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柴春丽
(黑龙江省鹤岗市畜牧兽医局154100)
鸡安卡拉病毒病的诊治要点
柴春丽
(黑龙江省鹤岗市畜牧兽医局154100)
2015年12月3日,鹤岗市南山区峻山养殖场饲养的27日龄生长良好的3000只肉鸡鸡群突然发病,当天死亡56只。全群突然采食量下降50%左右,发病鸡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闭目嗜睡,颈部羽毛蓬乱、逆立、无光泽,冠髯和鸡爪发白,个别出现黄疸,粪便白色水样,有的黄色稀粪,两腿划空,数分钟内死亡。笔者选择发育较好的病死鸡病进行解剖,可见病死鸡喉头、气管粘膜少许出血,7对胸腺出现了明显萎缩。全身皮下脂肪和肌肉苍白,个别的稍有黄染。打开腹腔可见肝肿大、色暗、充血、质地变脆,出现灰白色坏死,心脏肿大松软,心肌变薄,心包炎并且心包积有淡黄色透明的渗出液。肺水肿、充血并出现灰白色渗出物,脾脏肿大,肾脏肿胀苍白,有的鸡呈暗黄色,个别的出现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萎缩,个别的法氏囊消失,盲肠扁桃体肿胀,有的肠道淋巴结肿胀突起,直肠黏膜条状出血。笔者取共性病例的病料进行实验室检验和健康动物实验,在电子显微镜下从病鸡肝中观察到呈二十面体的病毒,并且分离到血清型不同的多株腺病毒。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红细胞花环试验花环率同时下降。显微镜下发现患鸡肝细胞内有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并且肝脏匀浆经无菌处理后,可以复制出相同的病例。通过实验室检验结果定性本病为腺病毒。于是笔者经过本地区流行的诸多病例现场解剖和实验室检验以及从各个方面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几经周折,得出此病是由腺病毒导致的鸡包涵体肝炎。因该病首次发现于巴基斯坦卡拉奇靠近安卡拉的地方,故又名安卡拉病 (Angrara disease(,即称鸡安卡拉病毒病。为有效防控此病,挽回养殖业巨大的经济损失,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对本病的病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以及病理研究总结出了鸡安卡拉病毒病的诊治要点,仅供兽医临床参考。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状、剖检变化以及结合实验室检验来综合判定。
本病主要危害3~6周龄肉鸡,也可见于肉种鸡和蛋鸡,而后备母鸡、蛋鸡、鹌鹑、鸽子和雉鸡只偶尔发生。潜伏期一般不超过4d,发病急,发病之后迅速波及全群,最初3~5d死亡率呈上升趋势,5~7d后是死亡高峰,死亡高峰期能持续5~8d,然后开始减少,病程 10~14d, 死亡率达 20~80%。 易与传染性法氏囊和传染性贫血病合并发病,鸡群恢复之后有反复现象。本病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发育良好的鸡群突然发病,以中等和偏大鸡为主。群体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采食量严重下降。病鸡不愿活动,羽毛蓬乱,鸡冠苍白,呼吸困难,排泄黄绿色稀粪。死亡严重的多混有其它疾病,霉菌毒素和对肝肾有损害的药以及免疫抑制病如传染性法氏囊、传贫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可以加速本病的死亡。在蛋鸡上还表现为卵巢发育停滞和产蛋下降,在鹌鹑、鸽子和雉鸡上也有类似表现。
以心包积液、肺水肿、肝坏死、胸腺和法氏囊萎缩为主要特征。
肝脏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从病鸡肝中观察到呈二十面体的病毒,显微镜下可见到嗜碱性核内包涵体。鸡胚肝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可分离到血清型不同的多株腺病毒。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红细胞花环试验花环率同时下降。
本病具有传染性,坚持动物预防医学的 “预防为主”方针。引进健康鸡雏,按地方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来做好鸡病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日粮,注意保暖通风及消毒,饮水中加0.07~0.1%碘液自饮。一旦发病,对症治疗。
制定 “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又由于本病与饲料、饲养管理、饮水中含盐量、疫苗及其免疫程序、抗生素、生长促进剂和抗球虫药有关。因此要消除一切诱因。预防可采用病鸡的肝组织匀浆经超声处理后,用福尔马林灭活制成的灭活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此苗用于发病鸡群的紧急接种,能明显地降低死亡率。疫苗注射后5d即能产生免疫力,但免疫期不长,某些鸡群注射4~5周后仍可发病。一般在15~18日龄免疫注射效果好,或在10日龄和20日龄进行二次免疫效果更佳。
原则是抗病毒,利水消肿,保肝护肾,防治继发感染。中药采用龙胆泻肝散。
柴春丽 (1968.8-),女,黑龙江省人,副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预防医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