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鸭坦布苏病毒病科学防控要点

时间:2024-05-28

蒋权 附青容 刘晓龙

(1.四川省什邡市农业农村局禾丰畜牧兽医站,四川德阳 618400;2.四川省什邡市德福兽药有限公司,四川德阳 618400;3.四川省什邡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德阳 618400)

坦布苏病毒是引发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主要原因,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且发病率高等特点,可导致蛋鸭产蛋量降低甚至停产,病程为1~2 个月,耐过鸭群逐渐恢复产蛋,一般淘汰率为12%~31%,对养鸭业的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有相关报道表明,自2011 年后,该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存在传播途径及暴发原因不明确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应提出有效防控及治疗策略,以减少该病的发生,提升鸭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流行病学特征

鸭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中的一种病毒,大部分归属于黄病毒科的病毒能够引发脊髓炎、脑炎、全身性感染以及神经症状较为明显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如脑炎病毒、黄热病毒及登革热病毒等。鸭坦布苏病毒也归于此,当鸭只感染该病毒后,会出现难以站立甚至卧地不起等一系列神经症状,但与其他病毒具有不同特点,该病毒能够使蛋鸭的卵巢发生病变,进而降低蛋鸭产蛋量。几乎所有品种的鸭均可被病毒所感染,多以产蛋鸭为感染群,对麻鸭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有相关研究表明,在野鸭、鹅及鸡体内也分离出坦布苏病毒。由此可见,坦布苏病毒具有较广的致病范围。目前尚无确切的关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报道。从临床角度来看,若鸭饲养基地有1 栏鸭发病,在1~2d 内即可扩散至整个饲养基地,在7d 之内可蔓延至该地区的其他鸭养殖场。动物试验显示,与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鸭共同居住的其他动物也能感染该病,故而能推断鸭坦布苏病毒以水平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如呼吸道传播、饮食及饮水传播等。黄病毒中部分病毒能够通过蚊虫传播,因此也不排除鸭坦布苏病毒以蚊虫为媒介进行传播。但亦有报道表明,在较为寒冷的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少有蚊虫,但仍会出现鸭坦布苏病毒病大面积流行的情况。白蛉与蚊虫因能飞行的距离有限,不会造成过大的病毒传播范围,与短期内大范围病情暴发有不符之处。当前暂无动物回归试验相关报道,此外,病毒传播期间环境温度的变化及其他节肢动物发生黄病毒传播的时间不同,因此,坦布苏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无法确定是节肢动物,部分鸟类也可能对该病毒进行传播。另有研究发现,该病毒能在种鹅中以鹅胚的形式传播至下一代,进一步说明坦布苏病毒能垂直传播。

2 诊断方法

2.1 病理学诊断

鸭在感染病毒后,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卵巢感染、卵泡膜出血,卵泡膜充血,卵泡出现变形、破裂甚至液化,感染较为严重的鸭可发生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内有干酪或者胶冻样物;公鸭睾丸缩小且重量降低,输精管出现萎缩。病死于该病毒病的感染鸭,其肝脾肿大,颜色呈黄色;脾脏呈现出大理石样,严重可出现异常肿大或破裂;卵泡液化、坏死或充血;心肌呈苍白色,且可能出现外壁出血的情况;脑组织出现水肿或出血、脑膜出血;肺、肾、肠道及胰腺也呈现出差异性病变。感染鸭病理化学组织主要变化表现为:脾脏部位局部呈现淋巴细胞减少;血管周呈现炎性细胞浸润、肝脂肪出现严重变形且充满胆色素;心肌纤维坏死且存有大量炎性细胞;输卵管水肿;大脑中皮质部坏死;脑膜呈炎性浸润;肾小管细胞肿胀;胃黏膜细胞脱落、变性;腺腔内出现炎性细胞。

2.2 临床诊断

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病后,其采食量会明显下降,产蛋鸭产蛋量下降,其产蛋量在短时间内可由92%~95%下降至10%以下,严重时可出现完全停止产蛋,死淘率约为12%,若出现继发感染,死淘率可上升至30%左右。在该病毒流行初期,感染鸭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排出黄绿色稀便,喜趴卧,对其进行驱赶会出现共济失调的情况,多数感染鸭最终会因难以进食进水而衰竭死亡;在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后期,感染鸭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体现在走路摇摆、头颈抽搐,双腿向后伸而出现倒地瘫痪等症状,甚至死亡。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程约为30d,一般能自行恢复,针对体质较好的鸭群,其产蛋水平可以恢复至感染前水平。在感染蛋鸭恢复的后期会出现换羽过程,该过程较为明显。育成期种鸭及商品肉鸭多发病于22~39d,多以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如站立行走困难、卧地不起等,死淘率约为25%。

2.3 电镜诊断法

采用电镜法对病毒进行诊断,易于直接对病毒结构形态及病毒大小的观察,并做出判断,对病毒样本进行观察可见直径为45nm 的球形粒子,且其中含有囊膜,该检查方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并且精准度较高,但此诊断方法对仪器以及操作的要求较高,在临床所需的快速检测中应用受限。

2.4 实验室诊断

关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式主要包含分子生物学方法、血清学及病毒分离鉴定等。血清学方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中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及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等。其中较为简单便捷且操作简单的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试验方法适合于大规模检测。近年来,已有相关学者建立出鸭坦布苏病毒的检测方法,但由于病毒纯化以及阴性血清制备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尚未进行广泛应用。随着鸭坦布苏病毒病基因组序列被公布,已成功建立了多项检测抗原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荧光定量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法等。其中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具有简便快捷等优点,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是当前常用于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亦是对该病毒病进行快速有效诊断的一种方法[1]。病毒分离鉴定是一种经典的对鸭坦布苏病毒病进行诊断的方式,其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较为可靠。从感染鸭的输卵管、卵泡膜、脾脏、肝脏以及脑中等相关病变组织中均能分离出该病毒。

2.5 免疫组化法

免疫组化法依据抗原抗体中特异性相结合的原理,能够对组织切片中或细胞样本中的某类化学成分进行定位、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将其应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的鉴定中,则是对该病毒抗原进行鉴定,凭借其具有的特异性、敏感性及精准的定位性,还可对同一细胞或者同一组织中的不用抗原进行功能与形态的相关研究,此检测方式对病理学研究的发展意义重大。

3 鸭坦布苏病毒潜在威胁

针对蚊媒病毒而言,其生活存储宿主主要为鸟类,当鸟被感染后,可导致高病毒血症的发生,在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感染鸭体内也可检测出水平较高的病毒血症,进一步说明病毒的存储宿主可能是鸟类,但该推论仍需进一步对其进行证实。有相关报道表明,在北京鸭、鸡、麻雀、樱桃谷亚、鸽子、鹅以及番鸭体内均能分离出该病毒。上述家禽在市场中的销售流通以及野鸟的生活迁徙也可导致病毒出现远距离的传播,进而加大了疾病安全隐患,增加疾病防控难度。在黄病毒科中,超过70 个成员可对人类致病,目前虽尚无鸭坦布苏病毒对人类造成感染的相关报道,但有学者研究表明,能够在Hepal-6 细胞中连续进行传代[2]。还有相关动物实验表明,小鼠在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由此提示,鸭坦布苏病毒适应于哺乳动物,并且可使哺乳动物发生相关反应及临床症状。此外,由于其传播途径较为复杂以及鸟类能够进行远距离迁徙,说明该病毒对人类卫生安全所造成的潜在威胁应予以充分重视,故而加强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科学防控具有公共卫生意义。

4 科学防控

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对其进行治疗,故应做好充分、科学的预防工作。为了能有效进行防控,鸭养殖业相关人员应从疫苗免疫、生物安全及饲养管理等方面展开工作[3]。

4.1 疫苗防控

疫苗免疫是最为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方式之一,并且该防控策略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当前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已经研究出多种关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疫苗,包括DNA 疫苗、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等。有试验将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疫苗接种于蛋鸭中,证实该疫苗对蛋鸭的生产具有较强的保护效果,能有效降低蛋鸭在感染病毒后对产蛋性能的影响。另外有相关研究证实,灭活疫苗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不仅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上述两项试验结果均证实在蛋鸭开产前对其进行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接种,可有效减少鸭群的应激反应,使鸭坦布苏病毒病对鸭群生产性能造成的影响最小[4]。有学者在研究分析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时发现,疫苗中含有的母源抗体能够对不超过10 日龄的雏鸭进行保护,并且提出于雏鸭7~10 日龄时首次进行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接种,能够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因疫苗具有较好的保护性,可诱导被接种的鸭只产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4.2 完善生物安全制度

应将饲养模式设定为全进全出,并且保证每一批鸭养殖结束后均应有相应的空舍期,在此期间对鸭养殖环境与相关用具进行充分、严格的消毒及清洗。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注意消毒工作,对鸭舍内外进行消毒,同时对养殖人员及相关车辆进行消毒。对车辆与人员的进出进行严格控制,最大程度的降低疫病传播风险。针对病鸭所生产出的种蛋,应该予以分开存储,以降低垂直传播的风险。鸭舍与鸭舍之间应保证一定间距,有效降低水平传播的概率;鸭养殖人员应定时巡视,若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予以隔离观察;针对病死鸭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严格控制传染源,进一步避免疫病的传播扩散。

5 小结

目前鸭坦布苏病毒病依然存续于我国,并对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养鸭业的持续发展。当下关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相关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有诸多问题尚待明确,如该病毒致病机理。关于鸭坦布苏病毒病已建立出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基于此,通过亲本毒株与传代致弱毒株,利用定点突变与节点替换可对鸭坦布苏病毒病致病关键位点进行鉴定,从而利于阐明该病毒的致病机理,以进行相关疫苗有效研发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对鸭坦布苏病毒的传播途径进行研究,进而有利于对该病进行科学有效地防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