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白欢欢
(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结合河南省实际通过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2013年,财政部开始在全国开展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河南省成为试点省份之一。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先后建成了一大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2015年,财政部在鹤壁市召开了全国首次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场观摩会,推广了河南省的经验与做法。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需要全方位的财政支持。财政支持乡村振兴,要在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结合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实际,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研究确定了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有产业支撑的中心村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注重效益、集中投入、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乡镇政府所在地按1000万元、中心村按300万元标准以奖代补,积极开展水、电、路、垃圾污水治理、卫生厕所和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保、便民服务中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升美丽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力避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建设美丽空心村。计划到2020年,力争河南省80%以上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部分中心村(特色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一是建立滚动项目库。编制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规划,实行项目滚动机制,建设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入库的项目要求完成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具备开工条件,由“资金等项目”转变为“项目等资金”。二是实行先建后补。建立资金动态奖补机制,即资金由一次性拨付改为按工程进度分次拨付,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同时使有限的资金安排更多项目,倒逼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多干多得。三是实行竞争立项。采用“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竞争性分配机制选择试点,各县市主要领导公开答辩,随机抽取评委当场亮分,多家媒体代表现场监督,促使市县认真研究推荐项目,确保试点建设成效。四是强化绩效考评。围绕制度建设与落实、预算执行、项目实施等内容开展年度绩效考评,累计奖励考评优秀市县申报指标187个,核减考评绩效较差的市县申报指标18个,有力激发了市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实施标准管理。根据财政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结合河南省实际,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即防止脱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盲目贪大求洋造成的资金浪费、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又防止建设标准过低,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六是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市县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加强对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整合引领,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灵活运用PPP等方式,集中财力办大事。
坚持以基础设施改善为主要建设内容,支持项目村庄建设硬化道路4200 km、路灯91799盏、垃圾转运站464座、垃圾收集点(桶)8621个、污水处理设施241座、雨污管道4169 km、文体活动场所489处以及绿化459万m2[1]。大家深深认识到,有无现代化的卫生厕所是城乡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在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始终把农村改水改厕作为重要建设内容,共建设现代化的公共卫生厕所956座,有力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
自2016年,河南省累计投入16亿元先后开展了统筹农业综合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田园综合体建设等试点工作,力求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突出特色休闲旅游,探索发展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康养产业,把美丽资源变成富民产业。预计上述项目实施后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近20万人,可产生年度收益16亿元左右。
会同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办、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省文化厅和省妇联等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培育乡风文明,支持乡村文化墙、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开展了文明村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以及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评活动,改变了农村文化环境,提升了群众文明素质,促使传统文化在农村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达到改变村风民风、弘扬新风的目标,更好地彰显了美丽乡村的风貌。
2013—2017年,河南省共投入贫困县美丽乡村建设资金61亿元。其中,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32亿元、项目287个,占比50%;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2亿元、项目约2.2万个,占比50%;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6.9亿元、项目526个,占比62%;建制镇示范试点资金1.6亿元、项目3个,占比37%;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资金8000万元、项目4个,占比38%[2]。
通过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村级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实力,让基层干部找到了新形势下联系群众的抓手和服务“三农”的桥梁纽带,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5年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有效途径,已初步形成了以安阳水冶镇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小城镇建设模式、以信阳平桥郝堂村为代表的休闲旅游模式、以卫辉市唐庄镇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模式、以陕县地坑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以兰考县谷营乡为代表的扶贫搬迁模式以及以浚县王庄镇为代表的具有浓郁风情的田园综合体模式,美丽乡村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条件、打下了较好基础[3]。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虽然河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组织领导机制需要加强、规划设计不够科学、资金投入不足、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重视不足以及项目后期管护缺乏等问题。下一步,将进一步研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创新机制,完善举措。
督促各县(市)根据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统筹考虑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认真研究美丽乡村建设选点布局,科学编制规划,形成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使规划体现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引领科学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市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进一步探索PPP模式等社会资本参与村镇医院、学校、交通、商业网点、污水处理、供水、供气和供电等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配套工程来建设,把项目内容由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为主向包括提升乡村文化、乡村治理水平等在内的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促进乡风民俗更加文明、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打造新时代的美丽乡村示范[4]。
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对有收益的项目,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采取市场化方式解决;对纯公益项目,采取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引导群众适当缴费方式解决;探索建立多类型项目后期管护机制,切实解决有人建、无人管的重建轻管问题,增强乡村项目管护能力,夯实管护责任。
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全面融合,广泛推介河南省美丽乡村和优质农产品,大力宣传各地评选的乡村优秀代表人物,打响河南省美丽乡村品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