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李宇(江苏省响水县畜禽改良站 224600)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李宇(江苏省响水县畜禽改良站 224600)
为探讨呼吸道疫病在猪养殖中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地5个猪场中发生呼吸道疫病的资料,统计猪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并分析发病原因。结果表明5个猪场中猪群呼吸道疫病的发病率为19.0%,死亡率为70.8%。病猪分布于不同年龄段的生猪中,其中肥猪的发病率最高,仔猪和肥猪的死亡率都较高,猪群发生呼吸道疫病的原因主要为疾病因素影响、传染导致发病以及饲养环境引起发病。养殖户应选择科学的饲养模式,积极改善饲养环境,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加强药物保健,重视免疫预防与检疫净化,降低猪群的发病率,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呼吸道疫病;猪养殖;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现阶段,在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中,猪呼吸道疫病已经发展为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其可能由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猪后圆线虫、支气管败血杆菌等引起[1]。在猪群中的传播范围广泛,使生猪的正常发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其死亡率较高,不仅降低了养猪户的经济效益,而且造成了潜在的经济风险。笔者通过分析病猪的发病情况,探讨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现进行如下报道。
收集本地5个猪场中发生呼吸道疫病的资料,并加以分析,5个猪场中养殖猪的总数为1620头,其中包括仔猪(体重低于20kg)610头,中猪(体重在20~60kg之间)546头,肥猪(体重超过100kg)304头,母猪160头。统计猪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并分析发病原因。
经过统计,5个猪场的1620头猪中共308头发生呼吸道疫病,发病率为19.0%,其中218头病猪死亡,死亡率为70.8%。病猪分布于不同年龄段的生猪中,其中肥猪的发病率最高,发病季节以秋冬季为主,仔猪其次,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规律或特定时间性。死亡率较高的为仔猪和肥猪,而经产母猪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低。经过分析,猪群发生呼吸道疫病的原因主要为疾病因素影响、传染导致发病以及饲养环境引起发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个猪场中猪群呼吸道疫病的发病率为19.0%,死亡率为70.8%。病猪分布于不同年龄段的生猪中,其中肥猪的发病率最高,最高为仔猪的死亡率,猪群发生呼吸道疫病的原因主要为疾病因素影响、传染导致发病以及饲养环境引起发病。
首先疾病因素影响是指致病性寄生虫与病原微生物等原始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疫病。具体而言,可以将病原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包括伪狂犬病病毒、呼吸道综合征与猪繁殖病毒、Ⅱ型猪圆环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第二类包括支气管败血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第三类主要是寄生虫幼虫,如仔猪类圆线虫、猪后圆线虫等在肺部移行导致支气管受到损伤而造成的呼吸道疫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肺炎支原体,发病机理主要是通过破坏呼吸道上毛细血管,损伤上面的纤毛细胞并导致其死亡。情况严重还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层脱落,造成呼吸道疫病最终在猪群中发病。病毒性疾病,如猪流感等的入侵会使生猪单核淋巴细胞受到损害,无法正常发育,使生猪的机体免疫力降低,同样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疫病[2]。
其次,传染导致发病是引起呼吸道疫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该病本身具有很高的传染性,所以如果在养殖生猪的过程中没有及时隔离并治疗病猪,很可能导致疾病传播,而且目前养殖场的生猪群密度普遍较大,肢体接触、空气传播等途径均可能造成大面积生猪感染。
最后是饲养环境引起发病。近几年,生猪养殖因为政府的鼓励与政策支持等原因而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兴起了许多生猪养殖场。大部分养殖场的养殖方式都是圈养,在封闭的空间内饲养,所以出现了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和猪群密度较大等问题,生猪的肺炎发生率较高,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疫病。猪圈内由于空气流通不畅,无法及时补充氧气,导致二氧化碳成分较多,可能引起生猪间歇性缺氧,使其呼吸负担增加;与此同时,氮气等有害成分的浓度也会随之增高,当其超过某个安全浓度后就会使生猪的呼吸道受到刺激,增加细菌侵入的几率。
呼吸道疫病在猪养殖中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防治方面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特别要加强预防,从根本上降低发病率。具体而言,笔者共总结了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3.2.1 重视免疫预防工作
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控制的有效途径就是预防接种。规模化猪场需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重视预防接种;除此之外,还要定期监测生猪的抗体水平,并且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对免疫程序进行合理调整,完善补免工作;与此同时,需要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并选择正确的疫苗加以免疫,并明确免疫次数、疫苗用量与间隔时间等问题;重点完成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呼吸综合征等常见疾病的免疫接种。
3.2.2 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形成传染性疾病的三大要素分别是易感动物、传播途径与传染源,因此在控制传染病时必须遵循保护易感动物、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的基本原则。生物安全体系的通过规范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与科学的饲养模式)、落实消毒措施、完善消毒设施、科学建场布局来对疾病的发生加以控制的生产体系。通过科学的免疫预防、全面的营养调控、精细的人性化管理、完善的消毒制度和消毒设施与严格的隔离手段等建立多层屏障,有效预防猪呼吸道疫病的病原入侵,创造良好的环境供生猪健康生长。
3.2.3 积极改善饲养环境
生猪的饲养环境是导致其发生呼吸道疫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养殖者需要积极改善其饲养环境,减少疫病发生。首先应当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并且定时清扫,使其保持良好的卫生状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将生猪在户外饲养很少发生呼吸道疾病。养殖者需要根据饲养的环境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规范与章程仔细、认真的防疫消毒,冬季要加强防寒保暖工作,夏季则要注重防暑降温。除此之外,需要根据猪的发展阶段进行营养调控,使其营养需要得到满足,抗病能力提高,对猪群结构加以调整,避免饲养密度不合理[3]。
3.2.4 检疫净化与药物保健工作
呼吸道疫病的传染性很强,如果病猪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隔离,就会威胁整个猪群的安全。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猪场可实施检疫净化,将隐性带毒猪及时淘汰,确保养殖的种猪群健康无病。药物保健对于控制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养殖者应分析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药物保健方案,科学选择抗菌素,在易发病时期加入猪饲料中,避免发生内源性与外源性细菌感染。常用药物包括泰妙菌素、土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氟甲砜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利高霉素、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
3.2.5 科学选择饲养模式
目前比较适用且合理的饲养模式就是全进全出、自繁自养。养猪场尽量避免从外购猪,如果必须从外引进,需要实施建议工作,并且在购进后进行1个月的饲养隔离,直到确保其无病后可放置于饲养区。一批猪出栏后,应彻底清扫、消毒圈舍再引入下一批,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生猪的养殖、健康成长与公共食品安全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其健康与安全必须引起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呼吸道疫病是导致我国生猪发病和死亡的一种主要疾病,在防治方面应当按照“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所以对病原体进行控制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使用抑制呼吸道疾病的疫苗,重视免疫预防。与此同时养殖户应选择科学的饲养模式,积极改善饲养环境,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加强药物保健,实施检疫净化,降低猪群的发病率,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1]皮祖超.浅谈呼吸道疫病在猪养殖中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J].畜禽业,2015(3):8.
[2]李果夫.繁殖障碍性疫病在猪养殖中的诊断和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5(3):30-31.
[3]杨汉春.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与控制对策[J].农村养殖技术,2014(10):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