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30

吴宏胜

(江门市河排林场,广东 江门 529000)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导致资源严重缺乏,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从而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今,随着自然环境质量变差,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渐认识到开展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能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培育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为明显,能减少污染物,净化空气,因此,必须重视森林培育,从而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概述

1.1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是指利用太阳能和其他物质,在林木的转化下,生产出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以及生物能源等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出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过程。目前,森林培育工作主要是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中进行,其工作内容具体包括良种生产、苗木培育等,通过森林培育工作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1]。

1.2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主要是根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通过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等方式来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建设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参与的,并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用几十年的时间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从而整治水土流失地区、恢复“三化”草地、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进而实现我国山川秀美的总体目标[2]。

2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水土流失

所谓水土流失,是指水分和土壤在受到自然环境影响或者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雨水不能及时就地消纳,只能流出地面,带走土壤,两者同时流失。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地面坡度较大,不利于土壤蓄水;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土地使用规划不合理、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较大,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被破坏、侵蚀,土壤肥力不足;②土壤流失到河道、水库等地,会造成淤塞,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效益,严重的会出现水旱灾害;③水土流失给山区道路、下游河道及农业活动带来安全和收成威胁[3]。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总体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流失面积呈扩大趋势。

2.2 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

土地荒漠化也就是土地退化且呈沙漠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干旱、半干旱以及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在气候变化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下,逐渐发生了土地退化现象。土地荒漠化主要包括有4种类型,即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等。我国风蚀荒漠化的面积最大,约占160.7万km2,并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沙化面积以每年2 460 km2的速度在不断扩大[4]。土地荒漠化使土地生产力急剧衰退、土地环境持续恶化,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并由此引发沙尘暴。当沙尘暴强度频率增大时,标志着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2.3 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支柱,但目前社会发展需求远远大于森林资源存量,主要体现在前些年我国只注重经济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对林木进行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锐减。加之原本我国森林资源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在对森林、草原长期掠夺式的砍伐活动下,植被渐渐退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减少,物种的正常生存受到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并且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2.4 水资源短缺,水涝旱灾频发

我国在世界水资源排名上位居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更加缺乏。水资源短缺是一种缺水现象,因为地球上的水总量是确定的,饮用淡水的总量较少,加之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和水资源浪费,导致水资源匮乏现象更加严重。此外,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平衡,东南部降水和地表水资源多,西北部则较少;山区地区较多,平原则较少;夏秋多,冬春少;汛期多,非汛期少,由此导致水涝旱灾频繁发生[5]。

2.5 淡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原本淡水资源就非常有限,这样一来使得淡水资源更加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资源过度消耗,很多地区的河道径流量明显减少,甚至一些河道出现干枯、断流现象,水资源严重减少,而沿河地区以河水为饮用水的居民直接受到影响,同时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用水等,并且影响下游的生态环境。另外,湖泊和沼泽作为“地球之肾”,是地表水的天然贮存库。我国的湖泊分布范围较广、类型多样,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但近年来由于水资源急剧消耗以及水资源污染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我国湖泊出现湖面退缩甚至干涸消亡等现象,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种群数量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6]。

2.6 工业“三废”

工业“三废”是工厂在生产中对外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工业废水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液体中含有工业生产原材料、产物及其他与生产有关的污染物。工业废气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主要有烟尘、臭气和刺激性气体等。工业废渣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常见的废渣排出企业有煤矿行业和冶炼行业。工业“三废”中携带着大量的危害元素,如果未经妥善处理,将会使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受损,从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7 耕地资源锐减

耕地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之受到来自交通、工矿企业占地以及土壤污染、酸化、盐渍化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而且其质量日益下降。

3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森林具有十分明显的水资源涵养功能,通过森林培育,可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还能形成范围广泛的防护林带,防止土地沙漠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均衡,并且能提高森林的经济价值,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由此可见,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森林培育效果,应合理采取以下措施。

3.1 科学选择树种

选择树种时,应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和气候特征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并且满足一定的观赏性和经济性要求,遵循适树适地原则来选择树种,以提高树苗的存活率。此外,要根据要求严格将劣质的、带病的及生长不良的苗木排除在外。

3.2 掌握科学的培育方法

要注重针叶林改造,使其逐步过渡到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要适地适树,推广种植适生的常绿阔叶树种,如樟科、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树种;要重视森林多层结构的培育,对林下的灌木层、草本植被层加强保护,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对生态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要重视保护湿地红树林、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控制森林灾害等对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另外,为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要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平,应系统研究生态公益林改造的关键技术,逐步提高林分改造的良种化程度,系统开展生态公益林的立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划分及重要树种的种源、类型、品种、无性系的生态学特性等研究,做到树种的类型、种源、无性系与立地条件相匹配[7]。

3.3 健全森林培育和保护体系

构建一套完善的森林培育和保护体系,有助于提升森林培育效果。首先,要在森林培育和保护体系的建立健全过程中融入创新理念、精细化理念,增强体系的适用性,并针对森林培育工作中出现的消极影响因素进行及时改进,以此为森林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森林培育和保护体系形成后,要将其落实到位,使森林培育及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从而不断提升森林培育水平。

3.4 其他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森林培育工作体系,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实施细则,为不断提升森林培育水平提供科学指导;其次,要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不断整合并引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森林培育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要发挥自身在森林培育工作中的功能,明确自身职责,运用行政与经济举措,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同时提高森林培育能力,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和效率,为森林培育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8]。

4 结语

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都必须在生态环境中进行,在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导致人们的生活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此,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便需要人们认识到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解决当前面临的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森林培育方法,加大投入、积极宣传,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工作计划的实施,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