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云南省农药管理最新情况分析

时间:2024-05-28

张宏军,周普国*,陈铁春,刘云援,屈天尧

(1.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 100125;2.云南省农药检定所,云南 昆明 650034)

调研组于2017年7月19-23日,赴云南省开展了农药管理情况的专项调研。调研组通过深入走访乡村农业生产一线、农药经营门店、农业种植大户和农村合作社,与农药生产企业就农药管理方面新的政策变化和生物农药质量管理及产品技术标准制定等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达到了调研目的。

1 基本情况

1.1 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云南省耕地面积4 306.5万亩,森林面积14 299.5万亩,分别占国土面积的7.29%和24.2%。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麦、蚕豆、薯类、杂粮、大豆等七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料、甘蔗、茶叶、蚕桑、水果、橡胶等。据云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2016年,云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 722万亩,总产量1 902.9万吨,其中水稻1 695万亩,产量671.9万吨;玉米2 270万亩,产量756.5万吨;马铃薯837万亩,产量982.7万吨;蔬菜、水果、茶叶、咖啡、中药材面积达3 714万亩、增长3.5%,产量3 452.1万吨、增长7.6%;花卉面积132.5万亩、鲜切花产量100.6亿枝,分别增长17.6%、15.8%[1]。

1.2 农药管理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农药工业底子较为薄弱,目前仅有农药生产企业20家,获得登记的农药产品有118个[2],年产值仅为2亿元左右。截止2016年底,全省共有农药经营单位19 597个,其中县级以下农药经营单位占70%以上。新《农药管理条例》颁布之前,云南省就已经对农药经营实行了上岗培训和部分许可的管理方式,由省内各州(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管理办法。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近年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作物种类繁多、复种指数高,导致病虫害发生强度和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因而农药的年使用量也较高。由于云南省农药产能低、需求量大,使用的农药产品大部分为国外和国内其他省的农药企业生产的产品。2016年全省病虫害发生面积达1.41亿亩次,综合防治面积达1.98亿亩次,农药使用折百量1.83万吨。

2 发现的主要问题

2.1 特色小宗农作物种类丰富,安全用药风险突出 到2016年,云南省蔬菜、水果、茶叶、咖啡、甘蔗、油料、马铃薯、橡胶、蚕桑、花卉10类特色经作面积达6 088.7万亩。其中,咖啡、鲜切花、橡胶、澳洲坚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茶叶、甘蔗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农产品出口11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0.6亿美元;其中蔬菜出口9.3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4.7亿美元;水果出口18.1亿美元;水果、蔬菜出口额均超过烟草,成为云南第一大宗出口农产品。

近年来,云南省小宗作物种植的集约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缺乏登记农药,广泛存在无药可用、乱用药、滥用药、用错药、没有药剂可供轮换交替使用等客观实际问题,导致有些小作物品种病虫草的危害日趋频繁和严重,不仅影响到这些特色小宗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对其质量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特色小宗农作物在生产中使用未登记农药的现象十分严重,超登记范围、不按农药标签要求用药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2.2 农田有害生物抗性已有显现,尤以害虫抗性更为突出 云南省近几年来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日益严重,省农业厅重点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小菜蛾等重大虫害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褐飞虱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 000倍以上);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也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200倍以上),噻虫嗪的常规剂量对褐飞虱防效下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40%~60%;褐飞虱对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64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50%~60%;褐飞虱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200倍以上)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40%~50%。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处于中高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190倍);对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8~50倍),对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状态。

2.3 农药废弃物依法回收成效显著,而无害化的处置短板明显 目前云南省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途径还主要是作为垃圾进行集中填埋或者焚烧。为逐步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处置长效机制,云南省结合农药安全科学使用培训工作,2015年以来先后与农药生产企业合作,在玉溪、版纳等地开展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处置的试点,以农药产品兑换农药包装,活动中回收农药空包装3.5吨左右。但云南省目前只有一家无害化处置机构,处置费用较高。因经费缺乏,云南省农药废弃物无害化处置机制不健全,缺乏处置的经费保障,收缴的假劣农药和农药废弃物存在积压问题。据统计,仅红河、丽江、德宏等6个州收缴的假劣农药就有28.94吨。

2.4 生物农药产品质量千差万别,市场监管难度大 据了解,云南由于特色小宗农作物种类多,且农产品出口量大,为规避主要贸易国的化学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的技术壁垒,一般会采用生物农药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但是市场上生物农药的产品质量千差万别,相同微生物农药而菌株的来源不同,其生物效价就存在很大差异;生物农药也存在非法添加化学农药的现象,这都给农药市场的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 好的经验和做法

3.1 大力强化宣传培训,抓紧落实新《条例》及配套规章 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后,云南省农业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宣贯工作。一是及时组织研究,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新《条例》,研究提出具体贯彻措施,明确职能处室(单位),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印发了《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农药管理条例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组织全省农业部门开展宣贯活动。6月16日,省农业厅会同昆明市农业局在呈贡区斗南农资市场举办了云南省《农药管理条例》宣传月暨农药安全生产宣传月启动仪式,在云南卫视、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台、云南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上持续进行宣传。三是印制《条例》和配套规章5 000余册分发到各州(市)、县及生产企业和经营户,形成了《条例》实施的良好氛围。四是相关领导带队到农药生产、经营和管理单位开展调研摸底,边宣传贯彻《条例》和5个配套规章,边了解农药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3.2 大力强化市场整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云南以农药监督抽查工作为重点,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不规范产品和超范围使用等问题,重点围绕禁用品种、农药隐性成分、假劣农药、一药多“标”、药肥“乱混”、超范围销售等重点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取得显著效果。一是精心布局。结合云南省农药销售和使用情况,每年组织一批州(市)、县开展监督抽查工作,以县、乡、村级农药经销店为重点,抽检农药样品300个以上。二是严格检测。要求农业部门以及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严格开展抽样的检测工作,确保公正、准确。三是认真核查。对市场农药标签进行严格抽查,严格筛查假冒登记证、擅自扩大适用范围和对象、商标和农药名称不规范等标签不合格行为。四是依法整治。根据农药质量抽检和标签抽查情况,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全省通报,要求全省针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市场巡查和整治,“检打”有机结合,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2016年全省检查农药门市23 595个(次),立案查处违法经营农药案件843件,查处无证经营农药门市25户,没收假劣农药6.90吨、无证经营农药37千克,查获禁用高毒农药32.66千克;组织8州(市)开展专项监督抽检农药313个,标签合格率为80.8%,质量合格率为77.6%。

3.3 大力研发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农民增收 按照《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施方案的通知》,目标到2018年,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粮油糖等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园全覆盖,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近年来,云南各级农业部门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以“控、替、精、统”的技术路径(即控制病虫发生危害,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以“一构建,三推进”为重点任务——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科学用药、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连续两年实现农药零增长。2010-2015年云南农药年均使用量1.91万吨,2015年云南农药使用商品量为52 189.3吨(折百量18 634吨),比2014年减少3 877.2吨(1 447.4吨);2016年,云南农药使用商品量为51 255.9吨(折百量18 320.8吨),比2015年减少933.4吨(313.2吨);2016年农药使用量比2010-2015年年均使用量减少4.19%。二是杀虫剂使用量减少幅度大。近年来,云南的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占农药总使用量的90%以上,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所占比例不足10%。根据不同农药种类的数据分析,2016年杀菌剂使用量约占农药总使用量的37.1%,除草剂约占31.5%,杀虫剂约占26.5%,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螨剂等其它类型农药约占5.0%;杀虫剂使用量比2014年减少986.4吨,比2015年减少315.3吨,是云南农药使用总量减少的主要支撑。三是绿色防控水平不断提升。到2016年底,全省使用杀虫灯18 000台,比2015年增加14 200台,大量杀虫灯的使用,有效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量。通过不断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统防统治措施以及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培训工作,农民对绿色防控、病虫识别能力和用药水平不断提升,黄蓝板等以前送都不用的绿色防控用品现已会去主动购买使用,盲目施药现象得到一定改变,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不断提升。四是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病虫监测点356个,自动化、智能化的病虫监测预警网络不断完善,病虫测报水平和应急防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长期预报准确率达85%,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2016年,全省组织开展病虫综合防治1.98亿亩次,挽回损失270.46万吨,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在5%以下。

4 几点建议

4.1 有必要尽快加强各级农药管理机构建设,确保新条例的贯彻落实 新《条例》在农药管理体制上进行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取消了工信部、质检总局实施的农药生产企业设立审批和产品生产许可,实行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并将生产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这对各级农业部门是很大的挑战。当前,各级农业部门面临新赋予的职责,如登记试验单位认定、登记许可,尤其是省级农业部门将负责农药生产许可,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负责经营许可,其中限制使用农药经营由省级农业部门负责,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还要开展农药销售使用情况调查。省级农业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须协助省级农业部门做好农药登记的具体工作,并承担农药登记初审、登记试验备案及监管,已登记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等工作。面临新增加的职能,各级农药管理机构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还没有明确,农药检定机构还缺少人手、缺乏经验、缺少必备的设备设施等,有必要尽快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增加人员编制,充实技术力量,确保新条例的贯彻落实。

4.2 有必要加强生物农药质量标准制定,确保生物农药健康有序的发展 当前云南市场上生物农药种类较多,但是生物农药的产品质量千差万别,行业标准缺失,市场监管难度大。微生物农药应该研究其有效成分识别、生物学特性及安全剂、稳定剂、增效剂等其他限制性组分的识别;对其有效成分、微生物污染物(杂菌)、相关杂质(对人、畜或环境生物有毒理学意义的代谢物和化学物质)、其他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及毒力效价差异性的鉴定。植物源农药产品质量规格应包括其产品外观描述、有效成分或标志性有效成分含量、相关杂质含量、其他限制性组分含量及其他与剂型相关的控制项目及指标等。有必要加强生物农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管,确保生物农药健康发展。

4.3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农药废弃物方面的法制建设,确保农药废弃物的回收有法可依 农药废弃物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期农业部在中央巡视整改意见中,也对农业面源污染做出了治理规划;《农业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7〕3号)明确要求2017年将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海南启动农药废弃物回收试点,到2020年将推广到全国30%的产粮大县和所有蔬菜产业重点县。接下来在制定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的配套规章过程中,有必要制定农药废弃物回收及其处置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职责,强化政策的带动,均衡相关方的利益诉求,探索以市场为基础的长效机制。

4.4 有必要积极拓展项目资源,逐步解决特色小宗农作物安全用药问题 由于云南省独特的高原立体气候条件,特色小宗农作物生产中,病虫草害发生严重,农药使用量很大。随着特色小宗农作物种植的集约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中使用未登记农药、超登记范围、不按农药标签要求等用药现象也日益突出。如三七生产需要相对荫蔽潮湿的环境,病害发生非常严重,主要为圆斑病、黑斑病、疫霉病、白粉病、根腐病、灰霉病、根结线虫、病毒病、麻点叶斑病、细菌性圆斑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等,其中细菌性圆斑病和细菌性斑点病为近两年新发现病害。发生分布最广的病害种类是圆斑病、灰霉病和病毒病。虫害分布最广的是蓟马、地老虎、蛞蝓,其它种类有蚜虫、棉铃虫、蚧壳虫(蜡粉蚧和壳蚧)、蛴螬、象鼻虫和金针虫,有零星发生危害的蚜虫、红瘿蚊、锈螨和负泥虫等。据统计,防治三七病害所用农药几乎涵盖国内生产杀菌剂所有品种,但目前国内仅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亿个/克和1 000亿芽孢/克的枯草芽孢杆菌,共三个杀菌剂产品在三七上获得登记。而仅依靠这三个农药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三七种植的病虫草害防控的需要。三七种植过程中存在乱用、滥用农药的现象,在药剂的选择、用量的控制、使用方法、用药的次数上缺乏有效的参考数据,个别地块存在大剂量使用农药风险,既给农民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又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农药残留等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有必要积极拓展项目资源,加快推进特色小宗农作物安全用药登记工作,为云南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