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邵清 费晓辉 宋家明 邴新帅
(1,吉林省双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6400;2,吉林省双辽市城区畜牧兽医站 136400;3,吉林省双辽市畜禽屠宰工作服务中心 136400)
近年来,由于受到病毒、细菌、寄生虫及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广泛流行,此病被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多发于18~20 周龄的猪,因而又被称为“呼吸道病18 周龄墙”。我国许多养猪场都受到此病威胁,而且发病率逐年升高,引起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猪肉品质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诱发此病的病因复杂,已成为困扰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且随着养猪场规模化发展,饲养密度加大,空气污浊,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了呼吸道疾病的发展。
PRDC 是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应激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涉及的病原体较多,包括原发性感染疾病和继发性感染疾病。下面对诱发猪呼吸道疾病的常见原发性病原、继发性病原及应激因素做详细介绍。
1.1.1 猪肺炎支原体
猪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典型的症状是气喘、咳嗽、生长缓慢,而且还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此病仅发生于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以感染发病,尤其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容易发病,死亡率较高,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猪次之。母猪和成年育肥猪多呈隐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也很少死亡。病猪和隐性感染猪为主要传染源,病猪通过咳嗽、打喷嚏污染周围空气,健康猪吸入后会感染发病。支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途径不易阻断,因而猪群感染率高。支原体肺炎是最难净化的传染病之一,尤其多种病菌混合或继发感染时病情更严重,更难治疗。
1.1.2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
感染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后引起PRDC,此病在我国多地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率。PRRSV 有两个血清型,分别为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流行毒株多为美洲型。这两种毒株的抗原差异性显著,交叉反应很少。PRRSV主要感染繁殖母猪和仔猪,引起呼吸道症状和繁殖障碍,母猪出现流产、死胎;保育猪多出现呼吸道症状,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鼻液、尿液、粪便、精液等向外排毒,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种猪也可通过精液、胎盘垂直传播,营养不均衡、管理水平粗放、卫生条件变差、饲养密度大、气候恶劣等是主要诱发因素。
1.1.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典型的病变为肺出血、坏死和纤素性渗出。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猪高度呼吸困难,出现急性败血症而死亡,存活的猪也会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荚膜,不形成芽孢,能产生毒素,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都易感,尤其是1 月龄以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气温突变,环境不良,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大是诱发因素。此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而且还容易继发感染猪伪狂犬病、蓝耳病等,使病情加重。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多,疫苗防控比较困难。
1.2.1 多杀性巴氏杆菌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的传染病。病变主要在胸腔,前腹侧肺部发生实质性变性,气管内有泡沫样分泌物。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吸血昆虫、皮肤黏膜伤口也可以引起感染。环境卫生不良、气候突变,过度疲劳、长途运输是主要诱因。
1.2.2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被称为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5~8 周龄的保育猪阶段,病初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呼吸困难、运动失调等症状,急性阶段耐过的猪会出现咳嗽、生长迟缓等症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以使呼吸道症状加剧,引起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使病情恶化。
1.2.3 猪霍乱沙门氏菌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发病后表现为肺炎、败血症、肠炎等,还可以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此病主要发生于1 月龄仔猪,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急性败血型的病猪呼吸症状明显,继发感染常常会造成诊断困难。
1.2.4 寄生虫性病原
猪球虫、附红细胞体、猪蛔虫、猪后圆线虫、弓形虫等寄生虫感染也会出现呼吸症状,如蛔虫幼虫移行进入肺泡及支气管时可以引起肺炎;猪后圆线虫寄生于猪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感染后常并发猪肺疫[1]。
1.3.1 环境因素
养殖场密集养殖区,粪尿污染严重,病死猪乱扔,苍蝇、蚊子、老鼠等较多会增加感染疾病的机会。猪舍内通风不良,灰尘、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含量超标,也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引起呼吸道疾病。
1.3.2 季节因素
呼吸道疾病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冬春季气候寒冷,猪舍通风不好发病率会升高。
1.3.3 饲养管理措施
生产模式、猪的来源、防暑降温措施、生物安全措施、饲养密度、消毒制度等都对疾病发生有很大影响,如饲养密度高、猪粪清理不及时都可以增加感染疾病的机会。营养不均衡,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饲料质量差,发生霉变等都可以引起猪群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病。
养殖生产中尽量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哺乳仔猪尽早断奶,提高饲料营养水平,不饲喂发霉变质和冰冻的饲料,饲养密度要合理,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次数,做好抗体检测,淘汰阳性猪,净化猪群,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降低安全风险[2]。
根据猪场具体情况及该地区疾病的流行规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猪瘟、伪狂犬病、猪喘气病、猪支原体及蓝耳病等疾病的疫苗免疫,疫苗接种程序要规范。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可以应用促进免疫作用的黄芪粉、维生素等药物。
为防控PRDC 中细菌性疾病的继发和并发可以应用盐酸土霉素、四环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红霉素、林可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PRDC 防控要在关键环节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如初生仔猪做好3 针(3、7、21 日龄) 药物保健计划,对预防仔猪PRDC 有很好的效果[3]。
PRDC 的诱发因素比较复杂,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菌、病毒感染,在环境应激等因素的作用下引起,防控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保障体系,改善猪群饲养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做好预防免疫和药物保健,以此防控PRDC。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