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赵直 黄艳红 文庆玉 刘敏 王聪慧 范旭
樟子松(Pinus sylwestriv L.var mongolicalitv)又名海拉尔松,作为欧洲赤松一个变种,大约在200多万年前,由于冰山作用将樟子松从欧洲迁移到我国大兴安岭。
樟子松,阳性树种,高30~40米,胸径80~100厘米,树皮非常厚,树干下部灰褐或黑褐色,呈现不规则鳞片状并且脱落,幼期稀疏树冠,针叶稀,幼林时期稍有庇荫即生长不良。樟子松耐寒能力佳,能耐50℃低温,其适应能力也很强,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根系极其发达,能充分利用土壤中水分,在各种贫瘠土壤中也能生长。
樟子松木材用途广泛,可做建筑、箱板、船舶等,特别是用作造纸原料时,由于纤维质量好,生长快,已被重点培育和开发利用。
我国对樟子松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并在种源区划、造林技术、病虫害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1樟子松种源试验研究
1981年我国就开始了樟子松种源试验研究,刘桂丰对樟子松全分布区采种及引种区多点进行试验并综合分析,对樟子松进行生物系统学和地理变异规律研究,利用具有明显规律性状,对樟子松自然分布区进行种源区划,分为:兴安岭北部种源区、小兴安岭过渡带黑龙江沿岸种源区、呼伦贝尔沙地种源区,东北大部分引种区可采用高峰、卡伦山、金山种源的种子。杨书文通过普通种源试验和标准种源试验对樟子松10个种源进行区划,得到的结论与刘桂丰的区划结果相近。庞志慧为选出适宜东北山区生长的优良樟子松种源,克服造林用种的盲目性,进行樟子松种源试验,通过综合评定与多重比较确定章古台、红花尔基、罕达盖为草河口地区樟子松优良种源。
满秀玲将过氧化物同工酶应用到樟子松种源区划上,通过对同工酶谱带方差分析、气候因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参试樟子松10个种源划分为2个大种源区,即以阿尔山,罕达盖为代表的沙土种源和以金山、漠河、图强、红花尔基和卡伦山为代表的独立种源区。解齐明运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樟子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对4个群体、3个酶系统(GOT.MDH.EST)的5个位点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樟子松群体变异水平较大,He为0.44,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7.5%,每个位点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38,并且发现其群体内有较大分化程度,而群体间则不明显,群体内变异为95.47%,群体问变异为4.6%。
2樟子松造林技术研究
马履一用培育的各种苗龄型樟子松苗以及野生樟子松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对苗木水分平衡、苗木水势值、环境适应性及叶片着生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得出1—1型苗为西部林业地区最佳苗型,2~5年野生樟子松苗造林成活率在97%以上。建议有野生苗源地方可加以利用,但野生苗不能代替苗圃,只能作为一种补充。
针对樟子松在干旱的双辽沙地造林不易成活状况,韩才结合双辽县当地实际,采用穴下栽植法,减少苗木水分蒸腾,使当年樟子松成活率达到90.7%,翌年保存率87.4%,分别比对照高742.5%和1006.3%。
樟子松为绥中沿海沙质海岸防护林优良树,腾洪举通过试验示范造林,在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造林季节、苗木选择、栽植方式、灌水措施、抚育管护等造林技术方面总结了最佳条件,选在早春时节造林,选好造林地和苗,对苗进行保湿,小沟整地,小坑靠壁栽植,小管井灌水,这种方法大面积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可以达到90%及87%以上,成本低,效益大。
徐志和为了定株培养大径材,进行一株双穴造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一穴双株造林更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林成本、确保保留木,明显优于单株造林。其不足之处在于林木生长过程中易发生超弯曲现象。
3樟子松种子园营建及管理
为了能够快速、经济地培育增益林木种子,建立种子园,需要隔离来防止外源花粉污染、同时,应尽量避免同一无性系问雌雄花自交以及无性系花粉的不合理交配。李希才对樟子松种子园花粉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发现散粉的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上午散粉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的下降而有所增加,下午散粉量随着温度的降低、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空间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的花粉量分布呈现由少到多的变化趋势。趋势面分析表明,在水平方向上,位于山坡中部的种子园花粉量最多,山坡下部及上部的花粉量较少,不同方位所接受的花粉量是不同的,研究发现,西向、偏西向接受的花粉量较多。
刘录对樟子松种子园种子播种品质进行研究,发现不能以大小对球果、种子质量优劣进行取舍,而是受单个球果重、球果数、出种率、千粒重等因子影响,不同无性系间差异较大,在今后留优去劣淘汰不良无性系时,应根据对种子品质测定結果,全面、综合地加以衡量、考虑。
4樟子松病害及防治方法
樟子松在生长各个时期、各个部位都可能受到病虫害威胁。
樟子松枯梢病是由松球壳菌(Sphaeropsisiellissi)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Hedhcook首次报道了松枯梢病,在美国堪萨的欧洲赤松引起枯枝和溃疡。项存悌报道了樟子松枯梢病,并通过接种试验证明,该病原菌还侵染杜松、油松、赤松和红松。幼苗、成林都能发病,主要表现为枯梢。据资料,1980年以前,东北、西北等地均有病害引起松树大面积死亡或松林衰退的情况发生,对黑龙江省植物园樟子松林进行调查,发病率100%,感病指数44.8。一般在6~8月为樟子松枯梢病发病期,在此期间喷洒敌克松1000倍液、百菌清700倍液、多菌灵1000倍液、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以敌克松防治效果最佳。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易发病害之一,它是一种由松芍柱诱菌引起的枝干部病害,主要为害幼苗和20年生以内幼树枝、干皮部。感病枝干最初松软、皮深、湿润,后期病部呈菱形肿大。现已对病原菌转主寄生关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及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李克政提出樟子松疱诱病综合管理技术,采用输出检疫、抚育、病树皆伐、成林问伐。此外,使用松焦油原液和不脱酚洗油对树干进行涂洗,或用300毫克/升内疗素注射干皮部也有较好防治效果。
5樟子松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贾翠萍等研究发现,樟子松的主要危害害虫之一——红松实小卷蛾(2年1代),越冬后的幼龄幼虫(2龄或3龄)对16年生以下樟子松或2年生的主梢、侧梢进行为害,影响树木的生长长高。在4月下旬开始蛀食为害时,应用内吸剂10倍液氧化乐果剥皮涂干进行防治,有非常好的效果。此外,喷洒氧化乐果1500倍液于松梢被害处,也有较好效果。红松实小卷蛾系喜光性昆虫,因此,对幼龄林进行抚育时,应合理择伐。对寄生红松实小卷蛾幼龄幼虫和老龄幼虫的两种寄生蜂(小蜂和曲姬蜂),应加以繁殖和利用。
刘凤明等还发现,另外一种樟子松危害害虫——樟子松顶小卷蛾,主要危害樟子松幼树顶芽、侧芽及雌花序。幼树被害株率有时高达55%以上,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和球果产量。樟子松顶小卷蛾1年1代,6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使用久效磷、氧化乐果10倍液刮皮涂干,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还可使用寄生率较高的茧蜂人工释放于林间抑制该虫。
为害樟子松的松毛虫灾害,多发生在大面积纯林地区,有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将樟子松与杂种杨、小青杨等针阔叶树混交,可有效防止松毛虫。造林应合理密植,对幼林要加强抚育管理,保护和培育下木和其他植被,增植蜜源植物;对林木稀疏、下木较多的林地,应进行封山育林促进郁闭;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招引益鸟,防治松毛虫。此外,还可用除虫菊酯类药剂,毒杀幼虫。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