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杨国丽+王军+高志峰+王竹+郭维军+任钰峰
孔雀是野生的禽类,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遵循着“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向着有利于其生存的方向进化,因而形成了较强的抗病力,如今作为重要的经济鸟类,驯养孔雀成为人们创富创收的热门行业,尽管很少感染疾病,但驯养的孔雀其抗病力不如野生孔雀。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消毒,及时诊治”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制订有效的疫病净化、扑灭规划及其实施方案,保证良好的内外环境。饲养人员和管理人员随时注意观察孔雀群的精神状态、体质强弱、进食、饮水情况以及粪便状况等,根据孔雀日常表现和经验来判断孔雀的健康状况。
1 疫病判断
结合日常观察和每次喂食观察孔雀的群体动态,发现有异常,可以从以下表现中初步做出判断。羽毛松乱无光泽,且伴有脱落,主要病因是营养缺乏症或寄生虫病所致。营养缺乏症和寄生虫病都可导致孔雀皮肤表面粗糙,缺乏弹性或有炎症。精神沉郁,摇头晃脑,抬头吃力,缩颈闭眼,两翅下垂,或离群呆立,眼、鼻有分泌物,鼻孔周围干燥,步态不稳、行动迟缓等,发现此症后及时隔离并治疗处理。孔雀食欲减退,则要查找饲料是否有问题,如果废食,并伴有不饮水,应及时隔离治疗。呼吸短促,打喷嚏、咳嗽等,应及时隔离并査明原因治疗。嗉囊膨胀,嗉囊内或有液体,或充满气体,或有积食,倒提孔雀时会从孔雀口中流出恶臭液体,发现此症應及时隔离,并查找原因治疗。孔雀正常的粪便为深褐色,如果伴有青饲料,则粪便中应有青绿色;如果发现孔雀排出的粪便异常,如血粪、白色粪、发黑发浊等,并伴有恶臭味,应及时隔离治疗。
2 病理剖检
病理剖检是对患病孔雀或病死孔雀的尸体进行剖解,全面、细致地检查病孔雀各个器官、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而做出初步诊断。在临床上,根据临床症状鉴别每种病是很难的,因为大多数病例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尽管通过实验室检验对孔雀病的诊断可达到确诊目的,但由于操作复杂,还需要有检测设备、检测试剂,确诊需要较长时间,并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求。对病孔雀及死亡孔雀的病理剖检诊断快速、方便、简单易行,也较易掌握。
病理剖检遵循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无菌后污染、先健部后患部的原则,按顺序、分器官逐步完成。活孔雀应首先放血至死或采用无血致死法,病死孔雀尽量把血放尽,检查并记录患病孔雀体表情况,如皮肤、羽毛、口腔、眼睛、鼻孔、泄殖腔等有无异常。用消毒液打湿孔雀羽毛,而后将孔雀仰卧位放在解剖盘中,防止羽毛、尘屑飞扬。用剪刀把腹壁和两侧大腿间的疏松皮肤纵向剪开,剪断连接处的筋膜,两手将两股骨向外压,使股关节脱臼,仰卧位固定。在龙骨末端后方将皮肤横行切断,提起皮肤向头部方向剥离并翻置于头颈部,充分暴露整个胸部到颈部的皮下组织和肌肉,观察皮下、胸肌、颈肌、嗉囊等处是否有出血、水肿,脂肪发黄,血管淤血或炎症等病变。皮下及肌肉检查完之后,左手提起腹膜、右手用剪刀横向剪开腹壁,注意不要损坏腹腔内的脏器,在肋骨中部沿肋骨弓依次剪断肋骨、两侧喙突和锁骨,将胸部翻向头部,完全暴露体腔器官。然后观察各脏器位置、颜色有无畸形、有无病变,胸气囊是否混浊、有无干烙物,浆膜有无粘连和渗出,体腔有无积水、出血或渗出。然后剪断腺胃前的食管,拉出胃、肠道、肝脏和脾脏,剪断其与体腔的联系,摘出肝、脾、心、肺、生殖器和肾等器官进行观察。若要采取病料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一定要用无菌方法打开体腔,并用无菌法采取需要的病料(肠道病料的采集应放到最后)后再分别进行各脏器的检查。剪开孔雀嘴部的上下连合,剪刀伸进口腔从咽喉剪开颈部皮肤充分暴露气管、食管和嗉囊,依次剪开食管和嗉囊,检查上部消化道,再从喉头剪开气管和两侧支气管,检查上呼吸道。观察后鼻孔、腭裂及喉口有无分泌物堵塞;口腔内有无伪膜或结节;再检查咽、喉、气管黏膜的颜色和渗出物,观察喉头、气管有无出血,气管内有无渗出物,性状如何。根据需要,还可对孔雀的神经器官如脑、关节囊等进行剖检。脑的剖检可先切开头顶部皮肤,从两眼内角之间横向剪断颧骨,再从两侧剪开顶骨、枕骨,掀掉脑盖,暴露大、小脑,检查脑膜以及脑髓情况。
3 给药方法
3.1 群体给药
群体给药法主要是针对多种疾病的预防、群体保健和慢性疾病的治疗等。群体给药具有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节省人力,产生应激小,疗效可靠等优点。主要缺点有可能会使个体摄入药量不均匀,尤其是病重孔雀在采食、饮水下降时,很难达到用药剂量,产生药效时间较长,药物易受阳光、空气环境中化学物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药效下降。
3.1.1 饮水给药 对易溶于水的药物可将药物溶解于水中,让孔雀通过饮水将药液饮入体内。对于溶解度小、化学性质稳定的药物,可在少量的水中加热、搅拌或加助溶剂,待其充分溶解后,再混入全部饮水中,也可将其做悬液再混入饮水中。对于不溶解于水的药物应该采用拌料的方法给药。在饮水给药前,先限制孔雀饮水1~2小时,让其产生渴欲,给药时对于易溶于水、可溶于水或较稳定的药物,应掌握好药量和给药时间,让孔雀在规定时间内将药水饮完。对于在水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如青霉素类药物应将药物分2~3次兑水,每次兑水量应该保证在1.5小时内喝完,前边的药水喝完后再兑下一份药,一共3~4小时饮用药水时间,保证全群孔雀均能喝到药水。饮水给药的水要洁净,不能含有影响药效的铜、锌、铁等离子。饮水给药前一天应仔细观察计算预备饮水给药孔雀群每小时的饮水量,通过观察计算饮水给药的用水量。饮水量的大小还与饲料、季节和天气等因素有关。
3.1.2 混饲给药 混饲给药是孔雀疾病防治经常使用的方法,拌料给药的优点是药物药效不受水溶性及药物在水中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可全天或定时定量给药,既方便又实用。缺点是药量相对于饲料量来说太少,很难和大量饲料混匀,造成药量不均匀,可先将药物和少量饲料混匀,然后再和大量的饲料混合搅拌,逐级增大混合量,直至混匀。但此法要掌握好药物用量和浓度,搅拌均匀,防止孔雀啄食药物而中毒。有些药物对孔雀特别敏感,应注意药剂的选择,防止孔雀中毒。对某些易被消化道酶和消化液破坏的药物不适用口服给药。药物拌料给药搅拌不均匀,有的孔雀吃的药少就达不到疗效,有的则因食药量过大而中毒。根据药物用量和孔雀数量,精确计算投药量。注意饲料中的添加成分与药物的拮抗关系,比如饲料中钙与土霉素和金霉素结合形成不溶性盐,不被吸收入血液。另外,长期应用磺胺类药物,应给孔雀补充维生素B和K;如果服用氨丙啉药,则应减少维生素B的量。
3.1.3 外用药 ①药浴。是将药物溶解于水中准确计算药物用量和加水比例,混合均匀后放到一定容积的便于操作的容器内,将孔雀逐只浸入药水中,只露出头部,需反复提摆使药液充分浸透羽毛,通过药水杀灭附着于孔雀体表的体外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另外,还可使用沙浴法,即在孔雀运动场地修建一个浅池,内放入拌有药物的沙子,沙层厚为10~20厘米,让孔雀自行在沙池中爬卧、扑动,也可用木屑代替沙子。②气雾给药。通过作用于皮肤黏膜或呼吸道吸入的方式进行给药。借助于孔雀肺泡面积大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用此法给药吸收快、产生药效快,即能起到局部用药作用,也能经肺部吸收作用于全身。③种蛋熏蒸。将收集好的种蛋放到密闭房间内按照30毫升/立方米甲醛、15克高锰酸钾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然后再孵化。④浸泡种蛋。如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使用戊二醛溶液或活性碘溶液,浸泡后不仅蛋表面的病原微生物能被有效杀灭,并且药物能进入到蛋内起到消毒防病作用。为易于药液进入蛋内,可利用真空或温度差使蛋内呈负压状态,将药液吸入内。
3.2 注射
3.2.1 肌肉注射法 药效稳定,刺激性较小。一般注射的部位选择在孔雀的前中部的胸肌和股内外侧肌肉。注射时,注意进针深度,防止针头刺入胸腔或肝脏,以免造成内脏器官的损伤和内出血。腿肌注射应避开神经和大血管,防止注射后神经麻痹和出血。除肌肉注射还有其他给药方法,如将药液用注射器直接注入孔雀的皮下、静脉和气管、嗉囊及食道膨大部等。
3.2.2 皮下注射法 操作简单,而且药物可被孔雀体较快吸收。采用皮下注射,多在孔雀疾病治疗和疫苗接种时采用。注意1次的注射剂量不宜过大,刺激性药物不宜皮下注射。孔雀皮下注射的部位可選择颈部、胸部、腿内侧等,如果1次注射量较多时,可选择不同部位的多点注射。
3.2.3 静脉注射法 适用于急性病例。将孔雀仰卧保定,拉开一侧翅,选择翼根静脉(在翅膀中部羽毛较少的肱窝处有一静脉在孔雀近身段较粗),其延伸段较细,称其翼下静脉。消毒肱窝,左手压住静脉根部,待血管充盈后,右手用注射器针头刺入后见有回血松开左手,慢慢注入药液。
3.2.4 气管、嗉囊及食道膨大部注射法 此法多用于寄生虫治疗用药。另外,当病孔雀张喙困难,又急需服用时,即可采用嗉囊注射。操作时左手提取孔雀双翅,让孔雀头朝前方,右手用注射器在孔雀右颈部旁靠近右翅基部约1厘米处,由上向下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进针0.5~1厘米,即可推入药液。当嗉囊有食物充塞时更便于操作。如嗉囊无任何内容物,可提前适当饲喂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注射操作。
3.2.5 腹腔注射法 腹腔注射可1次注射数量相对较多的药物,某些药物经腹膜也可较好吸收而达到药效。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操作方法,一般由1人保定孔雀,另外1人腹腔注射,在操作时要防止伤及内脏器官。
注射剂量准确、吸收又快又完全、可避免消化液的破坏,静脉吸收速度最快,肌注次之,皮注较慢。使用连续注射器时要注意空注或注射量不足的问题。水剂用量不大而又没有刺激时,可皮下注射;油类药物及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果需要快速作用、急救、注射量大或刺激性强,就要选用静脉注射,但危险性大,可能会迅速出现剧烈的不良反应。静脉注射不选用混悬液、油溶液及易引起溶血或凝血的物质。防止皮下注射针头插得过深,插入颈肌至颈椎骨内,出现事故;防止肌肉注射刺伤血管、神经或插入心肝及体腔内造成死亡;静脉注射技术如果不熟练,药液未注入血液而溢出时,会增加继续注入药物的困难;如果药液漏出血管外,可能引起刺激反应或炎症。
3.3 用药注意事项
详细了解和掌握不同药物间的拮抗作用,充分利用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避免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发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轮换用药等克服机体耐药性和病原体抗药性的产生。易引起残留的药物在宰前15~20天内不宜使用。对于长期使用的药物,应按疗程间隔开,以免影响产品质量和危害人体健康。群体给药时首先准确计算出群体单位时间内总采食量及群体总体重,再根据药物使用说明按比例混入饲料中。控制混有药物饲料的使用时间,因某些药物在长期使用时,会因蓄积作用或其他原因对孔雀产生毒害作用。用药期间观察群体反应,效果良好的应坚持使用,出现不良反应的立即停止用药并采取措施;对使用效果不佳的,根据病因诊断是否准确、用药剂量、途径、药物适应症和耐药性等方面分析原因。
大群孔雀用药前可先进行个体试验,在对孔雀某些药物的耐受力、产生不良反应的程度、治疗剂量及疗程尚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可先在个体或小群体中进行饲喂试验。
3.4 预防应激反应
在转移捕捉前1~1.5小时,每公斤配合饲料加入氯丙嗪500毫克、利血平10毫克或三甲氧苯酰吗啉400毫克。在每公斤全价配合饲料里加入40毫克杆菌肽锌盐或100毫克维生素C,可预防外界高温引发的应激反应。转群、季节更替、注射、免疫接种等前后2~3天,喂抗应激反应的复合维生素或维生素C,用量比平时增加0.5~1倍,可预防应激反应。
4 合理用药
4.1 适时提前预防给药
对于病毒病和细菌病应区别对待,病毒病应以预防接种疫苗为主,配合隔离、封锁、消毒等生物安全防护措施,适当配合增强免疫力的抗病毒药及防止并发感染的抗生素类药;对于细菌病的防治应区别对待,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病必须以药敏试验为基础,轮换使用敏感性药物,防止产生耐药性,否则给孔雀饲喂不敏感的药物不但浪费资金而且达不到预防效果。白痢对2周龄以下的幼雏威胁较大,用药首先考虑防鸡白痢,可在幼雏1~5日龄时饮水服用左旋氧氟沙星,将每天的药物分成2份,分早晚2遍饮水给药,连用3~5天,停药3天后,再用含有黏杆菌素的兽药饮水或拌料给药,用3~5天。地面饲养的孔雀在3~7周龄易患球虫病。这时可选择2~3种敏感的抗球虫药交替使用,每种药使用3天,可饮水也可拌料给药,一种抗球虫药使用结束后停药5天,再换另一种抗球虫药使用3天即可达到预防球虫病的目的,笼养孔雀转到地面伺养时要做好球虫病预防工作。初冬季节呼吸道疾病多发,且以中雏和开产前后的孔雀发病为重。除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清洁与消毒外,还应经常注意观察孔雀群状态,及时发现呼吸道病症状,分析病因,若是单纯呼吸道病,可用含有北里霉素、泰乐菌素的兽药拌料或饮水给药,及时控制病情。平时,对零星死亡的孔雀也要剖检,掌握孔雀群的发病动态。
4.2 及时诊断,正确用药
革兰氏阳性菌对青、红霉素或四环素类药都敏感。一般情况下革兰氏阴性菌对青、红霉素不太敏感,对链霉素、黏杆菌素、磷霉素等敏感。青霉素还具有防球虫病的功效。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物。
4.3 掌握药物用法、用量和疗程
根据药物是否易溶解于水的特性采用饮水或拌料的方法给药,易溶解于水的药物通过饮水途径给药,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通过拌料途径给药,尽量采用饮水给药的方法投药,因为有些孔雀发病后采食减少或根本不采食,但饮水不一定减少,所以治疗孔雀疫病饮水给药效果要好于拌料给药。饮水给药时片剂药需粉碎,有些不易溶于水的药物,如果采用饮水给药,会导致先饮水的因药物浓度不够起不到治疗作用,后饮水的因药物浓度高而中毒。饮水给药先断水,且断水时间不宜长,夏季断水1小时,冬季断水1.5小时,在断水期间,可清洁水罐、水槽或饮水器,避免水中污染物影响药物疗效。首次给药应倍量,治疗量是预防用量的1倍,注意不能长期超量或小剂量用药。根据病情制定疗程:急性病3~5天,无症状即可停药;慢性病或疾病预防期7天,可多个疗程连用,每个疗程间隔3~5天,最好选几种药交替使用。
4.4 注意药物品质、毒副作用及配伍禁忌
严禁使用过期变质药物,有些药物疗效好,但副作用大,应慎用或不用。比如成年孔雀产蛋期间不要使用磺胺类、氟苯尼考以及金霉素等能使孔雀产蛋量下降的药物;服用磺胺类药还会降低孔雀对饲料和饮水的摄取量。长期服用红霉素、四环素类药物会影响孔雀的营养吸收。有些药物,如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合用,链霉素与氯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合用,庆大霉素与红霉素、磺胺类药合用,均会降低药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