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刘汉红 薛 峰
(1.清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清涧 718300;2.清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陕西 清涧 718300)
大豆起源于中国,具有5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原产地为云贵高原一带。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且是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其种子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被称之为黄豆、黑豆、青豆。大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高、蛋白品质好,且内含的氨基酸成分非常接近人体的需求,是人类膳食中能保持人体营养平衡的优质蛋白。此外,大豆中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成分,如低聚糖、异黄酮、磷脂、维生素E和肌醇等各种酶类及粗纤维等,这些微量成分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如防止人体骨质疏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补充人体所需各种酶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等,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从而带动了食品和化工业的发展,大豆类产品也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1]。由于人们对大豆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大,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及提高大豆产量变得更加重要。然而,就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而言,大豆种植也曾是全县的主要产业之一,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清涧县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大豆总产量不断下降,大豆产业发展进入低谷。
清涧县是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清涧县地处东经109°55′27″~110°38′50″、北纬36°57′30″~37°25′,土地总面积1 881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91%。清涧县是中国红枣之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总耕地78 392.35 hm2,其中水浇地177.64 hm2、旱地78 173.94 hm2、菜地40.77 hm2。清涧县地形以丘陵沟壑区为主,土地贫瘠,年平均气温9.6℃,无霜期约177 d,降雨量500 mm左右,“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农业区。大豆在清涧县种植历史悠久,目前种植面积为0.613万hm2左右,总产9 016 t,平均产量98 kg/667 m2。经笔者调查分析并结合相关资料得出,导致清涧县大豆种植面积萎缩、产量降低、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涧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区,80%以上的耕地为丘陵沟壑,耕地虽多,但肥力差,土地较为贫瘠,由于每年降雨偏少,导致大豆产量低且不稳,是影响清涧大豆生产的关键因素。二是种植地形对大豆生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清涧县大豆种植以山旱地为主,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较差,这些因素也影响着大豆的生长及产量。三是大豆品种退化。清涧县大多数农户采用自留种,种植时间长,品种退化和混杂严重。近年来,虽然引进了晋豆52号、晋豆1号等品种,但由于推广力度小、栽培条件适应性差等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达到增产目的,也影响了大豆生产水平的提高。
世界大豆产业已走上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生产之路,而清涧县的大豆生产仍然采用传统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落后。一是散户种植,粗放管理,广种薄收,效率较低;二是农户文化低,没有学习先进科技的意识,生产技术落后;三是病虫草害严重且得不到有效防治,遇到特别的年份病虫害更为严重,杂草生长也较多,控制技术缺乏,导致草荒现象较为严重。
一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多数农村年轻人进城发展,导致农村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在家务农的基本都在50岁以上、文化水平低、学习新技术困难的老人,无法将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导致新品种、新技术难以得到推广。二是本地大豆(小黄豆、马牙白黑豆)纯靠人力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卖低了不合算,因此售价比国际进口大豆还要贵,致使本地油脂加工企业都选用进口大豆。农户的大豆长期在家存放,形成滞销,从而严重影响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大豆与马铃薯、谷子、玉米等农产品相比产值低,与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相比效益更低,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
受本地土壤成分及土地质量的影响,秸秆得不到还田,农家肥应用得越来越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效果差、土壤中所含的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少,再加上长年的浅耕作习惯、施肥单一、有机肥补充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新修梯田有机质含量更低、土壤热化程度差,为追求当前的土地产出,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土壤酸性增大,造成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大豆产量大幅降低。
一是引进、收集、筛选适合不同产品加工用途(如鲜食型、加工型、救灾备荒型等)的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及具备不同生态适应性的优良品种,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填补清涧县在品种资源上的不足。二是加快开发利用地方传统的优势产品,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根据市场需求建成一大批大豆种植基地,培育一大批专业乡镇、专业大户,有效推进大豆专业化生产[2]。
通过对大豆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推广大豆标准化栽培技术。积极引进栽培新技术,实施科学化管理,实行翻、松、耙相结合,推广深翻整地,打破犁底层,有利于改良土壤,因为根扎得越深,土壤的通透性越强,大豆的生长发育环境就越好,第2年耕层下的深层水可顺根孔上返把养分带上来。耕作层深度不能浅于30 cm,最浅也要打破犁底层,提倡秋季深翻。针对不同地类和田块测土培肥,打破凭经验式的施肥方式,平衡氮、磷、钾比例,一般达到1.0∶1.5∶0.5,坚持“前轻后重,浅少深多”的原则;提倡后期主要是在花期追施尿素,磷肥重底肥、轻种肥、一次施足;在花期可以喷洒磷酸二氢钾加尿素及微量元素,促进大豆生长发育,促花、保荚、促进成熟。大豆是深耕性作物,肥料深施可以促进根系深扎,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等于增加了肥力,同时也提高了大豆的抵抗力。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绿色防控”的理念,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首先,选择抗病品种。要合理轮作,选择品种时要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其次,在对大豆蚜螨、食心虫、地下害虫和土壤病菌等进行防治时,采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最后,根据草害类型选择对应的除草剂进行清除,减少危害损失。
在大豆生产过程中,要注重特色大豆品牌建设,重点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打开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道。一是加强宣传。借助陕北黄土高原特色风貌、人文风情和节庆活动,深入挖掘和表现大豆产品的内涵,借助传媒平台定期进行全方位、战役式的大豆宣传报道,以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攻势拓展市场。二是打出品牌抢市场。积极搭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农超对接平台,与大型超市开展全方位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对接。走出一条以品牌建设为龙头,推动大豆产业升级、结构转变的新路子,实现清涧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信息服务拓市场。以大豆交易市场为主体,瞄准文化传统、消费习惯、民族风情等,积极发展大豆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利用“绿色”“生态”“健康”“环保”和“非转基因”效应,树立清涧县大豆的形象和信誉。认真研究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以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民开展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近年来,清涧县大豆种植面积越来越小,产量不断降低,按此趋势长期发展,清涧县大豆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针对清涧县大豆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基础上,政府应增加投入,大力推进新型种植技术、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等,促进清涧县大豆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