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与防控对策

时间:2024-05-28

齐静

(河北省唐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63000)

调查显示,动物病原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很多病原体为人畜共患病,其中病毒病占比较高。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保障人体健康。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积极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流行原因进行防治,确保防治工作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升疫病防治效果。从目前来看,随着人口和动物饲养数量的增加,疫病流行问题不断加剧,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必须要加以重视。

1 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1.1 人口和动物数量增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加,在寿命延长的同时新生儿也越来越多,造成人口数量剧增,同时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密度大幅增多。在人口和动物数量增长的同时,动物贸易迅速发展,很多动物及相关产品已出口到世界各国,还有很多动物和产品由国外进口而来[1]。在进出口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检疫工作,可能会有很多病菌、病原跨境传播,造成疫病大规模流行。OIE 公布的跨界传播疫病目录中包括狂犬病、口蹄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有很强的传染性,会通过贸易的形式广泛传播,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1.2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很多动物、微生物受到影响。全球变暖、森林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污染等问题造成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自然疫源地,疫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疾病发生和传播概率进一步加大。如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很多病原微生物、吸血昆虫更容易生长,很容易造成疾病传播。一些野生动物更容易在野外繁殖,鸟类、蚊虫会受环境影响而进行迁徙,造成很多害虫繁殖成灾。在野生动物迁徙过程中,可能携带很多病原体,在迁徙到下一个地点后会将病原体传播出去,进而出现新的疫区。如候鸟迁徙会造成很多病毒随之传播,甚至可以跨越一个洲传播。媒介昆虫可以携带大量细菌,包括文字、苍蝇、螨虫、虱等,其可以携带的细菌多达100 种以上,可携带超过20 种病毒和30 种以上的原虫。蝇虫很容易传播传染病、寄生虫,养殖场应做好驱虫、杀虫、灭鼠等工作,控制疾病的传播。

1.3 微生物进化与基因重组

自然界中有无数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或在疫苗接种、抗菌药物的作用下会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方式变化为全新的毒株,或成为耐药性较强的菌株,这样就可以适应环境的演变,进而长期生存。很多微生物并没有致病性,但因为基因重组,所以出现致病的毒力基因。新的病原体往往有很大的传播能力,会快速传染。如新型冠状病毒就是一种全新的病原体,由于对该病毒缺少了解,无法有效的防治,造成了大规模传染。在研究并接种疫苗后,病毒为了生存发生变异,进一步加大了疫情的控制难度。

1.4 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动物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疫病流行情况,造成疫病流行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在场址选择时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尤其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过程中,养殖场的周围环境一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同时保障经济效益。但很多养殖场建设在公路边、居民区等区域,获取销售和运输上的便利,但对周围人口影响较大,如果发生疫病会快速、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缺少专业、高素质的养殖人员,养殖人员对疫病防治工作不重视,缺少专业的防治知识和技能,造成养殖场日常管理不规范,动物饲喂方式不合理,造成动物生存环境中出现病菌、动物营养不良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疫病的出现和广泛流行。此外,在动物品种选择时没有对配种动物进行严格的筛选,造成带病动物进入养殖场,并且将病原传播给其他动物。很多养殖户并没有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忽略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动物品种,甚至没有进行动物检测、观察、疫苗注射等工作,加大疫病流行风险。

2 动物疫病的防控对策

2.1 强化卫生工作,宣传防疫知识

根据动物疫病的流行特点,应从强化卫生工作入手,积极宣传健康防疫知识,不仅要提升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还要引导全社会关注动物疫病预防工作,使疫病防控工作可以全面有效的落实。在防控工作落实过程中,养殖户应积极主动的配合工作,为工作落实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疫病监测效率的提升。对已出现且难以处理的疫病,应尽快落实应急预案,及时进行疫区隔离,尽快接种疫苗,做好日常防疫该工作,包括消毒、清洁等[2]。政府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对疫病源头进行严格监控,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强化社会大众的卫生安全意识,同时对养殖户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约束,确保日常消毒、引种检疫、生态养殖等措施可以有效落实。尤其在外来品种引入方面,应做好产地检疫,回到养殖场后隔离观察1 个月,经过血清学检查、病情监测后,确定没有问题再进行养殖。要增强口岸检疫,杜绝国外带病动物进入境内,降低疫病传播概率。要严格遵守国家出台的规范要求,按照条例规范做好养殖管理工作,包括选址建厂、日常管理、基层检疫、疫苗注射等。

2.2 完善防疫机制,培养防疫人员

在落实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为各项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为此,要构建完善的防疫机制,各部门要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包括兽医机构、行政部门、执法部门等。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众参与防控工作,加强公众监督力度,确保疫病防控工作可以全面有效的落实。应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对工作岗位、岗位职责进行详细划分,确保每个人都可以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落实疫病防控工作。合理分配资源、资金,加强检疫设备、监测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换代,积极引进先进的防疫技术,使疫病防控更加有效。为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可以构建疫情报告机制,养殖户、防疫人员、检疫人员之间应形成合力,将检测、检查、评估等工作联系在一起,构成完善的防疫体系,使疫病问题可以及时被发现和解决。随着养殖户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大疫情排查难度。所以要发挥报告制度的作用,使疫病监测、评估、检查、汇报等工作有效落实,同时也可以提供咨询服务[3]。构建“互联网+”的模式,建立微信公众号、网页社区、App 等网络平台,在平台中宣传防疫知识、提供咨询服务,使大众掌握更多防疫措施,降低疫病的发生。此外,要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防疫人员。不仅要提升兽医、检疫人员等专业人士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还要加强养殖户和社会大众的教育工作,提升全体人员的防疫意识,促进先进防疫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同时要强化防治教育,杜绝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行为,严禁不合格的动物产品进入市场,做好生产、销售、运输、检疫等各个环节的把关工作。

2.3 科学养殖管理,构建安全体系

减少疫病的发生,应采取科学的养殖措施,构建完善的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尤其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过程中,应从场址选择、疫病监测、药物保健等多个方面入手。在场址选择方面,应选在流动人口较少的区域,尤其要与街道、居民区保持距离。场内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分为生活管理、生产配套、生产3 个区域。生活区应设置在上风区域,避免污染物被风力传播到生活区域。动物生活区域应根据动物生活特性、环境条件、气候条件进行设计,做到冬暖夏凉,确保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符合动物的生长要求。在自然保护、风景名胜、森林公园等区域禁止开展养殖活动,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应长期监测动物抗体水平,通过专业的评估选择恰当的疫苗进行注射。如果养殖场规模较大,常规监测隔离通常应每隔3~4 个月开展1 次[4]。中小规模的养殖场,每年要进行两次常规抗体监测;应构建完善的药物保健制度,预防寄生虫、血液原虫等疾病问题,在药物使用前应先调查当地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的流行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日常保健可以优先选择中草药,因为中草药没有残留,可以提升动物的抗病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情况在不断加剧,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此,要从卫生防疫、宣传教育、构建机制、培养人才、科学养殖、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概率,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