻底容易造成病原扩散,风险很高。防控本病必须做好综合措施,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定期检查猪群。
猪场必须加强生物安全防控,禁止从疫区引猪,外来人员和车辆务必严格消毒后再进入生产区,即使是办公区,门口也要设立小型消毒池,进出人员需要对鞋底进行消毒。本病一般从每年的4 月份开始发生,可在4 月初对猪舍内环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净化,墙面、围栏、地面可喷洒2%的火碱溶液,疾病流行期间疫区猪场地面需长时间洒生石灰,水线可用0.5%浓度的酸化剂浸泡消毒,每周不低于2 次带猪消毒,药物可选择稀碘溶液、新洁尔灭溶液、来苏水等。不同猪舍的饲养员禁止来回串门,进入猪舍前需更换专用的衣物和胶鞋,防止交叉传播。
加强猪群抽检,特别是疫区猪场,由于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等也有类似的神经症状和种猪繁殖障碍,一定要加以区别诊断。可通过血凝抑制试验、病毒中和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对可疑猪进行检查,防止出现误诊。确定已感染的猪要及时隔离,并进行扑杀,感染的猪尸体采用焚烧或深埋方法无害化处理。禁止使用有感染的母猪和公猪,防止将本病传播给后代。已经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在猪全部出栏后场内环境至少消毒净化1 个月之后再引入新猪。截至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本病,临床只能加强预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