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贾婷婷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对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思考
贾婷婷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大学生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情绪宣泄的过程中,如果控制、引导失当易出现诸如个人情绪转化成社会情绪、非理性情绪走向极端、诱发网络失范行为等不良现象,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直接引导优势,有效避免不良现象的出现。
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高校引导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广泛的成为了大学生发泄情绪的首选平台和空间,但由于网络自身的缺陷及网站经营管理者社会责任的缺失、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和自律意识的缺乏以及法律法规在互联网空间的缺位等原因,易使大学生在网络情绪宣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正确引导,发挥其直接引导优势,从而有效避免大学生在网络情绪宣泄过程中易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网络传播易使个人情绪转化成社会情绪。
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情绪通过相互之间的传递、感染、汇集等可以转化为一种社会情绪,而社会情绪往往裹挟着人们的狂热,因此,社会情绪常会对社会秩序带来较大的冲击。而网络自身所具备的开放、快捷、便利、覆盖面广等特征,使得个人情绪更易转化为社会情绪,而且更易将社会情绪放大并扩散,这便大大加大了社会情绪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力,而如果是一些重大的社会话题,还会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影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网络伪愤青和网络谩骂现象易使非理性情绪走向极端。
网络愤青即主要指那些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不满情感的青年人群体,其中包括了不少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和社会正义感的青年大学生。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愤青是那些具有忧国忧民情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矛头直指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公平、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并会为这些问题的解决献计献策和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的青年群体,而不是那些隐匿在愤青群体中带有强烈的仇恨心理和反党反社会意图并以制造社会冲突和动乱为目标的“伪愤青”。这些“伪愤青”往往个性偏执,他们常是为了愤怒而愤怒,在网络上对党和国家及其他人个人(群体)肆意谩骂和恶意攻击,故意夸大一些社会问题,极力丑化党和政府形象等。他们在网络上的这种极端情绪化的发泄严重影响了广大网民理性判断,常常会使网络争论走向网络谩骂和攻击,从而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无限扩展和蔓延,最终造成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破坏。
(三)网络的虚拟性易诱发网络失范行为发生。
互联网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一方面可以使真实的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可以使大学生在网络情绪宣泄中放任自己的言行,甚至诱发网络失范行为。我们知道,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沉迷于网络社交软件、网络游戏等网络空间的大学生,他们对现实的生活漠不关心,却沉迷于在网络空间通过虚拟自己的身份、实际情况等而获得的情感刺激。这些大学生群体,有的沉迷于网恋,或者欺骗别人的感情、或者被人欺骗;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将网络暴力传染给他者、或者被网络游戏中的一些暴力行为所影响并将之带入现实生活。
(一)加强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校园网包括了学校的官方网站和校园贴吧论坛等,是大学生群集的重要网络社区,因此,高校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极端负面情绪在校园网站上的传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相关的网络情绪宣泄言行。首先,高校要充分运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占领校园网阵地,着力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避免大学生负面情绪侵占校园网阵地。其次,高校要及时回应网络上尤其是校园网上存在的大学生负面情绪,并对其进行积极的调节和疏导。最后,高校要及时回应和澄清校园网中的不实传言,时候保持警惕,严防“伪愤青”等在校园网中散布的不实言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造成不良影响。
(二)开设专门的情绪宣泄网站。
高校为大学生开设专门的情绪宣泄网站,是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情绪宣泄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情绪宣泄网站,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情绪宣泄空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相关负面情绪的扩散面积,从而减轻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而且在专门的网站上他们更容易找到那些与自己同病相怜或具有相似看法的同道中人,更有利于他们负面情绪充分宣泄。另一方面,在专门的情绪宣泄网站上,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情绪咨询和情绪教育模块,主动针对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正面疏导和教育,从而占领大学生情绪管理的主阵地,使之成为教师联系和引导学生的纽带、成为广大学生宣泄各种心理压力的场所和空间。
(三)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平。
要避免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有效的措施还是要着力培育大学生自身的网络伦理道德,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平。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不能生搬硬套教科书或相关文件中的内容、不能单靠传统的灌输方法,必须要更多的采用柔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情境教育法可以大大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生活性,进而有效避免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反感和排斥,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网络伦理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走进网络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情绪宣泄状况,对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进行认真分析,掌握其基本规律,即结合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具体情况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情绪宣泄过程中自觉遵守网络规范,正确合理的进行情绪宣泄,不因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而肆意妄为。
一言以蔽之,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借助网路平台来宣泄其负面情绪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高校要充分发挥其直接引导优势,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情绪宣泄行为。
[1]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6.
[2]陈均土.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3]王韦达.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分析和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育,2015,19.
G444
A
1671-864X(2016)09-0175-01
贾婷婷(1991-),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