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物化、虚无主义与人的生命质量问题

时间:2024-04-24

席 瑞(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浅论物化、虚无主义与人的生命质量问题

席瑞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随着商品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合理化的规律已经从商品生产浸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抽象人类劳动,人与人的关系开始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物的逻辑取代了人的逻辑,物化现象随之愈演愈烈。同时商品形式的普遍性严重冲击了传统理念,主体日益凸显,然而新的意义世界理念并未形成,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在物的逻辑的冲击之下,物开始主导人的生活,人们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拜物教成为人们新的信仰,这些严重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成为商品的奴隶。

关键词:物化;虚无主义;生命质量

一、物化现象与人类劳动

(一)商品形式的合理性生成人类劳动关系的物化现象。

人生而与物相关,物独立于人而存在,而人却与物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于物,人的存在才成为可能,借助于物,人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彰显。人依赖于物,但也独立于物。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物可以分为自然之物、社会之物、异化之物以及拜物教之物。自然之物是一种自在之物。社会之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为我之物。异化之物体现了人对物的依赖性,即物对人的制约力量,达到了消解人的本质的危险程度。拜物教之物则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人完全沦为物的奴隶,人从观念上接受了物的逻辑在人的世界发挥作用。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延续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①因此,物化现象体现了人的本质的消解。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消解反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开始以物与物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物化现象,马克思作了如下描述:“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②因此,物化现象从本质上说就是,用物的逻辑阐释人的关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披上物的外衣,并以物的逻辑的合理性来掩盖人的本质,导致人的本性的扭曲。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物的逻辑总是通过普遍性的商品形式来支配劳动,使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谋生手段,从而消解着人类活动的自由自觉性。

(二)商品形式的普遍性促使人类社会劳动关系的物化。

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制约着在商品中对象化的人类劳动的抽象。③从客观方面看,所有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重要依据就在于质上不同的对象能够以一种相同的形式存在,而种类繁多的商品之中都凝聚着抽象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从商品形式的出现到商品形式的普遍存在,这一过程推动着人类劳动的抽象化。从主观方面来看,当商品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时,抽象人类劳动成为支配商品实际生产过程的现实原则,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根据市场经济合理化的规律,作为劳动主体的人越来越失去个体的特性,通过抽象劳动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雇佣的性质,通过商品交换,人与人的关系被打上了物的烙印。如果我们纵观劳动过程从手工业经过协作、手工工场到机器工业的发展所走过的道路,那么就可以看出合理化不断增加,工人的质的特性、即人的—个体的特性越来越被消除。④出于合理化的要求,劳动过程不再保持传统的有机联系,而被分割为各种局部操作,这种分工的出现使得工人的劳动处于简单的重复之中,时间降低到空间的水平,人的价值遭到践踏,工人的人格中必然有一部分裂变为不属于自己支配的。

二、物的逻辑与虚无主义对人的生命质量的降低

在商品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时,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就开始向物的方向蜕变,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就开始发生裂变,其人格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物的支配。一旦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进程的悄然进行,并接受或默认了这种现象,那么在人们的观念中物的逻辑就代替了人的逻辑,拜物教开始生成。物化现象通过对人类劳动的捆绑,进一步深入地浸入到人的主体思维之中,改变了人的态度。“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从而越来越失去意志。”“这种态度把空间和时间看成是共同的东西,把时间降到空间的水平上”⑤市场经济的合理化使人每天机械的做同样的事情,生活沿着无限循环的预设轨道运行,这使得生命处于停滞的状态。时间本身意味着创造性地生产、生活,意味着运动与变化。空间则意味着固定不变的存在。时间降低到空间的水平,表明生命质量的极度下降。因为时间降低到空间的水平意味着时间的简单重复,而高质量生命必须是处于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运动之中的。

物的逻辑通过劳动改变着人的地位,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削弱,人的价值只能通过已经凝固了的时间来体现。这种现象无疑在否定着人的存在。当这种否定从生产领域发展到人的生活领域,虚无主义就会开始泛滥,拜物教最终贯穿了人的存在始终。人在自己创造的巨大空间本能的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以及合理化规律的强大,而这种强大早已超脱人的控制,而制约着人的生存状态。

物的逻辑以人的劳动关系为起点,不仅改造着人的物质生活世界,也使人的意义世界发生嬗变。在中国传统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建立在人对人的依附性关系基础之上,衍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意义世界也建立在人对人的依附关系的基础上。而近代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逐渐取代人的依附关系,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的物质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意义世界在物的逻辑的支配下显得支离破碎。当人们开始以现代的物的逻辑来评判传统、否定传统时,虚无主义就产生了。虚无主义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表示对一切传统的否定;二是表示精神上的极端贫乏。中国传统精神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商品经济遵循着物的理性,在商品经济背景下引发的对中国传统精神的否定,意味着理性精神对感性精神的驱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精神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激烈的生存竞争过度的开发了理性精神,而忽略了人的感性需求。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物的逻辑限制了人的感性需求的开发,使人的感性需求仅仅局限于物的消费的肤浅程度。基于感性需求的更深层次的新的精神理念还未形成,旧的传统精神理念又不断遭到否定,人的精神信仰陷入混沌之中,人的逻辑变得极端薄弱。在物的逻辑的冲击之下,人成为物的奴隶。

三、应对物化现象与虚无主义,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物和意义不是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而是彼此紧紧纠缠在一起,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物的状况对意义世界的性质和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⑥物化现象将人变成机器,重复一些简单机械并毫无创意的工作,它不仅剥夺了人的自由,更剥夺了人们生活在时间之中的权利,因为它不仅促使人们的劳动发生物化,更酿成了自我意识的物化。只有接受这种物化,人格就会统一于合理化的规律,不会因为自我意识的残留而与发生裂变的那部分发生分歧,使人陷入无限的矛盾与困惑之中,但是接受了这种物的逻辑,人不仅会彻底丧失人的本质,更会引起意义世界的坍塌,虚无充斥人的生命,彻底降低人的生命质量。面对物化现象与虚无主义两大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将劳动还原到人类实践活动的维度,避免劳动向物的单向度方向发展。

雇佣劳动、抽象劳动及分工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的物化问题,就必须动摇资本主义存在的根基。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活动,它只有在自由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劳动作为人的活动,是人有意识的生产、生活活动。但是在商品形式普遍化的过程中,劳动发生物化,它不仅可以作为商品来出卖,而且逐渐成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一种客体,可以完全按照合理化的规则进行分工,忽略人的意愿。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物代替物化的人参加机械的劳动,人重新掌控物的发展,人类劳动才能回归到实践的行列,成为一种自觉自我的活动。

(二)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一种社会化的精神力量,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公民。

虚无主义的局限在于,它没有完成意义的创生。虚无主义的价值在于“打扫干净地面”。也就是说,它的贡献在于提供意义生成的可能性空间,不在于提供精神生活的替代品。⑦精神贫乏酿成的虚无主义恰恰是由于对于一切传统的否定以及个性的解放而引起的。对一切传统的否定,解放了人的个性,为新的意义的创生提供可能,却也引起人们思想的混沌,给物的逻辑的渗透以可趁之机。对于这种虚无主义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促进新的意义的创生。由于传统文化之中仍然存在很多合理成分,新的意义的创生可以借鉴传统,发展传统,使传统因素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相信:通过超越性确立起来的信仰,不仅不会破坏个体的生命自由,反而是诸个体实现生命自由及其意义的保证。⑧意义并不脱离生活,但也并不等同于感性生活,它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文化自觉及其创造性转化,通过日常生活的超越与重构,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建设,当代中国文化传统完全有能力开掘和培植一种防御和抵制虚无主义的精神资源,并对重构当代人类精神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⑨只有形成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才能够使人们取得认同感,从而培育大量有理想的时代新公民。

商品形式普遍化,使人的劳动在不断的自我客体化中,创造了一个独立于人的世界,这个世界完全依照合理化的原则运行,不受人的控制。人面对自身创造的这个庞杂的世界,只能不断把握其运行规律才能获取利益维持生存。当人的生活世界完全消融于这个独立于人的世界,人就开始按照物的逻辑运作。商品形式普遍化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消解传统,实现个体解放。也只有在此前提下,人才能成为自由的人,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而一旦人自由的只剩下劳动,劳动力就具备了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人的个性就会随着劳动力在资本的运转中慢慢消失,人的超越性追求也会消磨于简单重复的时间之中,精神虚无主义更会加剧人对物的追求步伐,促使人的意识不断发生物化。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不仅要通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为其提供经济基础,还要通过意义世界的重新建构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能够在超越性的驱动下追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的劳动。

注解:

①张有奎:《物、意义与虚无:从马克思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②《资本论》第1卷,《全集》第23卷第88—89页

③卢卡奇:《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3页

④卢卡奇:《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4页

⑤卢卡奇:《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6页

⑥张有奎:《物、意义与虚无:从马克思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⑦张有奎:《物、意义与虚无:从马克思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⑧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⑨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卢卡奇:《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张有奎:《物、意义与虚无:从马克思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3]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刘清玉,史巍:《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现代性批判价值》,《学术交流》,2006年第12期

[5]胡键:《透视精神生活背后的物质性》,《社会观察》,2004年第9期

[6]欧阳谦:《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辨析》,《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 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46-02

作者简介:席瑞,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