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4-05-28

许春仙(云南省弥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75600)

徐春丽(云南省祥云县祥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2100)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

许春仙(云南省弥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75600)

徐春丽(云南省祥云县祥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2100)

猪瘟是目前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是养猪业首先要控制或净化的疫病。在免疫密度很高的情况下,猪瘟免疫合格率仍未达标,仍出现猪瘟疫情,说明猪瘟的免疫存在失败现象。本文从猪瘟疫苗的质量、免疫操作、免疫程序、猪群的饲养管理、健康状况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因素对猪瘟免疫的影响,进行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从而提出对猪瘟免疫失败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猪瘟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防治措施;疫苗;免疫程序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发生过猪瘟疫情的场地、圈舍如不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则长期成为传染源,连续传播的可能性极大,偶有耐过猪只则成为僵猪,失去饲养价值,是目前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控制猪瘟的发生,对养猪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防治猪瘟的若干措施中,免疫预防仍是防治猪瘟最为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生产中免疫失败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农村散养户,规模较小的养殖场,出现已接种疫苗的猪仍发猪瘟,其原因错综复杂。针对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以供临床参考。

1 当前猪瘟流行和发病特点

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性流行。在发病特点上,出现非典型猪瘟、温和型(慢性)猪瘟和无名高热等,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显,必须依赖实验室才能确诊;并出现了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在出现上述种种迹象的地区和猪群,往往同时表现有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即使是免疫过的猪群,初生乳猪和小猪也常有本病的发生。

2 影响猪瘟免疫失败的因素

2.1 疫苗保存温度不当

猪瘟冻干疫苗要求低温保存,而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日期亦有不同,按规定保存期从生产日期起,于-15℃保存有效期为1年,0~8℃阴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6个月,8~25℃阴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0d。使用时经稀释后的降解速度加快,即稀释后室温在15℃以下6h内用完,15~27℃应在3h内用完。在保存与使用猪瘟疫苗时,应特别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使用时的有效期和温度变化。

2.2 运输不当

疫苗的贮存、运输设备简陋,未达到规定要求;运输环节过多,疫苗瓶破损,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造成疫苗污染、失效。

2.3 选用针头及疫苗稀释不当

如注射小猪群使用孔径大的针头,药液溢出;注射大、中猪群使用的针头过短,低于脂肪厚度,疫苗不能直接进入肌层,停留在皮下脂肪内,影响抗原的效力;疫苗的稀释剂、稀释方法、稀释倍数,稀释的疫苗在使用前未振摇均匀,稀释后的疫苗未及时使用,接种途径,注射剂量等方法不当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另外,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稀释液的pH值超过7.0时很容易失活。

2.4 免疫操作技术不规范

2.4.1 器械消毒不严

有的农村兽医员缺乏消毒观念,预防注射时,不按要求消毒器械,有时注射器和针头仅用开水,甚至冷水冲洗一下或一枚针头连续使用,若遇潜伏期的猪瘟,不但致使针头和注射器带毒,而且会造成整瓶稀释疫苗污染或带毒感染,使防疫注射变成了带毒传播,引起注射后爆发猪瘟流行。

2.4.2 消毒药品使用不当

防疫注射时,基层兽医人员往往只用碘酊消毒,而不用酒精脱碘或应用过多的5%的碘酊消毒,碘酊未干就急于注苗,使碘酊接触疫苗,造成疫苗变质,失去免疫效力。故注射部位涂抹碘酊消毒时,一定要酒精脱碘,或不宜涂得过多,避免注射时由针头带入,影响疫苗效力,降低防疫效果。

2.4.3 免疫接种剂量不足

根据免疫学理论,注入动物机体内的抗原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但在猪瘟防疫注射时为避免生猪乱动折断针头。基层兽医人员多用16号粗短针头颈部肌肉注射;还有的兽医员“打飞针”。这样由于针头短粗,注射时又太快,造成疫苗外逸。这样进入机体的抗原量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⑦ 刘译: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one has heard the Way before the other and that one is more specialized in his craft and trade than the other-that is all.[4]38

2.5 免疫程序不合理

(1)免疫程序存在缺陷也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实施有效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合理的免疫程序,才能使有效的疫苗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使用疫苗的种类、首免年龄、接种次数、接种间隔时间等。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当地的疫情和疾病状况,猪的用途、饲养管理条件、母源抗体水平和疫苗质量等因素,其中母源抗体水平最为重要。如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首免过早或过迟、两次免疫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接种次数过多或过少等等,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2)农村散养户的重大动物疫病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结合平时补免的方法,每头猪都要接种三种疫苗(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每种疫苗按照相应的免疫程序需要进行重复免疫,工作量大。基层兽医队伍力量薄弱,补免工作很难实施,有的猪仅接受过一次免疫,有的在集中免疫行动后出生或补栏的猪很容易漏免,出现免疫空白,导致猪瘟免疫抗体难于达到有效保护水平。

2.6 机体自身因素

2.6.1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具有双重性,对初生仔猪既有保护作用,也会影响仔猪人工免疫的效果。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效价有关,当母源抗体效价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2.6.2 免疫耐受

有的因先天感染的仔猪产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日后的疫苗免疫却不产生免疫应答,一旦环境条件恶化,就可发病。

2.7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疾病,可使动物机体对其它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反应会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病和弓形虫等寄生虫也可引起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

2.8 饲养管理和饲料质量的影响

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使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免疫应答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失败。饲料中VE、VA和锌、铁、硒等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均会影响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数量而导致免疫滞后。霉变饲料对机体的影响更大,由于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形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因此,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以及饲喂高质量的饲料对提高免疫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9 《动物防疫法》执行力度不够

在基层防疫注射中,要实施强制免疫还有难度,主要是个别畜主不能很好地配合,提出多种理由加以阻挠。其次是兽医防疫员的报酬难以兑现。当发生猪瘟时,还不能及时的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措施,使猪瘟得以扩散和蔓延。

3 猪瘟免疫失败的防治措施

3.1 确保疫苗质量

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规定保存、运输和使用疫苗。猪瘟疫苗的储存条件要求较高,应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在-15℃以下保存。因此,冷链系统正常运转是保证疫苗质量的前提。要注意避免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市往县、县往乡、乡(镇)往村的运输过程中,大多无疫苗专用运输车,多靠普通车辆运输,贮存条件达不到要求。虽然疫苗包装箱内有保温用冰块,但在外界环境下冰块保持时间有限,因此应选择在气温相对较低时运输,同时行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停车,缩短行车时间。夏天要避开酷热的中午和下午时段,可选择在清晨或晚上运输,尽力保持疫苗在较低温下运输。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免疫时要配备疫苗专用冷藏箱,疫苗保存要做到“苗随冰行,苗完冰未融”。此外,疫苗的使用尽量做到现用现配,稀释后应放在低温下保存并在2h内用完。

3.2 规范免疫操作技术

提高防疫人员素质,定期对防疫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要求防疫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注射疫苗时应细心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3.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制定免疫程序要依据当地的疫情、猪群的免疫状态、饲养管理等实际情况而确定。猪群的免疫接种时间应在疫病流行之前进行。要做好母源抗体的监测,以确定首次免疫接种的时间。依据自身条件,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及免疫剂量在母猪抗体不明的情况下,新生仔猪可进行零时免疫,在仔猪未吃初乳时进行猪瘟疫苗注射,细胞苗2头份,脾淋苗l头份。母猪抗体切实可靠的仔猪,可于25日龄首免,细胞苗4~6头份,脾淋苗2头份,一月后进行二免,用法、剂量同首免。母猪在产后20d进行免疫,种公猪每年3次免疫,使用剂量细胞苗6头份,脾淋苗2头份。应用猪瘟疫苗的同时最好加用转移因子,仔猪每头0.5ml,大猪每头1ml,以提高疫苗效力。

3.4 加强免疫抗体监测

对免疫力低下的猪可加大免疫剂量。目前许多养猪业主已将每头猪的免疫剂量加大至已往用量的2~4倍,甚至更高。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增强其非特异性抵抗力;加强平时的检疫与卫生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和临时消毒,彻底切断病源传播途径。实行自繁自养,提高防控疫病水平,严防疫病的传播。

3.5 加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近几年来,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免疫抑制疾病的存在,如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等造成免疫抑制,往往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当发生这些疾病时,不能进行猪瘟免疫,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加强对这些疾病的控制。

3.6 加强饲养管理,促进猪群免疫应答率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和处于应激的猪群,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在免疫注射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力都很差。因此,在猪群饲养密度、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饲料的质量等方面都需采取优化措施,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7 加强《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和贯彻

加强宣传并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加以落实,扑灭猪瘟要像扑灭禽流感一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实施按计划免疫制度,进行强制免疫,确保免疫质量与免疫密度,防治该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对于已感染的动物,要采取紧急、严厉的防治措施诸如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以达到控制和扑灭该疫病的目的。对于贫困地区,可考虑免费注射。政府方面负责组织、宣传、动员和收费工作,畜牧部门负责做出防疫计划、采购药品、组织防疫注射等工作,真正做到“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免去了边注射边收费的繁琐手续和难度,兽医防疫员的报酬得以落实,确保强制免疫的实施。对基层的畜牧兽医业务人员,要专人专用,让他们一心一意从事防疫业务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分片包干,责利挂钩,奖惩分明,加大养畜防病的科技含量,使科学养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是由多方面造成的,猪瘟的预防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饲养管理,充分了解猪的抗体水平,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加强疫苗管理;同时切实加强猪场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免疫的保护率,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