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兴起的原因

时间:2024-04-24

高志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论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兴起的原因

高志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麦卡锡主义是一场极端的反共反民主的政治闹剧,开创了美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历史时期,给美国的内政、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麦卡锡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注定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对这场政治闹剧在美国兴起的原因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美国;麦卡锡主义;政治闹剧;原因

1950年2月9日,美国国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俄亥俄县的共和党妇女俱乐部上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称自己手中有一份205人的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的名单。美国国内顿时一片哗然,由此开启了在美国历史上持续近五年的极端反共反民主运动—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主义横行的1950年至1954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黑暗的时代,民主、自由和人权遭受践踏。麦卡锡等人通过污蔑诽谤活动使美国无数进步人士遭受迫害,也使美国陷于“谈共色变”的恐慌状态;麦卡锡通过指责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政府成员来对政府施加影响;麦卡锡还发起了遍及美国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甚至军队等各领域的清查活动,使得美国各界都处于一种草木皆兵的状态。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期,包括乔治·马歇尔、迪安·艾奇逊和约翰·谢伟思等政府要员,艾德加·斯诺等新闻记者以及费正清等学者在内的各界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麦卡锡主义者的污蔑和迫害;更为严重的是,在这场政治闹剧中,麦卡锡还曾做出过擅自与希腊船主达成“外交协议”等荒唐举动。这场政治闹剧伴随着1954年的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麦卡锡受到陆军特别顾问韦尔奇的揭露而衰落,当年12月参议院以绝对多数通过的对麦卡锡的谴责决议则直接宣告麦卡锡政治生命的终结和麦卡锡主义的结束。这场政治闹剧给美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麦卡锡主义”从此在美国成为了恶意人身攻击、造谣诬陷等行为的代称。

这场歇斯底里的反共反民主的政治闹剧在美国的最终出现绝非偶然现象,也非麦卡锡个人的兴风作浪,而是各种历史趋势和各派政治势力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本文将从美苏争霸背景下美国国内的反共浪潮,美国国内保守派政治势力对麦卡锡主义的鼎力相助,“反共”主题下的分权制衡机制以及麦卡锡的个人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麦卡锡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原因。

一、美苏争霸背景下美国国内的反共浪潮

麦卡锡主义兴起之时,正值美苏冷战拉开大幕。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在1947年3月12日的国情咨文中强调希腊和土耳其正受共产主义的“威胁”,主张对这两个国家进行“援助”,此外还强调“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创造一种局面,使我们和他国都能创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1]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正式出台,而这也是美苏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在麦卡锡主义兴起几个月之后的1950年6月,美国出兵朝鲜。杜鲁门甚至在讲话中宣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李承晚政权的进攻“毫无疑问地表明共产主义除了通过颠覆来战胜独立国家,现在已开始使用武装入侵和战争手段”[2]。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在国内也掀起了强烈的反共浪潮。麦卡锡主义问世前的美国政府对苏联在美国的“间谍活动”及国内的工人运动忧心忡忡,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排斥共产主义思想和打击国内进步势力的行动。美国国会于1947年6月出台了被指责“剥夺了劳工几十年斗争所取得的一些成就”[3]的《塔夫脱-哈特莱法》。杜鲁门于1947年3月颁布9835号总统令,开始了涉及美国各领域的“忠诚调查”,全美上千万人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忠诚调查,2000多人因此被解雇,其中很多人是因为一些莫须有的指控而“在不能与告发人对质的情况下定罪而被解雇的”[4],这场恐怖的调查活动也在无形中为麦卡锡主义的出现推波助澜;在麦卡锡向公众宣布其手上持有“共产党名单”的前19天,被指控从事间谍行动的阿尔杰·希斯刚刚被联邦法院宣判有罪,对“间谍活动”的关注也为麦卡锡主义的横空出世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被美国民调评为1949年“最差参议员”并急需支持力量来确保连任的麦卡锡,借助美苏冷战背景下美国国内的反共浪潮攀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同时也将反共浪潮推进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程度。而就在麦卡锡主义刚刚起步的1950年6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旨在镇压共产党组织的《麦卡伦法》,该法宣称国会有必要“为了保卫公共安全,保卫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确保每个州的共和政体”,而采取相应的立法措施对美国国内的共产主义组织加以遏制(该法要求共产党组织向美国司法部登记,甚至要求将其成员的姓名和住址,以及经费的来源及花销情况等信息进行登记;同时也对美国国内共产党成员的活动也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5]麦卡锡顺应了美国当时异常强烈的反共主义浪潮,从而得以使其各种歇斯底里的造谣、诽谤和迫害行为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认可、迁就和支持,可以说麦卡锡是二战后美国国内歇斯底里的反共浪潮的“时势”所造就出来的“英雄”,艾森豪威尔发出“先于威斯康辛州的约瑟夫·麦卡锡其人,麦卡锡主义就已经问世了”[6]的感慨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斯大林逝世后美苏关系开始出现缓和趋势,美国国内的反共浪潮不再那样猛烈,而美国民众对麦卡锡主义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强烈。这种历史背景下,麦卡锡主义失掉“市场”也就成为了必然,麦卡锡的倒台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美国国内保守派政治势力的鼎力协助

麦卡锡主义之所以能席卷全美国也在于这场运动迎合了当时美国国内诸多保守派政治势力的需要,善于投机的麦卡锡通过其疯狂的反共主张为自己赢得了来自于保守派的热烈掌声。

二战后,随着反共浪潮下美国共产党遭受沉重打击,美国国内的进步思想也趋于衰落,而保守主义思想则呈现出加强的态势。二战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四度连任美国总统,1948年的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又没能重返白宫,这使得在野近二十年,倾向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和党(特别是以罗伯特·阿尔方索.塔夫脱为代表的共和党保守派)非常不满。二战后,美国爆发了数次规模较大的工人运动,在麦卡锡主义问世前不久的1949年10月还爆发了50万钢铁工人的罢工运动,这些趋势的出现“引起了美国统治集团、特别是其中共和与民主两党保守派以及种族主义分子的恐惧和仇恨”[7],他们必然需要寻求像麦卡锡这样的代言人来对这些进步势力施加凶狠的打击;1949年蒋介石集团在中国大陆溃败后美国国会中的“中国帮”以及院外援华集团等势力极力推动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并支持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政权,而他们也发现了麦卡锡的利用价值。这样一来,麦卡锡也就凭借其在反共立场上与美国保守派政治势力的一致性而获得了大批政治盟友的鼎力协助。

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期,麦卡锡同这些国内保守派政治势力在很多方面上都是相互配合、相互利用的。美国国内的很多右翼势力、反共组织和垄断财团等保守派势力给予了麦卡锡主义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从1950年2月至6月,麦卡锡收到了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支持他‘反对共产主义颠覆’的大批赠款”[8],之后的几年里注定也会有更多来自保守派财团的资金来援助麦卡锡的反共行动,财大气粗的麦卡锡也就拥有了足以支撑其去全美国各地进行反共宣传和煽动性演说的财力资本;思想舆论领域内,倾向保守主义的作家小威廉·巴克利和布伦特·博泽尔甚至著书为麦卡锡辩护,这些也是保守派势力为麦卡锡主义提供支持的表现;共和党保守派代表塔夫脱甚至称麦卡锡是“战斗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美国的自由”[9],很多共和党国会议员也向他提供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并竞相表示友好,有的议员甚至允许麦卡锡使用其政治班子,这就使得坐拥坚实政治资源的麦卡锡可以更加大胆地推行其一系列疯狂的反共反民主行动。

而麦卡锡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也向大力支持他的保守派政治势力证明了其利用价值所在。麦卡锡主义最初被掀起的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就是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安排和支持之下进行的,所取得的轰动效应没有令他的支持者们失望;麦卡锡“大肆宣扬战后美国对外扩张之所以受到严重挫折,是因为政府里有共产党人以及政府对共产主义的‘软弱’和实行‘叛卖’”[10]的行为在杜鲁门任总统时极大地帮助了共和党打击政敌,而在艾森豪威尔时代则有力地有力地帮助极端保守势力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施加压力;而麦卡锡对杜鲁门政府外交政策的批评和指责也代表了美国保守派政治势力的呼声,麦卡锡同院外援华集团和国会“中国帮”一道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进而在美国政府确立对新中国的敌对态度的过程当中发挥了不小的影响;在雄厚财力,智力以及政治资本的支撑和推动之下,一个在仕途上十分不得意的“最差参议员”得以“时来运转”,利用政治盟友的支持以及自身所拥有的手段,在美国政坛上掀起了麦卡锡主义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共反民主的政治龙卷风。

当共和党重返白宫后,麦卡锡仍然推行其一系列反共反民主行动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甚至开始插手艾森豪威尔对外交官的任命,将针对“共产主义渗透”的调查深入到军队中,甚至将“红帽子”肆无忌惮地扣到英国首相艾德礼头上,更为严重的是在麦卡锡的号召下美国的某些地区还出现了禁书和焚书行动。“垄断资本统治集团担心,如果不同麦卡锡适当划清界限,将不利于美国垄断资本的统治”[11],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慎重考虑是否继续使用这颗曾经为他们立下“奇功”的“棋子”。最终,随着麦卡锡的利用价值已经使用殆尽,保守派势力也因惧怕这场闹剧失控而纷纷收回援手,失去“坚强后盾”的麦卡锡伴随着参议院通过对其的指控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麦卡锡主义也随之宣告终结。保守派势力前拥后簇下的麦卡锡曾风光无限,而失去利用价值的麦卡锡却在无人问津中孤独离世,前后如此鲜明的反差足以说明美国保守派政治势力的支持对麦卡锡主义这场政治闹剧的兴衰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反共”政治主题下的分权制衡机制

麦卡锡主义的兴起,与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很多固有机制不无关系,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分权制衡机制在这一时期不自觉地给了麦卡锡以可乘之机。

美国两党制之下,在野党往往通过攻击和抹黑执政党来拉拢选民。由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同共产主义思想存在根本性冲突,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反共”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美国两党政策角逐的焦点。在当时,“政客们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威胁’,当时在美国谁反共激烈,谁在政治上就占优势”[12]。这种政治氛围下,各级政府成员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不得不对麦卡锡主义忍让纵容。“共和党中许多人明明对麦卡锡的做法非常不以为然,但并不站出来反对;民主党也基本如此”[13],国会议员们因担心自己的仕途遭遇不测而不敢对势头正盛的麦卡锡提出批评;而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同样担心遭受来自于政敌的“反共不力”的指责而没对麦卡锡进行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麦卡锡主义的恶性蔓延。

而随着美国国内政治生活不再专注于“反共”,麦卡锡主义也就受到了有效的制止。关于“反共”的竞争在美国政界告一段落,各派政治势力也认识到了麦卡锡主义泛滥的危害性,他们纷纷同麦卡锡划清界限;而在司法领域内,沃伦法院在麦卡锡主义后期及其结束之后的一些列司法行动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美国反共浪潮再度发展出近乎失控的局面。总之,随着美国国内政治生活的主题由“反共”逐渐转移至公民权利问题上,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运行机制在之后也就没有再给麦卡锡这样的投机主义者以可乘之机。

四、麦卡锡的个人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人物的头脑,性格上的特点,对于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来说,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14],但是“这种偶然性的因素却能使历史事变的外貌,以及事变的局部后果改变样子”[15]。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内演化出极端反民主逆流基本已成大势,而这一逆流是由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动并主导的。仔细分析麦卡锡本人所有具有的诸多品性和特点,便可以发现为什么麦卡锡能够成为这场政治闹剧的发起人和主导者。

麦卡锡早年曾以民主党党员的身份竞选威斯康辛州检察官,失败后又改投共和党参选威斯康辛州第十区巡回法院法官;为积累政治资本,他曾放弃法官的免役权而参军,声称“要为美国的胜利而战”[16];为讨好自己选区内的德裔选民,他甚至利用参议员的身份为纳粹战犯辩护;他指责民主党执政的二十年是“叛变的二十年”,在共和党重新执政之后,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共和党政府。这些行为表明麦卡锡是位十足的投机政客,他考虑的是自己能否从行动中受益,而当他发现“反共”行动在当时的美国有利可图,便专注于歇斯底里地投身于一系列疯狂的反共反民主活动中去,而当时美国的保守派政治势力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位“得力干将”。

麦卡锡的整个政治生涯充斥着谎言与欺骗:例如,二战时,麦卡锡借助自己的欺骗手段,为根本没有上过战场的自己赢得两枚勋章;而一直到去世,麦卡锡都没有公布自己手中的“共产党员名单”。当麦卡锡达到其政治生涯的巅峰,欺骗和污蔑诽谤的手段更是达到近乎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利用自己出众的口才迷惑了很多人并使很多美国民众对其所言之事信以为真,夸大歪曲事实、捕风捉影等高超的政治欺骗手段使得麦卡锡在其政治生涯当中得以一次次击败其对手并使自己的攻击目标陷于不利境地,善于在政坛上干“脏活”的“过人之处”使其成为了开启并主导这场以其名字命名的极端反共运动的不二人选。于是,麦卡锡就这样在反共浪潮之下,从芸芸众生当中脱颖而出并被美国国内保守派政治势力选为“政治打手”从而直接制造和主导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代。

结语

麦卡锡主义是一场反共反民主的政治闹剧,这场闹剧的出现是同当时美国国内强烈的反共浪潮相一致的;这场政治闹剧的出现,也离不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当中的保守派政治势力的鼎力相助;在“反共”的政治主题下,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分权制衡机制也不自觉地给麦卡锡提供了保护伞;而麦卡锡的巧舌如簧和欺骗手段的高超使其最终成为这场运动的直接发起者和主要指挥者。

麦卡锡主义的兴起,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共产主义思想同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纵然麦卡锡主义早已成为历史,但只要这一根本性矛盾还存在,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敌视和排斥行动就永远不会在美国的主流政治生活当中彻底消失。

文章注释:

[1]Harry S. Truman, “Special Message to the Congress on Greece and Turkey: The Truman Doctrine” (March 12, 1947), Public Papers of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3, p. 177.

[2]Harry S. Truman, “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Situation in Korea”(June 7, 1950), Public Papers of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5,p.173.

[3]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6卷),第64页。

[4]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6卷),第68页。

[5]U. S. Congress, “AnAct to protect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certain un-American and subversive activities by requiring registration of Communist organizations, and for other purposes.”(23 September 1950), Statutes at Large, Vol. 64,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2, pp. 987-1031.

[6]黄安年:《麦卡锡主义-美国的法西斯》,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版,第19页。

[7]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6卷),第62页。

[8]张红路:《麦卡锡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9]张红路:《麦卡锡主义》,第52页。

[10]张红路:《麦卡锡主义》,第9页。

[11]黄安年:《麦卡锡主义-美国的法西斯》,第48页。

[12]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51页。

[13]王希:《麦卡锡主义的闹剧与悲剧》,载《世界知识》2001年第18期,第35页。

[14]钱钟宜、丁雨晴:《历史唯物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6页。

[15]钱钟宜、丁雨晴:《历史唯物主义》,第256页。

[16]张红路:《麦卡锡主义》,第5页。

中图分类号:D8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53-03

作者简介:高志伟,1991年9月生,男,山东省淄博市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