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陈玉山
(山东省蒙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临沂 276200)
牛皮蝇蛆病主要是纹皮蝇与牛皮蝇幼虫在牛体背部的皮下组织寄生过程中引发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其幼虫还会寄生在驴、马背部的皮下组织中。因为皮蝇幼虫寄生影响,导致病牛发育不良、消瘦、肉质变差甚至死亡,同时导致皮革质量较差,严重影响国民经济[1]。
牛皮蝇生物学特征较为复杂,主要经历卵、幼虫、蛹以及成虫4 个阶段。
每年4—6 月份雌蝇与雄蝇交配之后,会在牛体腹部、四肢上部等部位产卵,虫卵表面光泽、整体淡黄色、形状为长圆形。
幼虫阶段(Larva,L)涵盖三期:L1(一期幼虫),卵在孵化之后为半透明状,含有12 个体节的L1幼虫,幼虫出现新月状的口钩,并且前端分叉,同时后端出现点状气孔。L2(二期幼虫),L1 幼虫通过毛孔进入皮下组织中,在150d 之后移行向病牛的腰椎硬膜外脂肪组织发育成为L2 幼虫,L2 幼虫钻入皮肤时会撕裂皮肤,让病牛感到瘙痒疼痛。L3(三期幼虫),L2 幼虫借助椎间孔向病牛的腰部、背部等皮下组织移动,并在这些部位发育为L3,其颜色为棕褐色。
L3 在病牛背部以及其他位置发育60d 之后会通过皮孔钻出,落地之后化为蛹。
通常在5—8 月份发育之后,蛹会羽化为成虫,颜色为棕褐色,体长在15mm 左右,外形和蜜蜂较为接近。基于自然条件,成虫存活时间一般在7d 左右,在此时间段雌蝇和雄蝇之间会在无风、炎热场所交配,雌蝇在完成产卵任务之后就会死亡[2]。
通常来讲,成虫主要出现在每年5—8 月,尤其是在6 月份,由于此时空气较为潮湿、温度较高,所以牛皮蝇蛆病发病率较高。若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则大量雌蝇不会长时间飞行于牛体附近及落在被毛等部位产卵。成虫虽然不会叮咬牛体,然而其在飞翔以产卵的过程中会对牛的精神造成严重干扰,表现在使牛奔跑蹴踢以及四处躲避等方面,对牛群正常休息以及觅食等产生严重影响。此过程会严重影响牛的采食量,使其正常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出现消瘦问题。
同时,一些牛在奔跑过程中由于非常急躁而跌伤,还会导致妊娠母牛出现流产,对养殖户经济效益产生严重影响。
幼虫通过牛体毛孔进入皮下组织后,病牛会表现出皮疹、明显瘙痒与烦躁不安等症状。在幼虫不断移动到椎管硬膜外脂肪组织的过程中,会严重损害机体相关组织。同时,幼虫可能会移动到病牛大脑,导致其出现神经症状,如昏厥与麻痹等,严重威胁病牛的生命健康。另外,还有可能导致病牛食道浆膜、咽道浆膜出现发炎症状,对其正常吞咽造成影响。
幼虫移动到牛体背部的皮下组织之后,一般会停留60~90d,在此期间会造成牛体背部产生瘤包,可能引发化脓与发炎,严重影响病牛采食活动与休息活动,使其逐渐消瘦。同时该病还能够导致牛皮出现瘢痕,使得皮革利用价值显著降低[3]。
在幼虫寄生过程中,会分泌一些毒素,使得病牛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对牛肉品质以及产肉量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影响哺乳奶牛的产奶量。若牛感染牛皮蝇蛆病,则产肉量会降低20kg,母牛产奶量减少2kg/d,且由于流产与跌伤导致病牛2.2%的死亡率。
在疫病治疗与传播防控中,诊断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常,在春季与夏季主要采用临床检查方式对牛体背部的皮下组织中是否出现L2、L3 牛皮蝇幼虫进行科学诊断。主要方法就是借助对牛体背部的结痂脓包、硬结、肿瘤状物进行触摸检查即可判定其中是否寄生牛皮蝇幼虫。因为幼虫在牛体皮下组织中需要发育30~60d,而寄生阶段会持续120~160d 甚至更长,使得临床检查方法缺乏细致性,同时存在局限性问题。只有相关部门在幼虫活跃期开展定期检查工作,才可以充分掌握牛群感染牛皮蝇蛆病的情况。
在科技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牛皮蝇蛆病免疫学诊断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在牛皮蝇蛆病早期检测工作中应用广泛。结合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能够借助对病畜乳汁以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开展免疫学诊断工作,主要涵盖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电泳等方法。另外,因为血清抗体效价能够在感染之后保持90d 左右,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可以对病牛早期感染情况进行有效检测。该方法具有节省时间、操作便捷、精度高以及特异性强等特点,所以应用较为广泛。然而该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即虫体被灭杀后会长期存在IgG 抗体,对治疗效果评价造成影响[4]。
对于相关基层部门来讲,主要通过搜集牛体附近蝇虫同时仔细观察,结合牛皮蝇的体态特征等确定其是否为牛皮蝇成虫。对于从牛体表皮挤出的幼虫,根据幼虫形状即可以判断其是否为牛皮蝇幼虫,进而可以确诊病牛是否感染牛皮蝇蛆病。其中,L1 幼虫的虫体呈现淡黄色半透明状特征;L2 幼虫的长度为3~13mm;L3 幼虫长度为27~30mm,虫体分为11~12个体节,颜色为黑褐色,同时表面有大量结节与小刺。
一般相关单位主要借助免疫检测与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开展牛皮蝇蛆病诊断工作。诊断之前,需要对该区域以往牛皮蝇感染具体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对采样时间进行科学确定。进行实操时,可以对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确保饲养环境消毒与卫生工作稳定开展的同时,对重要畜牧区积极开展免疫学诊断工作。同时在牛皮蝇蛆病高发季节,有效采用定期临床检验方法,进行全面预防,进而建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的防治机制。
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对区域内以往牛皮蝇蛆病发生情况、分布情况、危害程度与感染水平等进行系统调查,对不同饲养条件、品种性别、气候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患牛皮蝇蛆病方面造成的影响进行详细记录,结合调查资料,对牛皮蝇蛆病防治年限与密度进行科学确定,进而为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在牛皮蝇的产卵活跃期中,相关部门应该指导辖区养殖场采用1%的敌百虫溶液开展预防工作,使用方式为喷洒在牛体上,使用频率为1 次/10d,可以有效灭除幼虫与产卵雌蝇。牛群根据该方法开展综合防治之后,可以充分灭除牛体表皮寄生的虫体,还能够保证病牛伤口在15d 左右即可以完全恢复,恢复正常食欲,充分提升精神状态,并不会发生继续感染问题。开展饲养活动时,若是发现牛体感染牛皮蝇蛆病,则可以采用挤压牛背肿块方式将皮下幼虫挤出,也可以借助针刺方法灭除幼虫。另外,可以借助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与以往流行病学具体调查情况,有效掌握最佳驱虫时间,选择合理药剂以及驱虫方案。需要注意,24h 内待挤奶奶牛与21d 内待屠宰牛禁止用药。常用治疗药剂与使用方法如表1 所示。
表1 牛皮蝇蛆病药物治疗方法
结合以往的观察与研究能够发现,牛皮蝇在牛体皮下组织的寄生时间可以达到12 个月以上,牛皮蝇蛆病频繁发作的关键原因就是没有构建健全的病畜淘汰机制以及处理机制,没有切断牛皮蝇的循环传播渠道,同时一些个体养殖户并不了解牛皮蝇蛆病以及防治知识,导致牛皮蝇蛆病的传播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在牛皮蝇蛆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时间较短,应该借鉴法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先进防治机制。如果我国可以积极、有效建设牛皮蝇蛆病防治制度,将区域或是县域作为单位,积极开展进户指导或是知识宣传工作,并且在中毒感染区建立“病牛淘汰、政府补贴帮扶” 机制,对感染牲畜进行科学处理,可以从根源角度对牛皮蝇的传播以及发展进行有效遏制,进而建立民众和政府的牛皮蝇蛆病统一战线[5]。
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借助宣传册、挂图、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让养殖户了解牛皮蝇蛆病,使其重视牛皮蝇蛆病造成的危害,进而加深对该病的重视程度,积极落实防治措施。同时可以开设培训班,组织当地养殖户学习牛皮蝇蛆病防治知识与技术,对牛皮蝇蛆病的发病进行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在牛皮蝇蛆病中,牛皮蝇主要寄生在牛体背部,其中,L1 幼虫通过毛孔进入皮下组织中,在150d 之后移行向病牛的腰椎硬膜外脂肪组织发育成为L2 幼虫,L2 幼虫钻入皮肤时会撕裂皮肤,让病牛感到瘙痒疼痛。对此,相关人员应该强化诊断技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积极通过科学进行药物防治,优化帮扶制度,各方齐力开展综合防治工作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