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和航宇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畜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674100)
牛放线菌病通常也称之为大颌病或牛放线菌肿。在牛场发病率较高,发生本病后,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引起本病的病原通常有3 种,分别是牛放线菌、伊氏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1]。这些放线菌均呈杆状,不能运动也不会形成芽孢。但可长成菌丝。通过革兰氏染色后放线菌被染成紫色,而辐射状物质会被染液染成红色。放线菌具有较强的环境抵抗能力,尤其是对干燥的抵抗能力较强。通过阳光照射无法将其杀死。但在60℃的高温下10min 后即可失活。常用的消毒药物也能将其杀死。放线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通常需要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加入5%的CO2才能生长良好。
本病的发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粗饲料干枯季节,放线菌病的发病率会显明显升高。本病呈散发,有时在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地方性流行。本病的传染源是发病牛和隐性带菌牛。这些牛可以通过分泌物、排泄物及唾液向体外排出病源,这些病原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如牛舍及水源和饲料等。本病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受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行感染。本病的易感动物主要为牛,此外,马和猪等家畜也可以感染病,甚至还可以感染人类,引起人的发病。不同年龄的肉牛均有易感性,但处于青年期的肉牛易感性较高,尤其是处于2~5 岁的幼龄牛更易发生本病[2]。通常牛在换牙期间容易感染本病。由于牛采食一些带有芒刺的饲料时,会引起皮肤或黏膜出现破损,从而引起本病。
根据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可以将本病的临床症状分为3 种类型,即木舌型、肿瘤型和破溃型。
本型病牛主要表现为舌头肿胀,而且变得坚硬,不断从口中流出黏液,严重影响牛的采食和咀嚼。随着病程发展,病牛舌头肿胀严重,甚至可以占据整个口腔,导致病牛完全不能进行采食和饮水。有时病变可以延伸到其他部位,造成其他部位肿胀,如在下颌及腮部出现肿胀。甚至在喉头等部位也出现肿胀,这样病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或气喘。
有的病牛在发病后会出现局部肿胀,尤其是上下颌骨及颈部皮肤肿胀尤为明显。对肿胀部位进行触摸时发现病牛具有疼痛表现,肿胀部位有发热和波动感。肿胀部位和健康部位具有清晰的界限。如果肿胀出现在咽喉部,会影响病牛呼吸。
破溃型通常出现在疾病后期,大多是由于肿瘤型病牛转变而来,这时病牛上下颌骨肿大异常。对其呼吸和吞咽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并表现出渐进性消瘦。肿胀部位出现破溃,从中流出乳黄色的脓液,逐渐形成瘘管而导致疾病不易治愈。
本病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分离培养和涂片镜检。无菌取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在37℃下恒温培养24h 后,在培养基上可见有半透明乳白色的圆形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在视野中具有分枝状的细线状菌丝,且长度和大小不一致,由此可以确诊本病。
本病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以达到预防效果,要求定期对牛圈进行清扫和消毒,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可以减少感染本病的概率。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还需要对蚊蝇等进行消灭,以避免其携带病原体。如果发现牛皮肤或黏膜出现损伤和破溃,应立即进行消毒,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本病,避免去低洼潮湿的位置放牧。避免让牛群饮用山谷中的污水,同时要注意,避免牛群采食过硬的食物,否则容易引起皮肤和黏膜损伤。舍饲肉牛如果需要饲喂些带刺的饲料,需要提前对其进行粉碎或通过浸泡使其软化后方可饲喂。
本病的治疗通常是应用抗生素配合碘剂进行治疗。通常给病牛发病部位周围注射240IU 青霉素和100IU 链霉素,同时给病牛口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用量为5~10g,犊牛的用量为2~4g[3],连续用药2~4 周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软组织发生病变的病牛,如果其肿胀部位体积不大,并且和周围组织的界限清晰,可以采用手术的方式将其切除。如果已经形成瘘管的需要一并切除。此外,还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为普济消毒散,每天用药1 次,连续用药1 周,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